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腾冲人的开拓和冒险精神发现了翡翠,开创了世界翡翠加工先河,将神奇的翡翠变成国人关乎福瑞、关乎吉祥等一切美好的事物和情感的寄托,使得翡翠以它优雅、华贵、深沉、稳重的品格与中国传统玉文化精神内涵有机契合,并逐渐发展成为了玉文化中独树一帜的翡翠文化。翡翠文化是中国传统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对翡翠的物性认识和精神感悟,蕴含着审美观、政治经济意识和拼搏意识。  相似文献   

2.
张灿 《中国宝石》2009,(4):158-159
采访之前即对石头记河南濮阳经销商王艳萍有蓄深刻的印象,石头记内刊《石头记·美人志》的“名商名店”栏目中,曾刊登过她写的文章和照片,文章的题目与石头记的翡翠广告主题相同,部叫“我爱翡翠”;照片里的她自信而亲切地微笑着,项上腕上手指上“全副武装”着石头记的产品,整个版面传递着这样一种信息,这是一位深爱玉石、深爱玉石文化、深爱石头记的美丽女人。  相似文献   

3.
谷娴子 《中国宝石》2009,(4):204-205
玉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一,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清朝以前的中国古代玉文化都以和田玉为核心载体,自翡翠于明代传入中国,并于清代开始逐渐因皇家的青睐而被人们普遍接受之后,中国玉文化就涵括了和田玉和翡翠两个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翡翠颜色丰富艳丽、种质优良、晶莹剔透、光泽莹润,被人们称为“玉石之王”.本文从翡翠的材质之美、雕琢之美和寓意之美等三个方面概括了翡翠的美学价值:材质之美是其自然属性,主要体现在艳丽的色彩、优良的种质、灵秀的水头等几方面;雕琢之美是对翡翠蕴涵美的人为艺术创造;寓意之美则体现了翡翠在中国玉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翡翠(Feicui)质量品级的"5C2T"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翡翠是达到宝玉石级的、主要由硬玉矿物(Jadejte)或含硬玉分子(Jd,NaAIS2O6)较高的其他钠质辉石类矿物(如绿辉石、铬硬玉等)构成的集合体;伴生的可以有次量或少量的其他辉石(如透辉石)、闪石、钠长石、石榴石等矿物的一种或几种。翡翠(Feicui)≠硬玉(Jadeite)≠硬玉岩(Jadeitjte)。翡翠一词来源于汉语,为使中国的翡翠玉文化与国际接轨,建议翡翠的英文译名为汉语拼音“Feicui”;考虑到国外已习惯“Jadeite”,作为过渡,当前可以同时使用“Feicul、Jadeite”,这一建议已为新修改的国家标准采纳。本文就翡翠工艺品检测证书(报告)中有关质量品级描述提出的“502T”(矿物成分、颜色、净度、切工、重量、透明度、结构)评价建议作了具体论述。在文献资料中,在大多数商贸活动中,翡翠“种”之概念使用广泛。但翡翠“种”之概念混乱,自相矛盾。实际上,“老种翡翠”≠“老坑翡翠”≠优质翡翠≠结构细≠形成时间老;“新种翡翠”≠“新坑翡翠”≠劣质翡翠≠结构粗≠形成时间新。所以本方案中没有采用翡翠“种”之概念。  相似文献   

6.
翡翠交易乃当今国内珠宝市场的大宗买卖。如在云南,其交易量约占整个珠宝贸易的90%以上。倾国的翡翠热已见端倪。翡翠交易至今有数百年的历史。从元代起,翡翠逐渐为中国文化所接受,对翡翠的考释与玩赏,在清代达到了鼎盛。这为翡翠史和中国玉文化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7.
《中国宝石》2003,12(1):202-202
从本质上说,翡翠为拥有数千年独特玉文化的中国人所欣赏,并不是偶然的.几百年前当这深藏于缅甸崇山峻岭中的自然奇珍刚一露出真颜,便受到帝王后妃、名公巨卿的珍爱,以一石之微而价值连城,成为玉石中的王者,这不仅是对大自然杰作的最高褒奖,其中还有着更为深远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8.
知识窗     
自古以来,龙的图案就用来作为玉石雕刻及首饰造型的不朽主题。但是,玉雕中龙的形象却在不停的演变……商周时代已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玉文化理论体系,之后三千年来一直绵延于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然而,“翡翠”的出现又是怎样与“玉”联系在一起的呢?翡翠是“玉”还是“鸟”呢?  相似文献   

9.
浅谈中国玉文化和观赏石文化的几点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文化”和“观赏石文化”都是当前宝玉石学者和收藏爱好者热衷讨论的话题之一,但是目前大家较多地单独讨论它们,而很少对这两种亲缘关系很近的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尤其是对这两种文化的联系纽带则谈之更少。为此,文章选取了四个具有比较意义的文化要素对“玉文化”和“观赏石文化”展开讨论,以此来丰富我们对这两种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张位及 《中国宝石》2009,(3):154-155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民族千古流传的玉文化,在中国大地上产生了最广泛的影响和认同。其中,翡翠作为玉石的一种,已经成为中华文化最亲密的载体。随着玉文化的传播,将有利的推动翡翠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11.
"让每一个女人都戴上最美丽的首饰。"这是一位年轻的翡翠珠宝设计师的美丽心愿。今年7月,澳门第二届中国翠玉文化节,设计师杨礼霞带着她的美丽作品,用其独特的设计语言,将传统的翡翠文化时尚化,在沿袭翡翠的高贵气质下,更添一份优雅与风尚。  相似文献   

