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粉体技术》2015,(6):61-67
针对南京市不同功能区的6个监测点,考察2014年9月至2015年1月期间细颗粒物PM_(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_(10)浓度在线监测数据,分析南京市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南京市PM_(2.5)和PM_(10)日均质量浓度分别为70、150μg/m~3,超标率分别为37.91%、30.72%;PM_(2.5)的质量浓度占PM_(10)质量浓度的分数达到63.6%,相关系数高达0.90;冬季颗粒物浓度大于秋季的,PM_(2.5)与PM_(10)的质量浓度日变化呈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与22∶00左右;气温对PM_(2.5)和PM_(10)的质量浓度均呈一定负相关性,对PM_(10)的影响更为显著(显著性检验水平p0.01),与PM_(2.5)、PM_(10)的质量浓度比呈正相关性;降水能有效减小PM_(2.5)和PM_(10)的质量浓度,并且对粗粒子作用更明显;相对湿度与PM_(10)的质量浓度呈一定负相关性,而PM_(2.5)的质量浓度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在相对湿度为70%~80%时,PM_(2.5)的质量浓度最大;风力与PM_(2.5)、PM_(10)的质量浓度均呈负相关性,PM_(2.5)的质量浓度在风向为西北风、西北偏西风时较小。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榆林市冬季PM_(10)和PM_(2.5)的污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粉体技术》2015,(3):84-88
为了探讨陕西省榆林市冬季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特征,2013年11月对榆林市3个采样点进行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同步观测,利用离子色谱法和热光分析法测定PM10和PM2.5中无机水溶性离子和碳组分的浓度。结果表明:3个采样点PM10和PM2.5日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62、74μg/m3,颗粒物浓度由大到小的采样点为环保旧站、实验中学和环保大厦;PM10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质量浓度空间分布与颗粒物的相同;PM2.5中有碳组分在环保旧站和实验中学的浓度接近,都大于环保大厦的;无机离子中SO42-和Ca2+浓度最大;PM10与PM2.5整体偏碱性,亏损的阴离子主要是CO32-;扬尘在PM10中的比例远远大于其他组分;PM2.5中碳组分含量较大,其次是土壤尘、硫酸盐、氯化物和硝酸盐等;治理PM10和PM2.5污染应以加强扬尘控制和减少燃煤污染物排放为主。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天津市居民住宅内PM_(2.5)浓度及其影响因素,监测天津市4个家庭室内PM_(2.5)浓度,分析室内人员活动、烹饪行为和空气净化器对室内PM_(2.5)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人员活动增加,室内PM_(2.5)浓度逐渐增大;烹饪时平均浓度是烹饪之前浓度的3倍左右;使用空气净化器能使室内PM_(2.5)浓度减少58%左右。  相似文献   

4.
利用辽宁中部沈阳、鞍山、抚顺和本溪4个城市2006年8月—2007年10月可吸入颗粒物PM10、PM2.5、PM1的监测资料及同步气象因子的监测资料,分析了其分布特征、污染水平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受区域天气系统的影响,4个城市PM10、PM2.5的日均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具有区域分布特征;PM10超标率冬季最高,PM2.5超标率冬季最高,夏季7月份也较高;PM2.5日均浓度占PM10日均浓度的比例夏季或冬季最大,春季4、5月份最小;PM10、PM2.5和PM1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PM10与风速、温度呈负相关,PM2.5和PM1与能见度、风速、温度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利用2015—2016年中国大陆区域Terra卫星的MODIS3 km AOD产品与空气质量监测站的PM_(2.5)资料,将AOD与PM_(2.5)小时质量浓度数据进行匹配,按多种时空划分方式将总匹配样本划分为不同集合,对比不同集合内样本的相关系数,分析AOD与PM_(2.5)相关性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结果表明,总样本集合AOD与PM_(2.5)的相关系数为0.40;中国区域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样本集合,相关系数分别为0.49、0.53、0.48、0.36;1 497个站点的2年样本集合,有906个站点的相关系数可以通过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最大值为0.92,最小值为0.17,均值为0.44;1 497个站点的不同季节的样本集合,春、夏、秋、冬相关性显著的站点比例分别为43.9%、51.3%、39.8%、10.1%,夏季的显著性站点数量最多、分布地域最广,且相关系数均值较高。表明在中国地区,虽然在总体上可以有效利用MODIS 3 km AOD反演PM_(2.5)小时质量浓度,但反演的有效性存在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6.
《中国粉体技术》2017,(5):43-48
遵循电力行业标准DL/T 1520—2016,采用PM-10撞击器(30 L/min)、质量法撞击器(DGI,70 L/min)、静电低压撞击器(ELPI,10 L/min)对燃煤电厂的PM_(2.5)进行现场对比测试;并对燃煤电厂PM_(2.5)排放特征进行总结。结果表明,同一仪器不同时段的数据及不同仪器相同时间的数据重复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7.
杭州主城区悬浮细颗粒PM_(2.5)浓度变化及其组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杭州市区2006—2008年大气悬浮颗粒PM2.5和PM2.5-10的监测资料,研究它们的物化特征。结果表明:杭州主城区PM2.5和PM2.5-103年的平均浓度分别为0.073、0.037mg·m-3,ρ(PM2.5)/ρ(PM2.5-10)的比值为1.86。PM2.5浓度存在双峰型日变化,以9:00和18:00为峰值,日变化幅度较大,并呈现冬高、夏低的季节变化。PM2.5化学组分分析表明:PM2.5中含量最多的是有机碳,占24.4%,其次是SO42-,不同组分呈现不同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8.
正建立完善的PM_(2.5)量值溯源体系,是确保监测数据准确、一致的重要保证。本文从PM_(2.5)定义出发,结合PM_(2.5)监测仪的原理与组成,对切割器切割特性与质量浓度测量原理进行分析,并从计量角度对PM_(2.5)监测仪的量值溯源体系研究现状进行介绍。一、PM_(2.5)定义与采样将气溶胶中PM_(2.5)与较大的颗粒物分离是进行准确、一致测量的先决条件。在环境监测领域通常使用基于空气动力学原理的切割器进行选择性采样,即,  相似文献   

