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水射流聚合物分散溶解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流程紧凑、价格适宜、安装方便、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在胜利埕东油田得到推广应用。基于PLC和组态软件的控制系统,具有可靠性高、灵活性好、扩展性强的特点,控制系统功能得到有效扩充,不仅实现了聚合物分散溶解装置的自动化控制,还实现了全站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实时监控。  相似文献   

2.
聚合物驱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三次采油方法之一,在常规开采的后期,利用高分子化合物的聚合物干粉药剂与水溶解后的溶液具有增大水粘度的性能,将其注入地层,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而聚合物干粉药剂要通过分散溶解装置进行以保持聚合物溶液粘度为核心的配注工艺的配制过程,显然,该分散溶解装置的功能直接影响到聚合物驱的效果。本文介绍了作者针对克拉玛依油田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对这种非标准设备所做的机电一体化、PLC控制系统及3D并行辅助设计。  相似文献   

3.
聚合物驱分散溶解装置水粉混合器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平正  文中新等 《石油机械》2002,30(C00):24-25,34
在阐述聚合物驱分散溶解装置的工艺流程和工作原理,以及其中的水粉混合器的结构有工作原理后,着重分析了干粉侧进式、干粉切向进给式和干粉中进式3种水粉混合器的结构和特点。通过分析对比,决定优选干粉中进式水粉混合器作为聚合物驱分散溶解装置的配套部件。这种水粉混合器主要由壳体、进水管、干粉吸入管、调节旋钮和分散导管等组成,具有结构简单,水射流稳定性好,干粉与水射流混合效果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聚合物分散溶解装置的特点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注聚合物过程中 ,聚合物分散溶解装置要保证计量下料准确 ,供水精度误差小 ,混合均匀 ,配液浓度稳定 ,不产生“鱼眼”等缺陷。我国从 2 0世纪 80年代末开始引进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和法国注聚合物装置并进行矿场试验和应用 ,掌握了各种装置的工艺流程和工作原理 ,并研制出多品种系列化注聚合物装置 ,已在国内主要油田应用。特别是水混式分散溶解装置的研制成功 ,进一步降低了装置的成本 ,并提高了注聚合物装置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交联聚合物溶液与聚合物溶液的特性差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光学显微摄影、动态光散射和核孔膜过滤等方法,研究了低浓度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与柠檬酸铝(AlCit)形成的交联聚合物溶液(LPS)中交联聚合物线团(LPC)的形态、尺寸、变形性等特性。结果表明,LPC与聚合物线团(PC)相比,在形态、尺寸、变形性能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干燥后的LPS样品中,LPC为球形,PC的形状不清晰。低于某一临界质量浓度(0.200~0.300g/1)时,LPC尺寸略小于PC;高于此浓度后,LPC的尺寸始终大于PC。HPAM/AlCit交联体系的临界质量浓度(0.280g/1)略高于聚合物溶液的临界交叠质量浓度(0.250g/1)。由于分子内的交联作用,与PC相比,LPC的剪切变形能力和水化变形能力有限,LPC较强的抗剪切变形特性使其具有特殊的封堵多孔介质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ZJ30注聚合物分散溶解装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永庆  刘星福 《石油机械》1997,25(12):27-28
为满足三次采油工艺的需要,设计了一种新型注聚合物地面设备──—ZJ30注聚合物分散溶解装置。该种装置采用了闭环控制定量供水,变频器无级调节计量下粉和气动送粉,以及强制混合等项技术,具有随配随注、连续配液、连续注入等功能,粉、水分散状态良好,混合均匀。采用计算机与可编程控制器(PLC)组成集散化控制系统控制整个工艺过程,所以自动化程度高,运行可靠。整套装置还具有设备体积小、结构紧凑、安装与搬运方便等优点。经胜利、华北、大港等油田使用,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在设计搅拌装置的零部件时,桨叶、轴、轮毂等部件必须进行结构设计和强度计算,并对桨叶的形状尺寸进行优化设计,以确保轴的强度和精度,保证轮毂连接的可靠性;电机、减速箱、机架和联轴器选择成型产品,在保证可靠性的同时,提高经济性,并对各个部件进行联接和组装。最终实现对高粘度介质(聚合物溶液)最佳的搅拌效果。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天然气部分氧化制乙炔工艺中提浓装置聚合物形成机理的分析,找出引起该装置聚合物升高的原因,提出降低聚合物的方法,实现了该装置在高负荷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9.
顾约伦 《高桥石化》2002,17(5):56-56
美国明尼苏达州的Cargill Dow LLC公司建设的一座聚乳酸(PLA)装置已经开工。这是第一座从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出发,生产可以生化降解的聚合物的工业规模装置。其工艺路线是将玉米碾碎,并通过发酵过程生成乳酸,乳酸再转化为交酯,然后进行聚合。  相似文献   

