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蓁 《变压器》2012,49(1):13-16
计算了单螺旋式线圈各种换位方法所产生的环流损耗值,并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变压器纵向漏磁沿线圈轴向分布不均,它对线圈环流的影响不可等闲视之。本文从变压器实际漏磁场分布出发,分析研究了各种线圈换位方式的环流损耗,指出了目前几种常用经典换位法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计算和实践表明,提出的改进换位方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文章认为,在简化漏磁场条件下导出的环流损耗计算公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变压器容量增大,计算误差也急剧增加,应进一步明确它们的使用条件和范围。本文最后提出,按实际漏磁场分布设计适应线圈换位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3.
怎样最有效地减少电流线圈的环流损耗是变压器设计中一个长期未能解决的难题。双螺旋式线圈的环流损耗与并联导线的换位位置及换位步长密切相关其换位优化设计民磁场开头位置优化总理2。本文针对遗传算法的优缺点,对常规遗传算法作了相应的改进,并将改进的遗传算法与复合形法相结合,应用于双螺旋式线圈的换位 经,并以实际 的电力变压器作为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4.
考虑螺旋式绕组循环电流时的变压器漏磁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超  谢德馨  李建华 《变压器》2000,37(10):5-7
通过实例计算分析了考虑螺旋式组循环电流时的变压器漏磁场分布,证明了只有在采用优化换位时才可以在进行相关计算时不考虑环流引起的漏磁场畸变。  相似文献   

5.
变压器随着容量的不断增大,线圈的漏磁场不断增强,从而在运行时,导致各导线间感应出无用的环流损耗迅速增加,为了减小环流损耗,需要进行导线换位.研究了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单相电力变压器模型的仿真,提出了普通克里金模型与粒子群算法相结合的新型高效全局优化算法,并比较分析了不同绕组导线换位方式下的变压器环流损耗大小,得到了最小环流...  相似文献   

6.
超导变压器几种不同绕组形式的环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由于超导材料的零电阻特性,绕组各支路或并绕导线间漏电抗小小的不平衡将会引起很大的环流.环流的存在使得磁场分布更不均匀,进而影响交流损耗和临界电流.本文采用磁场计算与电路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即在用有限元法分析磁场并计算反映支路间电磁耦合的电感矩阵的基础上列写电路方程,计算了低压绕组取圆筒式、螺旋式和饼式等三种形式8种情形的环流,并分析了支路电阻对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仅从减小环流看,圆筒式绕组较螺旋式和饼式绕组更适合具有多根导线并绕的情况;而从减小环流和减少导线焊点考虑,双螺旋式绕组具有优势.同时还证明就环流来说,不能将二次侧圆筒式绕组各层两端短接后用铜线过渡到相邻层来代替绕组轴向并绕导线在层间的换位.  相似文献   

7.
针对大型水轮发电机定子绕组换位线棒股线电流及环流损耗的计算问题,提出了一种解析计算方法——改进漏感电动势法,解决了现有计算定子换位线棒股线电流分布及环流损耗的漏感电动势法(又称漏感电势法)中存在的漏磁场假设不合理、电路约束不完整以及忽略了股线的实际换位路径等问题。将定子线棒中的每根股线看成由股线电阻和漏感电动势组成,分别给出了槽部漏感电动势和端部漏感电动势的计算方法。以一台140 MW大型水轮发电机为例,采用改进漏感电动势法计算360°全换位和不足换位时的每根股线的电流分布,进而求解定子线棒的环流损耗。通过解析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对比表明,改进漏感电动势法计算的电流分布及环流损耗值与实验测量值基本一致,验证了解析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大型汽轮发电机定子端部绕组的较强漏磁场会引起定子绕组股线间的附加环流损耗,导致线棒及绝缘温度的升高。以上海发电机厂1 000 MW级水氢氢发电机为研究对象,采用解析法对汽轮发电机定子线圈各部分的电磁参数进行求解,找到定子线棒罗贝尔换位方式与环流损耗之间的关系,为线棒换位的优化设计提供分析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减小核主泵电机定子线棒的环流及环流损耗,提出了定子线棒的单根换位技术,讨论了单根换位的制作方法、制作中的注意事项以及与传统换位相比的优点。以一台8000k W核主泵用异步电动机为例,采用漏感电势法分别计算了当定子线棒采用0°/360°/0°和0°/360°加空换位/0°换位方式下传统换位和单根换位的环流和环流损耗。结果表明:单根换位不但适用于传统换位的各种换位方式,而且与传统换位相比能有效地减小定子线棒的环流和环流损耗,提高定子槽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
大型发电机定子线棒换位技术是电机设计中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对于发电机定子线棒环流损耗的计算一般采用漏感电势法,但其在计算过程中,对电机的端部和槽部的漏磁分量有过多的简化和假设,计算的局限性很大,因此文中应用场路耦合三维有限元法重点讨论了水轮发电机定子线棒0?/360?/0??空换位方式,并通过试验验证了场路耦合三维有限元法对于计算水轮发电机定子线棒环流损耗的准确性,准确计算了采取不同长度空换位段时电机定子线棒各股线的循环电流及环流损耗,发现了传统0?/360?/0??空换位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组合换位方式。计算结果表明采用这种组合换位方式时水轮发电机定子线棒环流损耗与采用传统0?/360?/0??空换位相比有明显降低,验证了其对于降低发电机定子线棒环流损耗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中作者介绍了变压器绕组漏磁场分析模型的建立和环流损耗计算的原理,给出了变压器单螺旋绕组换位位置优化的方法,并分析了实例。  相似文献   

