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两个校园规划方案进行分析,提出校园空间应该契合场地特征,从中寻找启发设计构思的线索,并依此整合各种设计要素,塑造具有个性的校园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华侨大学厦门校区服务中心为例,在分析已有校园外部空间的基础上,对大学校园外部空间进行整合设计研究。该研究首先阐述了校园外部空间的概念、校园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以及校园外部空间整合的含义;其次对华侨大学厦门校区校园服务中心外部空间形态进行分析;最后从三个方面总结并提出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的整合设计策略。希望能为一些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的整合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探索出一种充满特色的大学校园外部空间。  相似文献   

3.
院落是建筑的主要空间组织方式之一,在建筑单体和群体的形态塑造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院落空间在学校的设计中展现出自身的特征优势,具有应用价值。面对教育新政策与目标,校园建筑的创作诉求走向个性、多元、开放。文章通过分析当代校园建筑中空间形态方面的创作诉求,以院落空间作为诉求的解决方式,寻找二者的耦合机制和应用机理,通过阐述院落空间模式在校园建筑形态创作中的具体应用策略和方法,为创造形态表达层次化、自由化的校园建筑提供设计实践参考,从而为创造形态个性化、层次化的校园建筑提供设计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4.
甘草  孙沛 《室内设计》2020,(4):88-96
如何对校园进行人性化的规划与设 计进而实现校园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引起了规 划设计学界的广泛关注。从空间认知的视角 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可以为校园人性化规 划设计提供重要的实证参考。现有对校园空 间认知的研究多集中于对空间认知规律的 研究,缺乏对校园空间形态较为细致的定量 化描述,也缺乏对校园空间形态和校园空间 认知的关联分析,因此对校园规划设计的参 考意义有限。因此,本文选择路网形态这一 有代表性的空间变量,通过文献阅读、路网 形态量化分析、问卷调查和认知地图外部化 的方法对校园路网形态影响空间认知进行了 研究。结果发现,当校园路网整体整合度较 高,且有较为主要的交通轴线时,被试倾向 于采用路径性要素如主干道等作为空间认知的锚点来进一步认识周边的环境。而密度较低,整合度较低的路网则会导致被试对地点的认知 度与认知的准确度也会有相应的下降。通过对结果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在校园规划设计中,可 以考虑通过适当提高路网密度,提高路网整合度和主要轴线整合度来提升校园内地点的认知 度和认知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5.
垂直校园与校园建筑综合体的发展已促使校园空间布局模式和建筑形态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本文基于笔者一系列南方校园建筑综合体创作实践,归纳并提出"三重式"设计策略,通过结合实际案例从功能空间重组、场所形态塑造等方面解析这一策略的具体应用,以说明该策略有助于达成南方校园建筑空间与功能机制、景观要素、气候特征的有机统一,实现校园空间秩序、场所活力、地域形态的关联契合。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当代大学校园空间的设计应更加得到重视。关注使用者的环境及行为特征,提升校园空间环境的品质和精神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徐州医科大学新建图书馆周边景观设计项目为例,分别从如何整合校园既有景观和新建景观与营造特色校园的场域文化和精神氛围的角度出发,来论述大学校园特色文化景观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7.
城市记忆是人们对城市环境及其形态要素所具有的特征认同后产生的集体记忆,保留城市记忆有利于在城市更新下提炼地方特征重塑地方特色,本项目位于杭州西湖文教区,该区高校集聚、文化氛围浓郁,基于以上背景,本次城市设计从规划片区周边及内部多种支撑条件和限制因素的分析入手,尝试从功能整合、公共空间等角度进行研判,从而将具有高校人文记忆特征的空间要素与更新功能结合,并最终形成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8.
以黄河三角洲流域村落为研究对象,指出黄河是主导流域村落空间形态发展的重要影响要素,通过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经济生产等方面的作用,形成具有鲜明流域特色的村落形态特征。在黄河三角洲流域选取24个典型村落,以水适应性为切入点,运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探析流域环境影响下的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形成机制与水适应性策略。提出“五水共适”理念,解析黄河三角洲流域沿线村落的“河、塘、田、路、居”空间发展模式,分析该模式对村落空间形态4种特征要素的影响,得出三角洲流域村落空间形态的形成机制。在流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河流湖泊等其他流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华中建筑》2021,39(6)
城市存量发展时代背景下,如何平衡教育用地紧缺与高品质中小学校园育人环境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以集约化模式为理论基础,通过控制指标要素的确定并以建立虚拟模型的分析方法,筛选出主要控制指标,并对其着重分析,进而寻求在不同控制指标组合下提高集约程度,保证空间形态与空间品质达到平衡,为今后中小学校园空间形态的设计提供参考性指标。  相似文献   

