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提高番茄红素的储存稳定性,首先以玉米淀粉为原料,辛烯基琥珀酸酐为酯化剂,α-淀粉酶为酶解剂,制备了酯化微孔淀粉,测定了酯化微孔淀粉的取代度及水解度,并通过红外光谱及扫描电镜对其进行了表征。其次将其应用于吸附番茄红素,以番茄红素吸附量为指标,考察了吸附浓度、吸附时间、吸附温度的影响,并测定了酯化微孔淀粉吸附番茄红素的饱和吸附量。最后测定了酯化微孔淀粉吸附番茄红素在自然光、紫外光、不同温度及氧气存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制备的酯化微孔淀粉取代度DS=0.0227,水解度DE=0.46,且经红外光谱及扫描电镜表征说明制备的酯化微孔淀粉不仅成功引入了酯基且具有良好的开孔性能。单因素实验表明较佳吸附浓度、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分别为10μg/m L,30 min,45℃。酯化微孔淀粉对番茄红素饱和吸附量高达225.45μg/g。稳定性实验表明,酯化微孔淀粉吸附的番茄红素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因此酯化微孔淀粉可用于番茄红素的保存。  相似文献   

2.
通过考察不同多孔化程度的微孔淀粉对水、油、柠檬黄的吸附和解吸,探讨了微孔淀粉在不同条件下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随着水解率的提高,微孔淀粉吸附能力快速上升,但达到最高点后略有下降。微孔淀粉对不同物质的吸附性能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具有众多的微孔,相对于原淀粉具有更高的吸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该文以冷冻面团为研究对象,探究玉米微孔淀粉添加量对面团冻结后品质特性的影响。通过对面粉糊化特性、冷冻面团失水率、色度、质构及面团流变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添加适量的微孔淀粉有利于保持冷冻面团的品质特性。在0%~5%的添加范围内,随着微孔淀粉添加量的增加,面粉峰值黏度、衰减值、终值黏度和回生值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P<0.05),冷冻面团的色度、硬度、胶着性则显著增加,储能模量(G′)、损耗模量(G″)均随着微孔淀粉添加量的增加逐渐上升。添加量为3%时,冷冻面团的失水率与流变学特性中损耗角正切值最低、弹性最大;内聚性、咀嚼性与玉米微孔淀粉添加量无显著相关。综上所述,添加玉米微孔淀粉使面粉糊化特性各指标均呈现出下降趋势,有利于面团稳定;适量的微孔淀粉添加有利于提高冷冻面团的质构特性和流变学特性,改善冷冻面团品质。  相似文献   

4.
研究小麦微孔淀粉的半干法制备及理化特性。考察了反应温度、加酶量、加水量、pH值、反应时间5个因素对制备微孔淀粉吸油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得到了半干法制备小麦微孔淀粉的最佳工艺参数,即:反应温度52℃、pH5.5、加水量30%、加酶量1 600U/g、反应时间12h,在该条件下制得的微孔淀粉的吸油率为17.2%。同时也考察了小麦微孔淀粉的理化特性,包括流变学特性、糊的透明度、冻融稳定性;结果表明,小麦微孔淀粉比天然淀粉具有优良的糊稳定性和冻融稳定性好,可为小麦微孔淀粉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杨波  杨光  刘灿召  李恺 《食品科学》2008,29(11):122
本实验用α-淀粉酶和葡萄糖苷酶水解玉米淀粉得到微孔淀粉,并对其吸附次甲基兰(疏水性物质)溶液和番红花红T溶液(亲水性物质)的性质进行了研究,同时与原淀粉进行对比;最后以浓度和温度为主要参数,评价微孔淀粉与原淀粉在饱和吸附量及吸附稳定性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苦荞淀粉颗粒及淀粉糊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苦荞籽粒淀粉理化特性,以7个苦荞品种为材料,分析了其淀粉颗粒表面结构及其淀粉糊的透明度、冻融稳定性、凝沉性、糊化特性、热焓特性。结果表明,苦荞淀粉颗粒多为不规则多面体球形,颗粒大小平均为6.8μm;苦荞淀粉糊的透明度平均为7.68%,低于玉米淀粉糊;苦荞淀粉糊凝沉性、冻融稳定性均强于玉米淀粉糊;苦荞淀粉的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冷黏度、破损值及回生值均高于玉米淀粉;苦荞淀粉糊具有较强的热黏度稳定性、冷黏度稳定性和凝胶形成能力;苦荞淀粉糊的平均糊化温度范围为65.87℃到78.41℃,峰值温度为70.88℃,均低于玉米淀粉糊。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几种小红栲变性淀粉的糊特性、糊化特性和回生特性。结果表明,较之原淀粉(或微孔淀粉),交联淀粉(或交联微孔淀粉)糊的结构强度明显增强,其抗老化性、抗剪切性、抗酸性和冻融稳定性均有较大提高;小红栲原淀粉、微孔淀粉、交联淀粉和交联微孔淀粉的吸收热焓依次增高,而糊化温度依次增高的顺序则为微孔淀粉、原淀粉、交联微孔淀粉和交联淀粉;糊化后原淀粉、微孔淀粉、交联淀粉和交联微孔淀粉的回生难度依次增加,用Avrami方程能较好地模拟各种小红栲淀粉糊中回生晶体的生长行为。  相似文献   

8.
交联微孔淀粉基本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微孔淀粉是一种功能材料。文中运用电子显微镜、X-衍射、布拉班德粘度仪等分析仪器对交联微孔淀粉颗粒形态、晶体结构、理化特性、糊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淀粉经交联、酶等处理后影响到颗粒表面及内部,但未影响到晶体结构;交联微孔淀粉的孔径、溶解度、溶胀度及吸水能力和吸油能力均明显改善,同时提高了淀粉的结构性能。证明了用先交联后微孔化处理的方法改善微孔淀粉的结构强度和吸附功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微孔淀粉研究进展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孔淀粉是一种新型酶处理变性淀粉,由于具有良好吸附功能因而近年来被广泛运用;该文综述微孔淀粉的特性、研究发展状况及在食品、医药和其它行业中应用。  相似文献   

10.
酸法制备微孔淀粉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刘雄  阚建全  陈宗道  马嫄 《食品科学》2003,24(10):81-83
用盐酸对玉米淀粉进行处理,可以得到一种具有吸附功能的微孔淀粉载体。研究表明,微孔淀粉对色素和水溶性维生素的吸附能力远远高于原淀粉。通过交联反应能加强这种淀粉载体的结构性能和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