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在5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逐步由深水灌溉向浅灌、湿润灌、控制灌等方面发展,总结推广了不同形式的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安徽省六安地区水利工作者通过6年时间的研究试验、筛选,总结出适合既能节水又能增产的一种适宜水稻“浅湿间歇”灌溉的新技术,它改变了水稻长期淹灌的旧传统。并通过在金寨县灌区白塔畈乡两年的早、晚稻较大面积的推广应用,证明“浅湿间歇”灌溉,方法简便,群众易接受,增产、节水效果明显。1“浅湿间歇”灌溉技术及其要点 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的要求是不同的。“浅湿间歇”… 相似文献
3.
4.
苏南太湖地区水稻栽培历史悠久,年种植面积达70万hm~2,占全省种植面积近1/3,为我省主要产稻区。年灌溉用水量近900亿m~3,且多为机电提水灌溉,能源消耗很大。本区水资源虽较丰富,但干旱年份缺水仍达20亿m/~3。因此探索本区适用高产节水灌溉模式,缓和水资源、能源紧缺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灌溉现状 本区水稻灌溉早在60年代就在全省率先试验浅水勤灌,将以往深水灌溉亩灌水量1200~1500m~3降至800~1000m~3。但由于部分县市对水资源、能源的紧迫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新型的高产节水灌 相似文献
5.
浅湿浅灌溉在伊通县试验成功伊通县水利局张学君近几年来,由于我县雨季长,水稻全生育期内积温低,造成水田大面积减产,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逐年下降,改水田为旱田的现象时有发生。因而,改善气温偏低的状况,提高水稻产量已成为当务之急。虽然国内已有浅湿浅灌溉成功... 相似文献
6.
淠史杭灌区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地处大别山余脉的丘陵地带,横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面积13130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占20%,畈区占80%,设计灌溉面积1100万亩,其中自流灌溉占80%,水田占76%,实灌面积860万亩,灌区内农作物以水稻为主。上游五大水库(佛子岭、磨子潭、响洪甸、梅山、龙河口)共拦蓄60多亿立方米水是灌区灌溉的主水源。 相似文献
7.
8.
9.
针对牡丹江地区水资源面临短缺的问题,对林口县刁翎水利试验站进行多年试验,掌握了大量的试验数据。试验证明,浅湿灌溉在诸多节水栽培技术中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陈秉生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1998,(4):61-64
论述了张掖市乌江泉水灌区水稻旱育稀植和浅水、浅湿灌溉技术在田间实施的做法以及大面积推广的可能性、适应性和示范推广的效果,为推广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水稻间歇灌溉是本灌区试验站在多年试验中总结筛选出来的一种节水增产的明显的水稻灌溉新技术。1989年在灌区范围内示范推广了3.34ha。试验和推广资料均表明,间歇灌溉可使水稻每0.0667ha(1亩)增产稻谷5—10%,节省水量50m~3左右。提高了水的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3.
发展节水型农业,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稻灌溉试验资料为基础,结合灌区调查成果,优化,筛选淠史杭灌区中稻节水高产灌溉模式。水稻“浅湿间歇”灌溉制度。制定了灌水、间歇、蓄雨等三项技术指标。研究了节水增产的原因和依据。分析了发展节水型农业的必要性,推广节水灌溉势在必行。浅湿间歇灌溉制度,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水稻早育稀植栽培结合浅水灌溉和浅湿灌溉,是黑龙江省近年来在水稻栽培技术上和灌水技术上的一项有力措施。目前,黑龙江省已大面积推广,据不完全统计已有700多万亩, 相似文献
15.
16.
黑龙江省依安县近几年水稻迅速发展,但现有地面水源工程远远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为此,他们在地下水较高地区实行打井种稻。为摸索出一套井灌水稻需水规律,节约用水,降低灌溉成本,并为井灌工程规划设计提供依据,该县水利局科技人员于1990、1991两年在新屯乡井灌水稻区进行了浅~湿型灌溉制度试验,取得较好 相似文献
17.
针对淠史杭灌区农业生产的现状,通过对秧田耗水量-泡田用水量-本田需水量-本田灌溉制度的系列试验资料分析,提出了适合淠史杭灌区目前条件下节水增产的水稻优化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结合新高值水稻种植与节水灌溉示范项目的开展,对粳稻新品种和传统杂交稻品种,进行了节水灌溉制度示范,节水灌溉制度较传统地面淹水灌溉,水稻亩节水15.1%~15.4%,亩增产5.6%~6.4%,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相似文献
20.
虎林市有3.6万公顷草炭地尚待开发,开发草炭地有利于涝区治理.起“平原水库”的作用.在实行“以稻治涝”中,利用草炭潜没容重呈负值的特性,利用湿浸润的灌溉方法,发挥田间持水高达338%的特性种水稻,灌溉定额只有210m~3/亩,比井灌区平均用水量节水70%.水稻产量平均350kg/亩,既开发了泥炭资源,又达到治涝目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