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Software security issues have been a major concern in the cyberspace community, so a great deal of research on security testing has been performed, and various security testing techniques have been developed. Threat modeling provides a systematic way to identify threats that might compromise security, and it has been a well‐accepted practice by the industry, but test case generation from threat models has not been addressed yet. Thus,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threat model‐based security testing approach that automatically generates security test sequences from threat trees and transforms them into executable tests. The security testing approach we consider consists of three activities in large: building threat models with threat trees; generating security test sequences from threat trees; and creating executable test cases by considering valid and invalid inputs. To support our approach, we implemented security test generation techniques, and we also conducted an empirical study to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our approach. The results of our study show that our threat tree‐based approach is effective in exposing vulnerabilities.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
3.
文章分析了在等级保护过程中进行威胁建模的必要性,结合《实施指南》提出一种基于威胁建模的软件安全需求分析方法,通过威胁一攻击图(TAG)评估攻击,根据评估结果及《基本要求》确定应对方案,将等级保护思想融入到软件安全设计阶段中,使得应对方案能更高效地改进软件设计以增强软件安全性,并通过实际案例对本方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4.
5.
6.
针对目前缺少APT攻击中系统威胁风险评估理论模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攻防树的网络攻击风险分析方法。将APT攻击过程分为攻击阶段与防护阶段,定义不同阶段内的参数计算方法,首先通过漏洞收集和攻击事件捕获构建攻击行为节点,并将防护对策映射为防护行为节点;其次形式化定义了漏洞成功利用概率、攻击成本、防护成本和系统损失度等参数,利用ADTool工具生成攻防树和节点参数值;然后引入攻击回报与防护回报的概念,作为系统风险分析的依据;最后构建了基于攻防树的攻击风险分析框架,并通过一个APT攻击实例对框架效果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表明,可通过攻击回报等参数数值的变化评估采取防护对策的效果。该方法对攻防双方策略互相影响的场景描述更加贴近实际,实现了系统威胁风险度分析与防护策略效果评估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高级持续性威胁(Advanced Persistent Threat,APT)是通过预先对攻击对象的业务流程和目标系统进行多维度、多阶段、多对象的持续信息采集,隐匿地实现网络空间的数据窃取。电力网络具有天然的稳定性需求,其覆盖广、涉及面大、灾后损失大。当前APT攻击预警技术存在网络节点碎片化的有限安全域以及全域特征动态检测问题。本文提出基于蚁群算法的电力数据网络APT攻击预警模型。通过设计电力网络的全域可信系统模型,采用流形进行安全边界扩散,将碎片化节点进行柔性关联,确保全域安全控制。构建APT攻击的时效模型,实现攻击对可信系统的损害分析。将APT攻击特征等效为蚁群信息素,实现对APT攻击的自动跟踪和适应。通过实际测试表明,蚁群APT监测预警算法的预警精度有效提升12.6%。 相似文献
8.
随着虚拟化技术的发展,同驻攻击成为窃取用户敏感信息的重要攻击手段。针对现有虚拟机动态迁移方法对同驻攻击反应的滞后性,在5G网络切片背景下,提出了一种基于安全威胁预测的虚拟网络功能迁移策略。首先,通过隐马尔可夫模型(HMM)对网络切片运行安全进行建模,利用多源异构数据信息对网络安全威胁进行威胁预测;然后,根据安全预测结果,采用相应的虚拟网络功能迁移策略迁移以使迁移开销最小。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利用HMM能对安全威胁进行有效的预测,同时该迁移策略能够有效减少迁移开销与信息泄漏时间,具有较好的同驻攻击防御效果。 相似文献
9.
文中详细讨论了一组基于UML状态图的软件测试充分性准则。在软件测试时,还没有测试充分性准则明确定义循环应该被执行多少次,而循环只被执行一次是很不充分的。针对这种情况,在现有测试准则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扩展的基于UML状态图测试的充分性准则:ZOT-R循环覆盖准则和全ZOT-R路径覆盖准则,丰富并完善了现有的测试准则体系。并且通过结合一个具体实例给出了这些覆盖准则在具体测试实践中的应用方法,探讨了这些覆盖准则之间的包含关系。 相似文献
10.
