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娜 《中国科技博览》2013,(22):325-325
随着电力系统体制改革的深入,变电站应实现无人值守。这样变电站在运行过程中,必须建立一个安全的运行环境,对变电站各种设备的运行状态及影响变电站安全运行的因素实现在线监测,使变电站实现”可控”、”在控”。该文详细的介绍变电站安全预警系统的原理,并给出了为满足各种用户要求的系统结构。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等的发展,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普及了无人值守变电站运行模式,不仅提高了电力系统的供电稳定性,同时加快了对系统运行故障的处理效率。对于无人值守变电站来说,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对其安全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我国无人值守变电站安全运行管理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本文就分析现阶段无人值守变电站安全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供有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无人值班变电站的逐步推广,如何实时监测站内直流系统的运行状态,对继电保护等设备安全运行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新型直流系统和蓄电池组信息网络实时监测技术的探讨,论述了直流系统状态监测系统对无人值班变电站直流系统和蓄电池的日常维护及早期失效诊断的方法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目前多数变电站采用巡检机器人实现自动化的同时,由于仪表识别算法的缺陷而导致识别率不高,稳定性不好等缺点。本文针对目前变电站以及电厂等多种医用环境下的应用上设备的图像进行实时的模块化处理,并对相应的仪表进行最小刻度min和最大刻度max的划分,最终通过对指针仪表的准确位置和实际的进行定位,从而确定仪表的实时准确读数。运用该算法的系统经过国内某地的500KV变电站的实时巡检机器人的实际应用与测试,对各种仪表的识别率均可提高的96%以上,并且能够大大提高仪表读书的稳定性和精度,可以满足该类变电站实现无人值守的仪表监测的功能与要求。  相似文献   

5.
杨玲 《中国科技博览》2014,(25):108-108
变电站运行和维护是电网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保障电网安全稳定的关键。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无人值守变电站的运行与维护这方面内容,对无人值守变电站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问题解决的有效方法,从而提高变电站运行与维护的管理效能。  相似文献   

6.
熊政  尹飞  刘忠 《硅谷》2014,(11)
本文研究的居住区配电系统一体化智能信息监控平台,采集与监控小区变的实时运行数据,实现主辅设备、视频、消防、安防、门禁、环境等信息监控功能于一体,对采集的信息量、采集的频率进行筛选、分析,对出现的各类问题自动报警,提高无人值守小区变规范管理与设备经济安全运行水平,提高居住区的供电可靠性。系统具有一体化、实时化、智能化、规范化的特点,克服了传统小区变运行状态无法监控,配电设备故障停电时定位困难,故障排除时间较长,客户服务质量不高的缺点。  相似文献   