12.
交流电机定子圈式线圈股线环流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机实测股线电流表明,交流电机定子圈式线圈并联股线间存在相当可观的基波和谐波环流损耗。本文对这种绕组进行了较详细的理论分析,导出了环流及其损耗的理论解析式.提出了一种新换位联接方法.给出了联接后绕组中环流及其损耗的理论解析式以及环流被抑制程度的比值表达式。真机试验表明.新换位联接工艺简单。基本上消除了环流损耗,其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大型交流电机定子0°/360°/0°线棒空换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补偿 0°/360°/0°线捧端部漏磁场的影响,本文对这种线棒在槽部设置一处及三处空换位进行了理论分析,导出了计算其空换位长度及相应环流附加损耗比值的解析式,供设计及改造大型交流电机定子线棒时参考。  相似文献   

14.
大型交流电机定子0°/540°/0°线棒空换位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补偿0°/540°/0°线棒端部横向自感漏磁场的作用,对这种线棒在槽部设置一处、二处或三处以及四处空换位进行了理论分析。导出了计算其空换位长度及相应环流损耗比值的解析式,供设计大型交流电机定子线棒时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开关电源高频平面变压器并联PCB线圈交流损耗建模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并联PCB线圈可很好克服厚导体交流损耗大的不足,提高高频平面变压器的载流能力,但由于并联PCB线圈并联层间特有的环流效应,线圈设计变得十分复杂。通过建立并联PCB线圈交流损耗模型,对并联层间环流的产生机理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电流频率、原副边线圈交叉换位与组内线圈交错、PCB厚度以及绝缘层厚度等对环流/线圈交流损耗均有很大影响。分析结果和系统化实现的模型为设计提供了方法和指导。实验验证了损耗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文章针对目前广泛采用的0°/540°/0°换位线棒所组成的线圈,提出一种能大幅度降低其环流损耗的措施。其特点是;构成绕组的一条支路时,要在支路线圈的中点连接处,进行T式连接,而在其余的各联接处仅进行R式联接。这样的结构及工艺均极简单,不仅适用于新的电机制造,尤其适用于老机组的改造,因为可以不必更换旧线棒就可获得降低环流损耗的好效果。理论分析表明:对采用0°/540°/0°换位线棒的电机,新换位联接后,其环流损耗不到原来的30%。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不完全换位引起的环流损耗进行的计算,提出了两种求取环流损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郭爱华 《变压器》1994,31(12):14-15
针对220KV级有载调压电力变压器,分析了传统结构的调压线圈的环流损耗问题。通过实例计算说明,对于三相150MVA变压器调压线圈中的环流损耗已达该线圈直流电阻损耗的35%。并指出了调压线圈结构改进的必要性和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定子换位线棒环流损耗分布对汽轮发电机定子温度场的影响,依据流体力学以及传热学理论,以一台水-氢-氢冷汽轮发电机为例,建立定子三维流体—传热耦合场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采用等效电路网络法计算当定子线棒采用0°/540°/0°换位方式时定子线棒每根股线的环流损耗,在此基础上采用有限体积法求解三维流体—传热耦合方程,得到定子换位股线的环流损耗按平均分布以及按实际分布两种情况下的定子温度。结果表明:定子温度的分布规律与定子换位线棒环流损耗的分布规律有关,当考虑定子换位股线的实际环流损耗分布时,定子铁心和定子线棒最高温度的位置和大小都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超导汽轮发电机篮式气隙电枢绕组提出了一种新的换位联接方法。对于0°/540°/0°的篮式线棒,导出了环流损耗的理论表达式,给出新联接方法对常规联接时环流损耗的比值。计算表明环流损耗能降低70%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