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湿地景观建设是对城市湿地的一种保护与利用,具有以湿地生态为主的生态特殊性和以景观为主的景观特殊性,立足于伊通河改造中的湿地景观建设,以南溪湿地公园为例,从设计定位、设计理念、湿地景观规划设计三方面进行探索,由此引发了对伊通河改造中的湿地景观建设的可持续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中山翠亨新区是港珠澳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南朗温泉度假城是其生态旅游核心。该文以温泉度假城为例,从城市设计、建筑形式、地域文化、自然景观几方面详述了其设计策略和方法,基于对珠三角滨海湿地生态和河网水系景观的形成和形态特征的分析研究,提炼原生态的湿地、红树林、河网水系为主要设计元素,探索以景观城市主义的理念和方法实现生态修复、文化传承和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完美结合。创造城市和大地景观浑然一体的特色旅游新地标,对于港珠澳湾区的开发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丁山河水质污染及生态破坏问题,借鉴"河湖分离"的设计理念,将"河湖分立"理念应用于丁山河水质改善及低碳城段景观提升项目。通过建立人工湖,提高生物栖息地的多样性、降低河流流速、提高水体通透性;通过与LID技术、湿地植物等多项生态修复方略相结合,实现雨污分流及收集、净化作用,提升丁山河生态修复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针对受上游村庄、城镇、农田等点源和面源污染的城市河道,采用截污与人工湿地净化协同处理的方法改善水质。经过截污与人工湿地净化协同作用,可基本实现水质净化目标,使其达到河道的景观水质标准要求,不仅有效保障处理水质更可营造城市水景,通过充分发挥河流与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可改善研究区所在地生态环境,同时带来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5.
随着风景园林设计对水文分析要求的提升,设计师 在设计实践中,往往存在着无法准确理解与应用水文学知识 的情况。在引入“空间机制”概念后,发现明晰景观空间(自 变量x )与景观功能(因变量y )之间的因果关系是解决该问题的 关键,而基于水文学知识的水文过程分析则是研究特定景观空 间与景观功能因果关系的有效途径,因此构建了“景观空间变 量-水文要素变量-景观功能变量”的分析框架。应用该框架, 将河流流速相关的水文学知识转译为设计语言,并分析河流流 速与河流廊道空间变量和景观功能变量之间如何相互影响,从 而提出不同功能目标导向下的河流廊道景观设计策略,并提 炼出水文学知识向风景园林设计语言转译及应用于实践的一 般途径。  相似文献   

6.
论文以滨水风光带、城市湿地公园等观赏空间的湿地植物景观为研究对象,在大量收集资料和深入现场调查的基础上,从湿地植物景观设计的景观构成、设计原则、设计手法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就湿地植物景观设计作一系列理论研究,从而为今后类似的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7.
黄土沟壑区土地是多重原因共同作用下造成的一种退化土地。从生态城市的角度看,该区域的城镇建设应通过努力恢复动植物生境与绿色生态景观,进行生态重建。通过研究山西大学城规划设计方案及其中心区退化河流的生态重建策略与设计做法,总结了融入生态城市建设理念、以局部带动整体,在黄土沟壑区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关系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8.
金莹莹  裘鸿菲 《华中建筑》2013,(12):110-114
该文以武汉市东湖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东湖国家湿地公园的现状调查,结合湿地公园景观营建相关资料,分析了东湖国家湿地公园与武汉市及东湖风景区的关系,阐述了东湖国家湿地公园中景观构成要素的营建方式。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城市湖泊型湿地公园的特性,并分别从植被、湖岸带、水环境及人工设施等方面分析探讨城市湖泊型湿地公园景观营建方法。通过对东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景观营建分析及城市湖泊型湿地公园景观营建方法的探索,为完善东湖湿地公园建设及城市湖泊型湿地公园景观营建提供指导策略及参考。  相似文献   

9.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洪涝等自然灾害,使城市面临诸多挑战,为解决城市的水文灾害等问题,改变传统蓄滞洪区防洪建设思路,将韧性城市理念引入蓄滞洪区景观设计,是蓄滞洪区景观建设在城市防洪方面的一种创新性探索。以韧性城市蓄滞洪区为研究对象,简单介绍了韧性城市概念与理念和蓄滞洪区概念与现有问题,并将韧性城市理念与蓄滞洪区景观设计结合进行关联分析,提炼出基于韧性城市理念下的蓄滞洪区景观设计原则与景观生态韧性设计策略和景观雨洪韧性设计策略,促进城市蓄滞洪区景观生态和雨洪的韧性建设,以期为今后的蓄滞洪区建设在提升生态韧性和雨洪韧性方向上提供新的思路和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必须运用生态修复的理念,保护和合理利用河流景观。本文以青海省西宁市多巴新城湟水滨河景观为例,对湟水河进行研究,以河道修复理论为基础,对湟水河水质改善、水流流速控制、生态环境营造等方面进行修复。  相似文献   

