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卷首语     
正当前全球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将深刻改变未来产业格局。"十二五"以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经济社会发展申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我国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抢占科技、产业制高点至关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调结构、稳增长的重要力量,持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2010年以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高速增长,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形成  相似文献   

2.
《硅谷》2011,(20):I0002-I0004
<正>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将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和支撑力量,而构建多元化的科技金融体系对于突破融资瓶颈,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海淀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近年来在产业发展、创新资源聚集等方面均进行了较多探索。面向未来,海淀如何进一步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进一步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2011年  相似文献   

3.
"十二五"以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稳定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缺乏、资源配置分散、体制机制不完善、配套设施发展滞后等问题。"十三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导方式需要进行创新,要改变以政府为主导的传统发展模式,建立以"市场为主导,政府引导"的新型发展模式。总体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应该运用新的创新治理工具,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治理体系建设,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建设,促进"十三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区域经济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分工不断细化与深化,迫切需要一个人才和知识密集,支撑并服务于经济、产业和企业发展的高技术服务体系,通过增值的专业化服务扩散高技术成果,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新材料领域中,  相似文献   

5.
信息化已经成为改造传统产业、传统社会的有利工具了。信息技术产业及其衍生产业往往都是具有高知识含量且能实现边际效益递增的产业。信息化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使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生产工艺、劳动方式等发生重大的变化;信息化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体现在信息化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资源基础,信息化带动新兴产业崛起,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以及信息化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国家计委高技术产业发展司提出我国当前高技术产业发展要继续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目标,围绕加快信息产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形成展开工作。目前,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7.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地位和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越来越显著。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即将进入"十四五"的新形势,迫切需要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宏观思考和战略定位研究。本文深入分析发达国家新兴产业发展态势,总结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绩以及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论证我国相关产业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研究认为,应继续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国家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方面,准确识别相关产业的关键短板技术,科学分类并进行顶层部署,尤其是要谋划好产业区域布局以针对性培育产业集群。研究建议: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出台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结合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深入探索新时代举国体制、人才激励与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物产业的发展,将生物产业纳入"十大重点产业"和"战略型新兴产业",生物产业发展对我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将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计量技术机构如何把握契机,有效发挥自身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基础性作用,为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助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竞争制高点?一、新时期产业经济发展战略与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的关系从近期主要国家对未来一段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布局来看,各国将应对经济危机并振  相似文献   

10.
文化创意产业在当今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变成了积极词汇,这种能够助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兴产业成为了政府与企业重视的焦点,给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吉林省要在这方面结合自己的有利资源加快发展,让文化创意产业来助推吉林省的经济转型与腾飞。  相似文献   

11.
《硅谷》2011,(3):I0028-I0028
<正>未来的五年,是我省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阶段,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造就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是实现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根本途径。为了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再造山西产业竞争的  相似文献   

12.
刘明 《新材料产业》2011,(11):32-36
新材料是材料工业发展的先导,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加快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对促进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保障新兴产业发展,抢占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竞争制高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十一五"时期,伴随基础材料产业的重大调整,北京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全市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和技术发展极其活跃,部分领域已在全球领先,我国高质量发展进入关键时期。通过渗透、替代、协同、创造等方式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可促进企业生产和创新效率提升、高技能劳动力的培育、跨产业协同融合和绿色低碳发展。下一步,要围绕补齐短板,加快推动设施和生态建设,聚焦重点领域,促进人工智能产业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强战略规划,形成充分聚焦我国优势的行动方案,着眼场景应用,将丰富的场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相似文献   

14.
赵波 《中国计量》2015,(2):40-41
<正>江苏省新兴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一批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处于国内领先位置,有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兴产业在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基地集聚程度较高,并且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比如南京软件业及智能电网产业、苏州纳米技术及材料应用产业、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发展,中国近几年在新经济领域涌现出一批世界引领性的新兴产业。这类新兴产业的诞生不单纯源自技术的先进性,而是近年我国创新创业生态日渐完善的结果,表现出非线性增长、数据驱动、跨界融合、生态化发展等重要特征。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技术与技术、技术与产业、产业与产业之间不断发生跨界融合,并成为新兴产业涌现的重要驱动力。这类新兴产业经过了资本和市场的检验,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成长性,对于我国发展新经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粉体工业》2010,(4):43-44
目前,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经济危机爆发以后,全球都面临着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都将目光投向发展新兴产业,望其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新引擎。我国即将推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圈定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七大领域。  相似文献   

17.
以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一直是北京市大力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拥有众多在领域内举足轻重的核心企业.2009年以来,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下,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发展规模迅猛增长,电子信息产业占绝对优势地位 以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为标志,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始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8.
《硅谷》2013,(4):I0006-I0006
<正>日前,中关村管委会发布了《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引领工程》,确定打造下一代互联网产业集群等六大产业集群,并将加大扶持力度,力争到2015年六大优势产业集群的总收入超过1.6万亿元,成为首都创新驱动发展的支柱和引擎。中关村这一"大手笔",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的缩影。自2010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来,许多地方已经打造并形成一批上千亿元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增强了产业竞争力,成为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力地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工信部最新消息,在各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带动下,电子信息产业投资迅猛增长。其中对新能源电池领域的投资,以128%的增速位居首位。工信部人士介绍说,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在各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带动下,电子信息产业投资迅猛增长,成为拉动产业发展和工业投资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0.
《硅谷》2010,(20):7-8
<正>今年以来,济宁高新区把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加快产业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瞄准新能源、新信息、新医药、现代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集中优势力量和优势资源高速高效推进高端产业项目建设,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势崛起。1至9月份,全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保持在30%以上,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40%,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