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鲍茜  徐刚 《城市规划》2012,(6):84-90
洛阳玻璃厂遗址面临地面工业遗产保护与地下隋唐洛阳宫城大遗址保护之间的矛盾和困境。文章首先从大遗址保护专题研究出发,寻求城市区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可行之路。另一方面,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关注工业遗产再利用与城市的集约发展相适应。继而将"洛玻"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置于大遗址保护的大背景下,并提出两者须相互依存,共同体现最大的综合价值。为城市经济的良性循环,工业遗产应"谨慎多保"。在具体实施中通过设立一套互成角度的格网体系,使得大遗址保护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自成体系又能相互对话。  相似文献   

2.
铁路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是对铁路事业的极大促进。我国的高速铁路已经走向世界。蓬勃的铁路事业需要文化的支撑、历史的追忆、在城市空间的存在感。铁路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既有城市规划和建设对资源转化的迫切,更有适逢铁路事业发展的机遇。该文总结归纳我国铁路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现状,回顾欧美国家铁路遗产利用的发展过程,借鉴欧美国家在铁路遗产文化、保护、政策、规划设计等方面的经验,为指导我国铁路遗产再利用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瓷都景德镇御窑遗址申遗背景下,面对瓷业遗产保护工作中碎片化、局部化的突出问题,本文借鉴"三生空间"的相关概念,对景德镇市域范围内瓷业遗产的构成要素、空间分布和组织结构进行研究,分析了窑柴业、矿业和窑业等不同类型瓷业遗产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以期为我国瓷业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参考.本文认为,资源禀赋、生态安全和功能组织是影...  相似文献   

4.
工业遗产是后工业转型过程中遗留的承载着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和记忆的空间资源.出于对土地资源不足及废弃工业用地闲置资源浪费等生态环境和能源问题的考虑,笔者在了解了工业遗产保护与改造的可行性后,通过对现今我国工业遗存地保护与再利用问题进行解析和梳理,思考如何让承载了城市工业发展史的工业遗产保留其原有的建筑风格适应性再利用.文章以大连前革水泥厂为例,通过实地考察与分析针对大连实际情况,从利用原有建筑、空间的功能更新、室外景观环境的优化三个方面使其有机地融入城市空间,保证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传承和延续其文化,且满足新时代公众对生活需求,以此为工业遗存地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同时也为城市的更新融合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工业遗产是后工业转型过程中遗留的承载着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和记忆的空间资源.出于对土地资源不足及废弃工业用地闲置资源浪费等生态环境和能源问题的考虑,笔者在了解了工业遗产保护与改造的可行性后,通过对现今我国工业遗存地保护与再利用问题进行解析和梳理,思考如何让承载了城市工业发展史的工业遗产保留其原有的建筑风格适应性再利用.文章以大连前革水泥厂为例,通过实地考察与分析针对大连实际情况,从利用原有建筑、空间的功能更新、室外景观环境的优化三个方面使其有机地融入城市空间,保证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传承和延续其文化,且满足新时代公众对生活需求,以此为工业遗存地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同时也为城市的更新融合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需要寻找城市区域发展与地块复兴需求的共通点与平衡点。苏州部分工业遗产在保护与再利用过程中脱离了社会实际需求,过度商业化、空间封闭化及文化特色的缺失,导致地块实际运营情况并不理想,地块活力缺失,并没有在改造利用中得到发展。文章结合苏州工业遗产的现状及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从功能植入、空间优化及文化保护三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近代工业的发展在我国现代城市中留下了许多值得尊重和保护的工业建筑遗产。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在地产开发项目中如何利用这些工业遗产文化和经济价值来促进旧城活力的再生,已经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以无锡"西水东"这个住宅开发项目为蓝本,通过对"西水东"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成果分析与总结,探讨住宅项目中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可能性与再利用的策略,明确其对城市空间环境的改善、城市记忆的积淀、城市生机魅力的保持以及对城市文化复兴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付莉莉 《山西建筑》2011,37(19):14-16
通过20世纪工业遗产保护实践的反思与回顾,探讨了20世纪城市遗产保护的模式,指出20世纪城市遗产保护的最佳途径是再利用,它是20世纪城市遗产与新的时代精神及文化的结合,是城市风格和城市特色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对中法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进行了比较研究,分别从工业遗产的保护思路与方法、发展历程和再利用效益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从而反思我国目前在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上的欠缺与不足,提出进一步拓展和完善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0.
南粤古驿道是构成我国线性遗产网络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从历史文化传承的视角研究并真实再现和活化利用古驿道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古驿道沿线地区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国内线性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理论及实践。以梅州市境内的南粤古驿道为研究对象,提出打造集传承古色、绿色、红色于一体的古驿道线性遗产空间,并采取以线串点、连线成片的"点-线-面"三位一体的空间组织策略和"规划策划-发展建设-推广宣传"的全过程活化利用方式,推动沿线地区保护传统村落、提升人居环境、发展综合旅游,实现古驿道历史、文化、生态多元价值,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提供可推广的广东经验。  相似文献   