9.
该文利用通道县大气自动监测系统2016~2019年监测数据,统计分析了通道县城区空气中臭氧污染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16~2019年通道县城区臭氧90百分位数以2017年居高,臭氧浓度有明显的日变化、月变化和季变化规律,臭氧浓度在秋季最高,冬季最低,臭氧与PM2.5及NO2均呈负相关;该研究为控制通道县城区臭氧污染提出了一些可行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北京城区和远郊区大气细颗粒PM_(2.5)元素特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对比大气悬浮颗粒PM2.5及其所含元素在北京城区与远郊区的特征,在2007年不同季节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进行了PM2.5的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城区PM2.5和元素的浓度均高于郊区,元素浓度在城区与郊区具有不同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冬季地壳元素浓度在城区与郊区都有所增加,在城区S元素和其它污染元素在秋、冬季最高,而郊区S元素浓度在夏季最高。污染元素的富集程度夏秋季高于春冬季,郊区高于城区,城、郊两地PM2.5中元素来源相似。雾霾天PM2.5及元素浓度在城区增加明显,奥运期间污染元素的质量分数较奥运前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1.
随着多地大气灰霾频发,环境空气颗粒物尤其是细颗粒物(PM_(2.5))的监测管理已经成为我国环保工作重点。本文介绍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NIM)与英国相关计量部门(UK)在PM_(2.5)质量浓度溯源方法方面开展的双边比对工作,着重介绍了比对方案设计、自动法和重量法PM_(2.5)测量仪器比对过程及结果分析等内容。比对结果表明,在PM_(2.5)重量法标准装置和建立的计量标准方面,NIM与UK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表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在"PM_(2.5)质量浓度计量领域"具有与国外实验室等同的测量及校准能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全面介绍了环境空气中PM_(2.5)监测技术、燃煤电厂PM_(2.5)监测技术以及PM_(2.5)成分分析技术。重量法是PM_(2.5)的标准方法,自动换膜颗粒物采样系统和滤膜自动称重系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重量法测量的方便性。β射线加动态加热系统方法、β射线加动态加热系统联用光散射方法和微量振荡天平加膜动态测量系统方法三种自动监测方法可以满足我国PM_(2.5)监测的各项指标,根据我国PM_(2.5)污染的特点,β射线法是目前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法。燃煤电厂是PM_(2.5)的重要排放源,对其进行监测是减少燃煤电厂PM_(2.5)的基础。对于PM_(2.5)的成分分析,有比较成熟的技术,其是源解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运用先进的RP5400碳颗粒物连续分析仪和TEOM1400a气溶胶质量测量仪于2004年冬季对北京大气PM10及碳气溶胶进行了连续观测,得到了PM10、有机碳(OC)、无机碳(EC)和总碳(TC)的日变化特征。观测期间OC、EC、TC、PM10的浓度和OC/EC比值分别为(21.2±16.0)、(8.9±5.1)、(30.2±20.4)、(172.6±98.3)μg.m-3和2.3±0.9。OC,EC和总碳(TC=OC+EC)分别占PM10质量的(12.4±6.4)%、(5.6±2.3)%和(18±9.2)%。OC,EC和PM10浓度变化范围较大,变化趋势相似,明显受风速影响,风速较大时浓度较小。PM10和OC浓度在夜间明显高于白天,但是EC浓度白天和夜间差别不大。EC在早上交通高峰期间达到最高值,显示了机动车排放源的明显贡献。OC/EC比值在夜间(2.4~2.7)明显高于白天(1.9~2.0),这主要是由于机动车白天排放较多,而夜间机动车相对较少以及燃煤排放较多。北京观测到的TC浓度和OC/EC比值均高于美国、日本的同期观测结果。分析表明北京冬季PM10中有机碳和无机碳以一次性排放为主。应用比值法估算出北京冬季PM10中碳气溶胶的来源主要是机动车(75%贡献)和燃煤(25%)。由此可见,北京PM10中碳污染较为严重,且机动车排放占了较大贡献,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室内外空气颗粒物PM2.5和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污染状况,自2008年3月24日~4月3日在西安交通大学学生办公室、教师办公室、化学实验室和室外同时采集PM2.5和TSP样品,对其质量浓度及无机水溶性离子组分(Na+、NH4+、K+、Mg2+、Ca2+、Cl-、NO3-和SO42-)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室内外PM2.5和TSP浓度都远远高于美国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35μg/m3。室内外颗粒物浓度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且室内总体上低于室外。室内PM2.5在TSP中所占比例在65%~85%,室外在40%左右。室内外TSP和PM2.5中二次污染离子SO42-、NO3-和NH4+占总离子质量的50%以上,主要富集在细颗粒中。NH4+、K+和Cl-在总离子中的比例均为室内大于室外,PM2.5中大于TSP。Ca2+、Mg2+主要富集在粗颗粒上,室外含量远远高于室内。  相似文献   