10.
油田采油技术的发展通常要经历一次采油、二次采油、三次次采油,当二次采油效果差时,要进行三采,则需要相应的设备。我厂研制的橇装聚合物交联配注装置整体采用活动房形式。并采用计算机动态监控,自动化程度较高,配制的聚合物溶液浓度精确,降解率低。且具有结构紧凑、移动及安装方便、使用可靠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疏水缔合聚合物的溶解性制约了在油气开采领域的应用。为了满足油气开采的需要和实现低成本化,研制了疏水缔合聚合物APO,并通过主客体包合技术实现聚合物的增溶改性。方法 通过对聚合物结构的设计,提升聚合物的性能,以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和疏水单体十八烷基聚氧乙烯甲基丙烯酸酯(OEMA)为原料,采用自由基水溶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疏水缔合聚合物APO,再利用β-环糊精独特的空腔结构进行主客体包合作用来提高其溶解性能。结果 25℃下,β-环糊精与聚合物APO的物质的量比为2∶1时,溶解时间由85 min缩短至45 min,聚合物APO在一价及二价盐水中粒径分别降低19.59%和11.50%。结论 该聚合物具有好的耐盐性能,β-环糊精能促进聚合物APO的溶解性,减少聚合物用量,实现油气开采的低成本化。  相似文献   

12.
为了简化聚合物配制地面工艺,研制开发了射流型聚合物分散装置。对射流型聚合物分散装置的工作原理、系统结构、控制过程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了描述。应用结果表明,新型分散装置具有工艺简单、母液配制质量好、能耗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聚合物驱油过程中一部分聚合物随着产出水产出,产出水的合理处理不仅关系到聚合物资源再利用,而且关系到环境保护问题,该文利用大庆油田聚合物驱产出水与制聚合物溶液,对聚合物溶液的粘度损失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用产出水配制聚合溶液的粘度虽然会因水的高矿化度而受到影响,但注入地质受高矿化度地层水的影响却较小,用产出水配制聚合物从经济和技术角度来看是可行的,这为产出水配制聚合溶液的决策提  相似文献   

14.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采出水配制的聚合物溶液驱油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祥国  高振环 《油田化学》1996,13(4):361-363
收集了大庆油田北一区断西聚合物驱工业试验区采出水,用于配制聚合物溶液并在非均质人造油层物理模型上进行了驱油试验,其结果表明采出水直接回注或用于配制聚合物驱油溶液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1.配制系统现状北十八聚合物配制站2001年4月投产至今已经运行了5年多,2003年和2006年分别进行了2次扩建。现有分散装置5套,离心泵5台,熟化罐14座,粗精过滤器11套,外输泵11台。目前为18-1#~4#(配制高分子)、18-6#~8#(配制中分子)共7座注入站提供母液,现日平均配制聚合物溶液1  相似文献   

16.
高分子聚合物装置工艺流程中蒸汽为主要用能,通过分析高分子聚合物装置整体能耗,蒸汽消耗占比在64%左右,因此如何降低蒸汽消耗,成为了开展装置节能降耗、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点。针对蒸汽对物料或系统进行加热时的热能消耗节点,分析并采取降低蒸汽消耗的措施,装置的热能消耗集中在正己烷回收系统流程、正己烷聚合系统流程、正己烷凝聚系统流程、热水循环系统流程。采取优化聚合系统操作,减少正己烷消耗量、改造喷胶泵出料线、差压式凝聚、采用AHT热泵等方式降低了蒸汽消耗量,装置在蒸汽能耗上降低了46.8 kgoe/t,节能效果验证良好,在提高企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同时,减少了碳排放、达到了节能降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聚合物溶液在油层内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针对大港油田准备实施污水聚合物驱的几个区块,开展了污水水质状况调查及分析、污水对聚合物溶液粘度降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及注聚污水处理装置的研制等工作。  相似文献   

19.
聚合物在聚合物驱产出水中的溶解性能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使用清水、产出水1和产出水2与SNF(法国)和1275A(英国)两种分子量聚合物配制了6种聚合物溶液,并通过实验测量其过滤因子,结果表明,用聚合物驱产出水配制聚合物溶液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一个全新的聚丙烯腈高聚物溶解理论,取代了以往人们思维中的高聚物大分子必须经过先溶胀再溶解的漫长的静态溶解过程。对于年产50kt/a腈纶装置可减少一次性投资约1500万元,减少运转费用360万元/a,在现有腈纶大装置上实施,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