11.
金经元 《规划师》1998,14(4):16-18,58
作者在文中讨论了精神文明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强调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城市规划是一种指导城市物质环境建设的精神文明产品。城市规划师的责任是对人民负责,为他们做出好的规划。因此,在城市规划事业中,必须贯彻精神文明建设先行战略。  相似文献   

12.
长江文明馆     
《城市环境设计》2016,(6):74-81
该项目在竞赛阶段要求以“绿色科技”设计一栋展览建筑.在施工建造阶段,该建筑被确定为“长江文明馆”. 绵延6 300km的长江是亚洲最长的河流,蕴藏了近1/3的中国总淡水量,同时输出将近2/3的全国总电量.长江流域是文明的起源地,这里孕育着超过40%的中国人口. 这座建筑面积超过35 000m2的展馆在规划设计中利用了场地中的自然坡度,向低处的人工湖呈退台状布局,同时拥有屋顶绿化.  相似文献   

13.
人类文明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构成的有机整体,不同的文明形态都有各自的产物。建筑不仅是物质文明的产物之一,也是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产物的综合反映。不同文明形态的产物,如自然资源、新材料、新技术,思想意识、艺术审美,政治等级、家庭等级等,这些都对建筑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建筑又是文明的载体,它综合体现了各种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14.
文明的痕迹     
镇江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江南文化名城,内蕴璀璨的人文,自然风光也是旖旎多姿,具有真山真水的独特风貌,向以“天下第一江山”而名闻四方。金山之绮丽,焦山之雄秀,北固山之险峻,风姿各异,有“京口三山甲东南”之说流传于世;南郊的鹤林、竹林和招隐三寺,山岭环抱,林木幽深,又延伸入城,享有“城市山林”之美誉。镇江不仅自然风景见长,而且文物古迹星罗棋布:享誉千古的金山江天禅寺,久负盛名的焦山碑林,别具风情的宋元古街,精巧独绝的过街石塔,隐于苍松翠柏中的昭明太子读书台,雕塑珍品六朝陵墓石刻等。它们是这座城市的印迹,历史的见证者,使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流连忘返。镇江迎宾馆是定位于接待为主的建筑,是高层领导会晤的重要场所,坐落在著名的一泉宾馆内,四面环湖,风光旖旎。体现镇江当地传统文化,乃是本案最基本的立意及出发点。将室内设计定位于表现深  相似文献   

15.
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企业界、学术界的重视。许多企业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完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确立企业核心价值观与行为规范,弘扬企业家创新精神,坚持企业社会责任,塑造企业形象等,使企业发展获得了质的飞跃,成为优秀的企业。然而,也有一些企业由于企业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出现了许多管理不规范,团队精神薄弱,缺乏企业的社会责任以及不能忠实履行诚信义务等诸多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问题。建设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文化,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企业文化,是从事经济活…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分析了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意义,接着从生土建筑以及节能节地建筑等方面,分析了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类型,最后提出了绿色建筑技术、原生自然能源的利用技术以及建筑再利用技术等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技术。  相似文献   

17.
首先阐释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指出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从3个方面透视出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概况,包括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城市社会生态状况出现失衡;城市文化生态形态存在偏颇。然后,从思想观念、制度建设、发展模式、行为规范等方面深入分析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就如何加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李洪 《城市建筑》2014,(9):154-154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建筑行业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建筑企业如何充分展现自己的优势,促进长远发展,就成为了首要解决的问题。文明施工管理是当前建筑企业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在提升建筑企业管理效率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Ever since humans used branches and polished stones as weapons and tools, and made containers with clay, they had begun to get civilized apart from the wildness. With fossil energy and mechanical technology, cities, farmlands, and gardens have been constantly displacing the nature, and the wildness is disappearing. Human beings lost their instinct of wildness, lonely and dispirited. Nowadays, it is time to call for the return toward wildness. Urban wildness exists both in wildscapes and the human-intervention-free natural process or wild creatures. It is key to sustaining a healthy urban ecosystem as it can work with the laws of nature and the internal deep order as a natural ecosystem. Inspired by the aesthetics of urban wildness, humans explore the unknown world by their instinct. For me, the Fengshui forest and courtyard pond in my childhood and the relics in Yuan-ming Yuan were all unforgettable wildness. Today’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nters a new era that embraces wildness, and defending urban wildness is the only way for humans to move toward a higher level of civilization.  相似文献   

20.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到经济、社会、人口、科技、资源和环境等因子,时空尺度都高度融合的复杂动态开放系统工程。生态城市建设的目的是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而且这种新的发展模式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使得整个社会健康、和谐、有序的发展,使城市规模和城市地域空间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供给相适应,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