7.
李咲辰 《硅谷》2014,(20):174+177-174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和自动化技术的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很多地区都实现了无人值守变电站的普及工作,这在确保供电安全、稳定进行的同时也加快了对事故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但是与此同时,无人值守变电站的普及也对运行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很好的完成此项任务,势必会对供电质量造成不利影响,在给电力企业带来经济损失的同时损害其社会形象。在新时期,为加快变电站无人值守技术改造,推进“调控一体化”管理,规范无人值守变电站管理模式,优化变电站人力资源配置结构,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使用。本文以庆阳供电公司实行变电站无人值班和应用的监控方式进行探讨,以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和提高变电站无人值班的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完善,国家的基础产业迅猛发展,电力行业作为基础中的基础,其革新速度更加快速。以往的变电站多为人工值班的方式,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且电力的供应质量还不达标。在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下,无人值守变电站的启动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它能够实现变电运行的自动化管理,减少人员和资金浪费,并实现现代化设施的运用,提高电力供应水平。当然,无人值守变电站的运行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其中涉及到的要素众多。本文就结合无人值守变电站的特性,根据具体的运行现状,简单阐述一下其运行的相关要素,并作出简明分析,从而提升其使用效率,促进电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电力系统中,目前无人值守在变电站自动化运行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技术的更新,使得变电站的运行在技术上和管理上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根据自动化技术在无人值守变电站运行中的应用状况,阐述了使用过程中存在问题,并论述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0.
电力系统中变电站设备的运行状态对于变电站系统的运行以及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对于电力变电站设备实时进行运行状态的检修,是对变电站的电力供应以及电力系统运行稳定的重要保障。本文主要从电力系统变电站设备状态检修的意义、电力系统变电站设备状态检修的原则和电力系统变电站设备状态检修的实施,对电力系统变电站设备的状态检修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1.
关于无人值守变电站的现状,已有的视频监控系统有很多问题并缺乏对于电力系统特性的考虑,于是很多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比较适用于无人值守变电站的综合性监控系统,本文就针对这个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特点作了简单的介绍。这个系统不仅可以满足无人值守变电站的日常视频监视需要,还能够补充动力环境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无人值守变电站管理模式的发展全面推广,在监控中心通过现有的电力通信网对所属变电站实现远程实时视频监控、远程故障和意外情况告警接收处理,可提高变电站运行和维护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并可逐步实现电网的可视化监控和调度,使电网调控运行更为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无人值守运行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改进,就一定能够提高死人值守变电站的运行管理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在变电站的日常运行中,无人值守是指没有特定的工作人员对其操纵建设.且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无人值守已经成为当前变电站发展的主要趋势,这种管理模式在减少值守人员及其配置开支的同时,还能进一步规范变电站的管理程序,提高变电站的管理质量,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而电力自动化在实施的过程中,主要是指结合着变电站的实际状况,选择合适的控制理论、器仪器表、电子设备以及计算机软硬件等技术,对变电站的日常运行景象检测、优化、控制、调度等管理过程,以此来提高发电生产效率,最大限度的降低电能消耗。具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马冯挺  石桥 《硅谷》2014,(12):4-4
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变电站的顺利运行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电力资源的供应直接相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无人值守变电站逐渐取代原有的人工值守变电站成为电力自动化的主要发展趋势。电力自动化的应用一方面使变电站的工作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另一方面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文章结合35kV无人值守变电站的发展情况,主要分析了无人值守变电站的发展以及电力自动化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6.
刘娜 《硅谷》2014,(22):197-198
电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电网中变电站运行监控的模式由原来的专业电力人员值守逐步转变为集中远程监控,无人值守的方式,监控员的主要工作,是对受控站的设备进行监视和管理,以确保电网的运行安全。本文结合当前地区电网监控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提升电网运行可靠性的有效措施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电力系统中变电站设备的运行状态对于变电站系统的运行以及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对于电力变电站设备实时进行运行状态的检修,是对变电站的电力供应以及电力系统运行稳定的重要保障。本文主要针对变电设备的状态监测、变电设备的故障诊断、状态检修的解决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电力系统中变电站设备的运行状态对于变电站系统的运行以及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对于电力变电站设备实时进行运行状态的检修时对变电站的电力供应以及电力系统运行稳定的重要保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电力系统的运行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电力系统变电站设备实施状态检修,以保障电力供应和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也显得十分有必要。本文主要从电力系统变电站设备状态检修的意义、电力系统变电站设备状态检修的原则和电力系统变电站设备状态检修的实施对电力系统变电站设备的状态检修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升无人值守类型变电站在运维管理方面的质量,需要工作人员能够认识到管理工作的关键点,并通过相应的措施提升无人值守类型变电站管理的质量。本文就无人值守类型变电站的运维以及管理工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继电保护设备能够保证变电站的正常运行,也是确保电力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关键,所以对变电站继电保护运检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在智能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该设备可以与变电站继电保护运检相结合,建立起智能化的在线运检体系,赋予继电保护运检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特性,既能够减少人工运检的投入,又能够解决人工运检中存在的问题。该文对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在线运检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更高效率和高质量的运检模式,发挥变电站继电保护设备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