10.
乡村空间作为人居环境的表现载体,其构成形式和内容的科学划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及实践经验的总结,将乡村空间构成要素分别从横向资源条件、纵向表现特征两大维度进行统筹归类,并剖析了不同构成维度和要素的形成机制及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以四川省遂宁市复桥镇各村为例,对其现状横、纵向空间构成分别进行初步的提取、整合与分析,针对不同的分析结果分别从资源配置、形态特征、增缩配比三个方面提出山地乡村规划和建设策略,以期为国内的山地乡村聚落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以共生理论分析商服区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的关系;以场所理论研究商服区环境层次、空间形态、场所特性设计;以绿色建筑理论分析商服区设计方式、设计要点。结合三明陆地港商服区项目实践,采用功能共生、场所塑造、绿色措施设计策略。功能共生是在市场环境作用下各功能要素形成的共生关系;场所塑造以挖掘地域建筑模式语言和空间原型结合设计条件进行再创作;绿色措施根据场地气候特点在规划和单体两个层面设计应用。通过理论分析和设计策略应用,以期为相似实践提供设计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政教合一"、"寺院供养"、"寺院教育"的制度背景下,各类宗教场所尤其是寺院对西藏城镇的形成、发展以及空间组织具有显著的影响,是西藏城镇空间中最具特色的构成要素,以至形成了独具藏区文化特征的寺庙型城镇。本文以典型寺庙型城镇桑耶镇为例,分析寺庙对其选址、布局、城镇发展的影响机制,总结寺庙影响下桑耶城镇空间的形态特征,并从形态延续、结构控制和风貌塑造三个角度,探索寺庙型城镇的城市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3.
由于近年来我国建筑界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的变化,使得大学新老校园外部空间形态也发生了剧烈变化。该文以重庆师范大学沙坪坝老校区和大学城新校区为例,分别从其空间形态构成要素、空间组织、空间秩序、空间尺度等四个方面分析新老校园外部空间形态的差异,旨在为营造一个和谐有序、充满活力、富有生机的校园外部空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小学校园空间环境与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进行基本解析,探究CPTED理论与校园空间营建的耦合性,并分析了其作用机制,以及整合小学校园空间优化要点——领域性、自然监视、出入口控制、环境印象四个方面,提出对小学校园空间进行优化的设计策略,为儿童拥有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我国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首先,高校校园建设要现代化,要体现时代的特征,各种教育建筑的设置要具有前瞻性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其次,高校校园应具有双向开放性,其教学支撑系统应实现网络化;其次,高校校园的景观环境趋向于园林化和生态化,应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模式。结合湖北经济学院新校区景观规划设计实例,对当代大学的校园景观构成体系作出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6.
具备技术性与功能性特征的基础设施,深刻影响了当今城市的功能形态和空间肌理,并越来越多地与城市公共空间相整合,有效提升了空间活力和环境品质。文章阐述了作为城市公共空间重要组成要素的慢性交通设施的概念内涵及属性,强调了其作为城市公共空间重要载体的形态多样性和功能复合型特征。并以荷兰乌得勒支欧米茄桥为例,通过系统解析其设计理念和空间操作策略,阐述了项目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整合器,在保证其交通基础设施职能的前提下,如何与不同功能体整合,以强化其作为公共活动和景观空间重要组成要素。将城市基础设施的设计和建造与城市设计思维关联,体现公共性、生态性以及美学性等多重价值,以实现城市空间发展的公共性和多元性。  相似文献   

17.
平辉 《新建筑》2023,(5):36-41
面向未来的教育鼓励在真实世界中的体验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探索、交互、创造的能力。校园不仅仅是学习活动的空间载体,更是学生获得感知和体验的重要场所。校园中的环境要素及其组织方式承载着物理环境构成逻辑以及地域文脉等丰富信息,具有成为实体教材的巨大潜能。研究以环境教育为线索,将校园视为传播学习信息和知识内涵的物质空间媒介,以华南地区中小学校园设计案例作为研究样本,通过类型学分析,对环境构成要素的多样性、环境关照内容的复合性、环境学习行为的互动性进行考察,从而揭示校园环境的教育价值,并提出空间设计与课程设计相结合,将校园环境系统作为构建知识网络的物质空间媒介的设计视角。  相似文献   

18.
丘陵城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形成了差异化的社区生活圈地理区位模式,进而影响居住用地空间形态建构。本文以具有典型丘陵地貌特征的大连市为实证研究对象,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为空间研究基本单元,通过内部地貌特征、近邻环境条件共同作用,归纳不同社区生活圈地理区位模式,分析居住用地空间演变过程与空间形态特征,并提出居住用地发展策略。研究表明,社区生活圈地理区位模式分为山谷式、边坡式、山麓式、城鞍式、近港式;不同地理区位模式的居住用地在空间演变过程与形态特征方面构成着对应关系,以此提出生态补偿与查漏补缺、地域要素向城市渗透、因势附形与虚实结合、整合预控与高效供给并置的适地性居住用地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吐鲁番是我国干旱地区形态学和气候学的特色城市,由于气候条件恶劣,人口密度增长缓慢,城市发展大多依靠农业与旅游业。结合要素评价方法,可对城市风热环境的评价起到重要参考作用。文章针对中尺度的城市空间形态,以吐鲁番市3个不同时期的城市设计为例,选择自然要素、城市要素和生态要素作为评价指标,结果显示:自然要素方面方案Ⅰ评价最高,城市要素方面方案Ⅲ评价最高,生态要素方面方案Ⅲ评价最高;3个时期呈现的城市空间形态和自然环境适应机制,结合该地夏季热环境气温极具代表性,具有风热环境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20.
在城市发展从重规模增量扩张到高品质存量提升的大背景下,大学校园空间的有机更新和环境再造,应以既有建筑和校园空间为载体,以填充新功能、解决新问题、满足新要求为重点,以提质增效融合生长为目标,立足于空间肌理的梳理和空间形态的重构,通过融合、共享、整合、关联、重构、织补等技术手段和设计策略来重新激活既有校园空间的生机和活力,从而达到彰显文化内涵、重塑场所特征、优化空间结构、提升环境品质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