11.
胡梦翔 《山西建筑》2013,(34):27-29
针对目前旧城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基础设施废旧的现状,以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为基点,结合景观基础设施概念,从旧城基础设施再利用与景观化出发,立足于自然生命、社会经济、文化三个层面探讨了废旧基础设施景观化对复兴旧城的催化作用,为解决"旧城问题"并复兴旧城提供一种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2.
朱捷  董世永 《新建筑》2014,(1):136-139
面对当代城市发展所带来的挑战,景观都市主义的学术思潮应运而生.该理论体系刚刚起步,尚不完善,设计师们须在吸纳景观都市主义相关理论的同时,通过大量的设计实践,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景观化城市设计思路.通过尝试将景观都市主义理论和城市设计实践相结合,并对典型的城市设计案例进行分析概括,从而探讨与总结出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城市设计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3.
园林与城市化面向21世纪的风景园林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景园林是一门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专业,随着社会的变革,它不断从庭园设计过渡到公园设计,至今转变成涉及园林城市化进程的风景园林专业.本文回顾了亚欧大陆园林历史并将其与欧洲和中国的城市设计相联系,探讨了中国如何建立一个多样化和创新的、适于园林和城市化发展的风景园林教育体系,提出了对中国风景园林课程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叶郁  李升 《风景园林》2020,27(9):116-121
艾德·沃尔(Ed Wall)是英国格林威治大学风景园林学和城市规划学的学术带头人,在风景园林研究与教育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在专访中,艾德围绕景观公正阐述了自己在风景园林研究、实践与教学方面的核心思想。在研究方面,他强调景观和城市的公共性,尤其是公共场所产生的交叉方式在规划、设计、使用和维护公共空间中非常重要。在实践方面,他提出设计不仅要确定城市的物理环境和物质维度,更要理解和熟悉景观的过程。在风景园林教学中,格林威治大学的学生正在学习和研究侧重于景观开放性和不完整性的设计方法,学生们还需要牢记他们对环境和社会公正的专业责任。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设计实践伴随着快速、高密度、大规模的城市化,在物质性建构的需求推动下追求中观乃至宏观的空间形构,并具有显著的规划实施导向特征,在城市设计方案获得和规划执行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与教训,伴随着理论缺位的困惑。城市设计实践与绝大部分都市主义理念所倡导的以实践改变城市具有相通性,如何通过都市主义思辨什么是好的城市及其空间范型,有助于认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相对缺乏的“反城市”精神,并启发对未来中国城市设计的趋势及本土理论建构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自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城镇建设所需的土地景观也在悄然地发生着改变。在这种新形势下,我国的风景园林师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加强技术创新,解决城市环境危机,大幅度提升城市的弹性抵抗力;另一方面,对我国当代风景园林的文化识别性进行重构。本文通过解读生态都市主义的发展历程,分析和探讨相关的理论和实践,为我国城市建设发展转型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周建立  王文倩 《安徽建筑》2009,16(4):23-23,43
文章以铜陵市托莱多小区设计为例,对现代小区设计在“生态景观及景观均好性”、“新都市主义与街坊关系”、“人车分流”等几个方面进行规划理念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Southern Sweden suffers from coastal eutrophication and one reason is the high nitrogen load through rivers. The major part of this load originates from diffuse land-based sources, e.g. arable soil leaching. Effective reduction of load from such sources demand careful landscape analysis, combined with changed behaviour of the stakeholders. This study describes a chain of methods to achieve trustworthy management plans that are based on numerical modelling and stakeholders participation and acceptance. The effect of some measures was unexpected when modelling their impact on the catchment scale.Management scenarios to reduce riverine nitrogen load were constructed in an actor game (i.e. role-play) for the Genevadsån catchment in southern Sweden. The game included stakeholders for implementation of a loading standard for maximum nitrogen transport at the river mouth. Scenarios were defined after negotiation among involved actors and included changes in agricultural practices, improved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establishment of wetlands. Numerical models we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nitrogen reduction for different measures in each scenario. An index model (STANK) calculated the root zone leaching of nitrogen from crops at four type farms. This generated input to a catchment scale model (HBV-N) and farm economics. The economic impact of different sets of remedial measures was evaluated for each type farm and then extrapolated to the catchment.The results from scenario modelling show that possible changes in agricultural practices (such as tuning, timing of fertilisation and ploughing, changed crop cultivation) could reduce the nitrogen load to the sea by some 30%, while wetland construction only reduced the original load by some 5%. In the most cost-effective scenario agricultural practices could reduce the riverine load by 86 t per year at a cost of 1.0 million SEK, while constructed wetlands only reduced the load by 14 t per year at a cost of 1.7 million SEK. Thus, changed agricultural practices can be the most effective and less expensive way to reduce nitrogen transport from land to the sea, while constructed wetlands with realistic allocations and sizes may only have small impact on riverine nitrogen transport from land to sea. The overall experience is that actor games and numerical modelling are useful tools in landscape planning for analysing stakeholders’ behaviour and the impact of measures to reduce coastal eutrophication.  相似文献   

19.
冯萤雪  ;李桂文 《新建筑》2014,(4):150-153
矿业棕地的景观生态恢复应是一项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有鉴于此,其规划设计应探求新的基础理论,即景观生态学、景观都市主义和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并遵循三个理论分别倡导的理念: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的理念:景观成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理念:以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为复杂整体的有机规划设计理念。以此为指导的矿业棕地景观规划设计,方能符合生态文明的建设要求,确保矿业棕地景观生态恢复的实现和矿业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陆邵明  王利民 《华中建筑》2006,24(9):113-116
该文通过对2004年威尼斯双年展部分建筑作品的解读,剖析了当代先锋建筑的一种倾向——景观化都市建筑,即打破了传统建筑学、城市规划与哥观设计学三者之间严格的界线.将曾被视为景观设计领域的方法、技术、工艺融入到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中去,进行全方位的空间整合.且进一步阐述了这类建筑的特征及其相应的学科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