12.
"中华八千年玉文化研讨会"日前在苏州明琴缘国际翡翠珠宝旅游城举行.这次研讨会以探索玉石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市场推广为主题,旨在更好地传承玉石文化精髓,并将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玉石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3.
正"玉龙山庄"是甘露集团旗下高端翡翠品牌,作为国内少数的几家高端天然翡翠供货商,自2006年成立以来,玉龙山庄始终秉承着"大师级翡翠"的经营理念,依托甘露集团强大的实力、自身丰富的渠道资源及优秀的品牌营销理念在中国市场不断扩充,占据着行业商圈龙头地位。面临珠宝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翡翠品牌异军突起的现状,同时也为了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中国玉文化的精湛与深邃,玉龙山庄顺应珠宝市场的发展大潮,应市发力,进行品牌自我定位调整及升级。"玉龙山庄"在坚持延续做"大师级翡翠"的基础上,以"文化翡翠,盛世典藏"为核心定位理念,从源远流长的中国玉文化着手,深入挖掘翡翠背后所蕴藏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历来爱玉,喜欢赏玉和佩玉,玉文化在华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今,在各种各样的玉石品种中,人们尤其喜爱翡翠。翡翠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具有商业价值,达宝石级的硬玉岩的商业名称,是各种颜色宝石级硬玉岩的总称;狭义的翡翠则专指那些绿色达宝石级的硬玉岩。翡翠主要产于缅甸,经玉石工艺师雕琢后成为各种饰品,其色泽之丰富绚丽,气韵之高贵颇受爱玉、藏玉人士的青睐。正因为这样,在翡翠饰品中渗假、渗色、以次充好的现象尤为突出。消费者在选购翡翠饰品如手镯、胸佩(挂件)、戒指时,首先要注意所选购物品是不是翡翠,…  相似文献   

15.
《中国宝石》2008,17(2):106-106
目前,翡翠成为继黄金,铂金、钻石之后的一支主力军.繁荣和丰富了珠宝市场的品种.翡翠多变的种质.丰富的颜色、精湛的雕工以及中国源远流长的玉文化深深地吸引着消费者。随着翡翠市场的日益繁荣+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经营现象.如:以处理过的翡翠冒充天然翡翠.  相似文献   

16.
如果你知道翡翠,就会知道欧阳秋眉,“玉夫人(Jade Lady)”、“翡翠夫人”.“翡翠公主”是人们送给她的尊称,是对她四十多年来对翡翠卓越研究成果的褒扬,是对她不拘泥于研究更把翡翠化宏扬光大的敬意。无论是香港名品牌周生生、周大福、真玉坊,还是内地知名品牌,都把拥有欧阳秋眉开具的翡翠鉴定证书当作品质的保证,作为进入市场的信心。她全情投入研究翡翠,冒着生命危险实地考察翡翠,不畏威胁鉴定翡翠,奔走四方宣扬翡翠……翡翠,一个浓得满溢的汉语词汇,把欧阳秋眉的人生演绎得生机盎然。  相似文献   

17.
玉箫 《中国宝石》2007,16(1):120-120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玉的民族,并创造了数千年的玉文化历史,翡翠——这个从中国邻邦传来的精灵,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演变成了中华民族精神世界和思想灵魂的代言品。  相似文献   

18.
梓羽 《中国宝石》2014,(7):72-73
“玉出云南”是一句古老的预言。 2004年,黄龙玉在云南龙陵的发现,佐证了这一伟大的预言。它有着翡翠般细密而坚实的反光度,有如田黄与鸡血石般的色彩、和田玉般的滋润,特别是其浓郁正阳而丰富的黄、红色彩,正是中国玉文化苦苦寻觅了一万年的颜色。  相似文献   

19.
姚士奇 《珠宝科技》2004,16(2):49-58
中国玉文化博大而精深,在国内外都享有声誉,深入地研究其演变轨迹和相关的社会文化体系,对于促进玉文化的发扬光大有着深远的意义。通过对诸多出土文物和历史资料的系统考证和分析,对史前玉文化的壮观、礼仪文明的起源及夏-商代宗教活动由巫到儒的演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认为中国玉文化走过了一段理论化和规范化的过程,走向了独立的、完整的文化体系,最终又由巫观们携带着走向儒教的理论范畴,并逐步汇入统治理论。接着,通过对玉在周礼沿袭殷商礼仪文化中的作用的分析,论证了玉文化理论成为国家统治理论的原因。再通过对“三礼”中关于用玉的论述和规定的辨析,最后认为中国远古玉文化之源是华夏礼仪和中华儒学。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一个拥有独特玉文化历史的国度,自古以来,翡翠玉器收藏不仅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同时也展示出了良好的升值前景。而现当代工艺美术家创作的优秀作品,在材质、设计、工艺上与古玉相比,可以说是毫不逊色。粤豪珠宝公司旗下品牌“玉翠山庄”就兼承中华玉器之精华,不断推出值得各界珍藏的翡翠饰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