软件定义网络SDN(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的软件编程特性和开放性带来很多新的安全挑战,也给网络安全带来了挑战和机遇.本文提出了两种演进的SDN网络安全架构:虚拟化安全设备(Virtualized Security Appliance)和软件定义安全(Software Defined Security),给出了两种架构的建设要点,并以常规网络入侵、拒绝服务攻击和高级持续威胁等三类典型攻击场景分析了相应的工作原理,以防火墙为例演示了两种架构下的实现,测试表明两种结构在云计算中心环境中性能上是可行的,并且SDN数据和控制分离的特性使防火墙可用更少的代码实现.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医院的信息安全水平,对构建医院信息安全体系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医院信息安全的内外部威胁进行了分析;然后从加强信息安全管理、配备信息安全设备、提高硬件软管理水平这三个方面提出了信息安全体系的构建策略;最后通过南苑医院的实践,证明了该策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对软件实施安全度量是开发安全的软件产品和实施软件安全改进的关键基础。基于Manadhata等(MANADHATA P K, TAN K M C, MAXION R A, et al. An approach to measuring a system's attack surface, CMU-CS-07-146. Pittsburgh: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2007; MANADHATA P K, WING J M. An attack surface metric. IEEE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2011, 37(3): 371-386)提出的攻击面方法,结合信息熵理论,提出结合信息熵和攻击面的软件安全度量方法,可以有效地利用信息熵的计算方法对软件攻击面的各项资源进行威胁评估,从而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威胁指标量化权值。在此基础之上,通过计算软件攻击面各项资源的指标值可以实现软件的安全度量。最后,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说明结合信息熵和攻击面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应用于软件的安全开发过程和软件安全改进过程,为软件的安全设计开发指明可能存在的安全威胁,帮助提早避免软件产品中可能存在的漏洞;而对于已经开发完成待实施安全改进的软件则可以指出明确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软件系统安全问题正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系统存在的安全威胁容易被攻击者所利用,攻击者通常采用各种攻击技术诸如口令暴力破解、网络钓鱼、SQL注入等对系统进行攻击.威胁建模是一种结构化分析、识别并处理威胁的方法,传统的测试主要集中在测试代码缺陷,处于软件开发后期,不能很好地对接前期威胁建模分析成果以构建安全的软件,业界威胁建模工具缺少进一步生成安全测试的功能.为了应对此问题,提出一种从威胁模型生成安全测试用例的框架,并设计和实现工具原型.为了便于测试,对传统的攻击树模型进行改进,对构建的模型进行规范性检查,从该模型中可以自动生成测试线索.根据攻击节点发生概率对测试线索进行评估,优先检测概率较高的威胁的测试线索.对防御节点进行评估,选择收益性较高的防御方案缓解威胁,以改进系统安全设计.通过为攻击节点设置参数可以将测试线索转换成具体的测试用例.在软件开发早期阶段以威胁建模识别出的威胁作为输入,通过框架和工具可以生成测试,指导后续的安全开发和安全测试设计,将安全技术更好地嵌入到软件设计和开发之中.案例研究部分将该框架和工具运用于极高危风险的安全测试生成,并说明了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在不断加剧的网络安全攻防对抗过程中,攻防双方存在着天然的不对称性,网络安全威胁情报共享利用是一种有效提高防护方响应能力和效果的手段.然而威胁情报共享利用中的隐私保护需求与构建完整攻击链的需求之间存在矛盾.针对上述矛盾点,提出一种基于区块链的网络安全威胁情报共享模型,利用了区块链技术的账户匿名性和不可篡改性,使用单向加密函数保护情报中的隐私信息,基于加密后的情报构建完整攻击链,借助区块链的回溯能力完成攻击链中攻击源的解密.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在严峻的APT(Advanced Persistent Threat)攻击防御背景下,针对现有网络攻击建模方法无法反映APT攻击的攻击特点,建立了基于Petri网的APT攻击模型。借助Petri网,首先针对APT攻击的特点及生命周期,建立APT攻击的基本Petri网模型;然后设计并实现APTPN(Advanced Persistent Threat Petri Nets)模型的生成算法,针对具体的APT攻击生成其完整的攻击路径;最后,实验通过模拟极光攻击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及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高级可持续性威胁(advanced persistent threat, APT)是一种新型网络攻击, 具有极强的组织性、隐蔽性、持续性、对抗性和破坏性, 给全球网络安全带来严重危害. 传统APT攻击防御倾向于构建模型检测攻击的恶意性或识别家族类别, 以被动防御为主, 缺乏全面及深入地梳理APT攻击溯源和推理领域的工作. 基于此, 围绕APT攻击的溯源和推理的智能化方法开展综述性研究. 首先, 提出APT攻击防御链, 有效地将APT攻击检测、溯源和推理进行区分和关联; 其次, 详细比较APT攻击检测4个任务的相关工作; 然后, 系统总结面向区域、组织、攻击者、地址和攻击模型的APT攻击溯源工作; 再次, 将APT攻击推理划分为攻击意图推理、攻击路径感知、攻击场景还原、攻击阻断和反制这4个方面, 对相关研究进行详细总结和对比; 最后, 讨论APT攻击防御领域的热点主题、发展趋势和挑战. 相似文献
17.
18.
主要介绍了在国内血站信息化建设高度发展的背景与前提下,因信息化安全管理相对滞后而出现的一些在采供血行业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Web应用已成为互联网和企事业单位信息管理的主要模式。随着Web应用的普及,攻击者越来越多地利用它的漏洞实现恶意攻击,Web应用的安全评估已成为信息安全研究的热点。结合Web应用的业务逻辑,提出了其相关资源软件攻击面的形式化描述方法,构造了基于软件攻击面的攻击图模型,在此基础上,实现对Web应用的安全评估。本文构造的安全评估模型,在现有的通用漏洞检测模型基础上,引入业务逻辑安全性关联分析,解决了现有检测模型业务逻辑安全检测不足的缺陷,实现了Web应用快速、全面的安全评估。 相似文献
20.
基于UML Statecharts的测试用例生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直接从含有层次和并发结构的UML statecharts图产生类的测试用例是比较困难的,提出了一种从UML statecharts图产生测试用例的方法:先把UML statecharts图转换成FREE(Flattened Regular Expression)模型图,再以FREE模型图为基础生成类的测试用例,同时,提出了FREE模型的测试覆盖准则,并提出了由FREE模型产生有限的迁移序列的算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