15.
2010年4月在西安市区4个点使用低流量采样器同步连续采集2周(24 h/d)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样品,分别利用热光碳分析仪、离子色谱和X射线荧光光谱仪分析其含碳组分(有机碳和元素碳)、水溶性无机离子(NH4+、Na+、K+、Ca2+、Mg2+、F-、Cl-、SO42-、NO3-)和元素Ca、Fe等浓度。结果表明,沙尘暴期间,PM10的质量浓度是PM2.5的3倍,PM2.5和PM10中有机碳浓度大于正常天气的,SO42--NO3--NH4+浓度急剧减小,明显小于正常天气,这与干燥沙尘暴的稀释作用有关;后向轨迹、气溶胶指数和Ca与Fe元素质量浓度比验证了沙尘暴颗粒来源西部戈壁沙尘和黄土高原;阴阳离子平衡计算显示沙尘事件颗粒物呈碱性,阴阳离子差异估算的CO32-含量与Ca2+具有强相关性,表明沙尘暴颗粒以CaCO3为主。  相似文献   

16.
文章提供了一种针对基于重量法测定PM_(2.5)浓度过程中可能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的分析和评定方法,根据试验数据和试验过程计算,本方法测量PM_(2.5)浓度在包含概率为95%包含因子k取2的情况下,其相对扩展不确定度Urel为3.6%。通过对不确定度的分析,确定了在基于重量法测定PM_(2.5)浓度检测过程中,天平称重和流量控制是其引入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为进行质量控制提供了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07年3月—2008年2月期间大气颗粒物PM10浓度值资料研究PM10分布及其与气象因子关系,旨在明确长春市PM10污染现状,便于相关部门加以控制。结果表明:1/10左右天数的长春市PM10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基本均在冬季采暖期;一天之中PM10浓度呈双峰双谷型变化;一年4个季节中风速与PM10浓度相关性最显著,其次是温度和能见度;降水量只在夏季与PM10浓度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18.
观测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连续5 a逐小时的地表温度(T_s)、气温(T_a)及其颗粒物(PM_(10)、PM_(2.5))质量浓度等,分析地气温差(T_s-T_a)的变化特征及其对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均地气温差为2.01℃,地气温差0.3~1.2℃,变化幅度较小;地气温差年变化最大时出现在4月,最小时出现在11月,三次拟合曲线可以较好地模拟成都温差的年变化特征;地气温差日变化显著,在不同季节中变化趋势大致相同,极值大小差异较大,分段拟合对温差日变化特征模拟较好;颗粒物污染明显,地气温差较小时,颗粒物质量浓度偏大,反之偏小。  相似文献   

19.
建立磁力搅拌辅助微波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PM_(2.5)中16种多环芳烃(PAHs)的方法。以玻璃纤维滤膜采样,滤膜经正己烷-丙酮(v/v 2:1)于磁力搅拌微波萃取仪中提取,提取液经浓缩后用乙腈定容,以乙腈和水作为流动相,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反相梯度洗脱分离,紫外和荧光串联检测器检测。16种PAHs的线性范围为0.025~5μg/mL,平均回收率为78.8%~101.6%,相对标准偏差为0.4%~5.8%,检出限为0.005~0.051 ng/m~3。该法快速、准确、灵敏、溶剂用量小,满足PM_(2.5)中多环芳烃的痕量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20.
以聚乳酸(PLA)以及超导炭黑(EC-600JD)为原料,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PLA/EC-600JD(PC600)纳米纤维膜并用于PM_(2.5)的吸附。利用扫描电镜(SEM)、热失重分析(TGA)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对吸附前后的纳米纤维膜进行了结构与吸附性能的表征。SEM和XPS的结果表明,PC600系列纳米纤维膜成功的吸附了PM_(2.5)颗粒;从TGA可知,加入少量的超导炭黑即可使纳米纤维膜的吸附性能显著提高。当EC-600JD的加入量为0.2%(质量分数)时,PC600-2的相对吸附量高达20.5%,与纯的PLA膜相比,吸附量提高了近3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