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软件世界》2010,(9):3-3
近年来,我国工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业大国。但工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仍十分突出。工业软件作为我国工业和信息化的粘合剂、发动机,无疑是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战略,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型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2.
近日,记者从首届"PVC中小型管材企业产业联盟高峰论坛"上获悉,作为本次论坛一项重要议程,国内首家PVC中小型管材企业产业联盟——"PSA联盟"在杭州宣告成立。新经济时代,企业依靠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转型升级,才能突出重围,持续健康发展。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完成上述目标困难重重,中小型企业该如何完成新时代的转型升级?对工业制造企业而言,产品的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源头。而产品的技术创新、研发能力又是中小型工业企业最缺乏的能力和资源。  相似文献   

3.
卷首语     
中国人的新年在二月里的炮竹声中开始了。这一年是"十二五"的头一年。 在2011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工信部苗圩部长强调:"要按照‘十二五’时期的战略任务要求,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进两化融合,要在‘深度’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4.
"给国外船东放贷,并不意味着中国造船业、中国的造船融资机构就是被绑架,业内只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扶持中国造船走过艰难时期,实现转型升级。"在谈到"中国造船被绑架"一说时,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否定。  相似文献   

5.
2012年11月6日,ABB集团于"2012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首届工业机器人展上推出新型开门机器人IRB 5350和多个领先的机器人解决方案,展示了ABB在工业自动化和机器人应用领域的领导地位。同时,ABB也介绍了高效电机在中国的发展和前景。ABB离散自动化和运动控制业务部北亚区及中国负责人顾纯元博士表示:"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阶段,增效节能是中国产业转型和升级的重  相似文献   

6.
《数字娱乐技术》2014,(4):F0004-F0004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新四化”(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重大举措,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工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国际产业竞争日趋激烈,核心竞争力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素成本上升等矛盾日益突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分工调整对我国工业发展既形成挑战,也出现赶超的机遇。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对于破解当前发展瓶颈,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日前分别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科学院协同创新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战略合作协议》上签字,标志着部院双方正式开启全面战略合作,协同推进我国工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8.
《数字娱乐技术》2013,(1):10-15,42
受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推动工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影响,2012年我国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预计2013年,工业经济增长将回到重快轻慢的格局,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将处于黄金期,淘汰落后产能、抑制过剩产能任务依然艰巨。但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严峻,我国工业结构调整中“两高一资”行业产能过剩严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府企业热、市场冷,企业海外并购风险加剧等问题值得关注。对此,本文从扶持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引导产业合理有序转移、大力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相关服务业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当前,石化行业正处在结构调整、提质增效、降低能耗的转型升级关键时期,面临产品高质化、运营高效化、生产低碳化等一系列挑战。作为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关键之年,2023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发展循环经济。霍尼韦尔UOP副总裁兼中国总经理石文才表示:“这既是‘十四五’规划以及政策发展的主要目标,也是霍尼韦尔坚持不懈通过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引领工业转型和升级而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加快,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外贸日趋疲乏,投资副作用渐现,国家亟须新型的消费形态助力消费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形态,信息消费将为扩大内需带来新活力。  相似文献   

11.
在今年的第三届中国工业软件发展高层论坛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杨海成教授表示.在当前情况下,工业转型升级要依靠技术进步.需要现代高新技术来支撑,实现从低端往高端转型。特别在工业制造业领域.需要把现在大力发展的集成和协同技术、制造服务技术.工业物联技术应用于整个工业的生命周期过程中.  相似文献   

12.
《数字娱乐技术》2014,(7):126-126
<正>一、会议主题学术年会主题为"工业和信息化融合背景下中国产业经济转型升级"。会议内容:国内外产业转型升级经验比较,我国产业经济发展规划与政策、产业区域布局及产业链整合、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以及信息经济、信息化与网络安全、产业安全、产业投融资、互联网金融等领域。二、会议主办单位电子工业出版社、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三、会议承办单位电子工业出版社研究院、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战略研究部、《产业经济评论》编辑部  相似文献   

13.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加快转型升级成为新时期我国工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发达国家和地区根据自身特点,走出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升级之路,这些国家和地区推进产业升级的实践为我国提供了较好的借鉴。本文在分析先行工业化国家、成功追赶型经济体、我国东南沿海省市推动产业升级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对我国的启示,以便寻找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着力点,为我国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栏供叁者.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作为“世界制造大国”,有170多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寻求平稳度过金融危机,保持工业在逆势中保持增长,我国工业产业必须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采用创新的信息化手段助推企业转型升级仍然是必由之路,处于转型升级中的制造业正迎来新一轮信息化浪潮。  相似文献   

15.
今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努力克服经济下行的压力,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工业运行质量继续改善,发展态势基本平稳,通信业运行态势良好,信息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拉动作用继续凸显。  相似文献   

16.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年度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2013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目标为10%,较2012年的预期目标调低一个百分点,意在为工业转型升级留出更大空间。另外,工信部明年将实施“6+1”专项行动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宽带中国2013专项行动即是其中之一。 工业回升基础尚不稳固 工信部部长苗圩在介绍2012年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时说,预计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40%。工业实现利润与2011年持平,上缴税金增长8.5%。出口交货值增长6.9%。  相似文献   

17.
智能制造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而成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生产模式,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然而,随着智能制造网络的变革,消费互联网中的网络威胁正向工业控制系统蔓延,工业网络安全面临新的挑战。本文首先描述了我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整体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简述对比了传统工业网络与智能制造网络的区别,并结合工业网络面临的外部威胁和自身脆弱性,分析我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网络安全风险,最后给出智能制造背景下建设工业网络安全体系的具体措施,为我国智能制造的网络安全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招商引资应向产业链最有价值的部分招商,也就是价值链招商,让其成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牵引力。从当前人均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四个方面来综合分析,盐城市工业经济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在此时刻,盐城市必须抢抓机遇,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实现跨越发展。首先要把企业自主创新作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9.
制造业转型升级是新常态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文章以制造业升级、设计驱动创新、设计事理学方法论的理论成果为基础,阐明工业设计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创新机制;从OEM、ODM、OBM、OSM四个不同制造战略层次提出以方式创新的工业设计思维驱动福建制造业升级的路径,实现从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链条升级的转型。  相似文献   

20.
《自动化博览》2014,(12):17-17
全球领先的电力和自动化技术集团ABB亮相"2014第16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集中展示了包括Yu MiTM双臂机器人、小型机器人IRB1200、中压传动产品ACS580MV、"i-家"无线智能家居系统等在内的最新智能产品,展现ABB在智能制造、智能生产和智能家居等领域的技术领导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以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为特点的智能技术正快速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以机器人为例,2013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全球20%的工业机器人被销往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