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以河北历史文化村镇为研究对象,介绍了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价值特色,对其进行了分析与归类,阐述了其基于河北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文化所形成的地域特点,为今后河北历史文化村镇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从2003年开始至今已经公布了5批,目前实施的《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办法》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在申报阶段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从评选的合理性和保护的有效性两个方面,亟需建立适用于评选中村镇间横向价值比较和贯穿保护过程的综合评价体系,从而实现评价体系在目标上从单一评选到有效保护,在体系上从静态封闭到动态开放,在评价指标上合特征性,在方法上从合便利性到合目的性的转变。本文试图以中国的历史文化村镇的特色以及价值评价为基础,对综合评价的特征与方法进行研究,阐述综合评价体系建立的目的、原则、层次和框架。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大遗址的理念出发,论述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并对其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以期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架与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的研究成果——《传统村镇保护价值评价标准》的编制思路和创新之处,主要包括:兼顾传统村镇不同的遗产存留状况和价值特点;大量试评,兼顾全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传统村镇的价值特点;保持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指标体系》的兼容和对接;具备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和使用的条件。本文认为,《传统村镇保护价值评价标准》填补了我国传统村镇,特别是未被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传统村镇的价值评价空白,在未来可作为行业标准广泛应用于我国传统村镇的保护价值评价,使保护工作走向“普适路线”,有助于各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评选工作,推动各类别传统村镇的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5.
张艳玲  肖大威 《华中建筑》2013,(12):144-147
该文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融合于历史文化村镇的主观评价体系中;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建立主观模糊综合评价体系模型;评价因素更符合历史遗产的保护宗旨。研究推进了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的定量化发展,促进了层次分析法以及模糊数学在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转变传统村庄规划照搬城市规划模式,脱离村庄实际,针对村庄发展的现实问题与需求,研究村庄规划的核心内容与工作路径。以水磨村为例,在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引导、村庄布局优化、乡土特色文化传承等多方面探索大城市周边特色发展型村庄的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7.
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规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历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城乡建设,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城乡巨大的变化,但由于建设的不当也使城市中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方向,城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对历史村镇历史及文脉的保护,造成历史村镇历史面貌的破坏。正确的发展方向应当是以历史村镇为研究对象,利用历史文化村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针对古镇的保护与发展战略构思,以恢复古镇活力,并以此作为其他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发展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是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也是统筹城乡发展、逐步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过程,公共产品不断地从城市向农村推进、公共财政不断地从城市向农村转移。本文以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村镇公共服务提供为抓手,建构基于农民实际需求的"生活圈"理论,阐明"生活圈"理论指导下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基本方法,进而提出适合新型城镇化的村镇中心布局规划方法与技术。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速,小城镇中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传统地区在城镇快速发展过程中逐渐消失。本文以吴江盛家厍地段的保护中遇到的问题为例,探讨如何保护这种在城市建设中非典型的却有普遍意义的传统片区。  相似文献   

11.
张艳玲  肖大威 《华中建筑》2010,28(8):161-163
该文深入发展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量化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使评价因素集新增了"公众参与"和"社会经济措施"等关键因素,从而推进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体系的量化评价的发展,使评价因素的选择更符合历史遗产的保护宗旨。  相似文献   

12.
张艳玲  肖大威 《华中建筑》2012,30(6):175-178
该文基于定性与定量评价方法、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方法,把历史文化名村镇的评价体系分成客观量化评价指标体系与主观量化指标体系两个分支;基于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社会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建立更科学、更合理的历史文化名村镇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3.
该文选取生活方式、文化遗产内涵、可持续理念这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剖析因人们价值观改变而产生的具体转变和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所带来的影响。生活方式的转变包括生活活动条件、生活活动主体、生活活动形式三方面的变化,文化遗产内涵的转变主要表现为保护内容和原真性理解的变化,可持续理念的转变体现在与遗产关系的融合上。分析结合国内一些历史村落的调查数据,并借鉴国外主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思考这些转变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方法论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首先对南京历史文化资源存量进行了梳理以资料和数据说明六朝明朝、民国文化资源是南京文化的精华,接着对这三段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和艺术价值进行了全面、客观的评估.指出维修保护与开发利用两者兼顾.对于建设文化南京,促进现代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历史文化村镇”概念出台已很久,但学术界还在使用各种意义相近的不同术语让人眼花缭乱。基于此种现象,本文先阐述国际和国内与“历史文化村镇”相关的概念的演化历程,再将国内学术研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与“历史文化村镇”类似的概念一一解读,然后根据使用语境、影响范围、内容覆盖范围、范畴关系对之前提到的概念进行比较,最后建议统一一个较为通用的概念或者将“历史文化村镇”的涵盖范围扩大。  相似文献   

16.
该文提出旅游开发主导下历史文化村镇出现的布景化现象,列举了布景化的表现特征.指出在历史文化村镇所处的文化冲突背景下,旅游开发是导致布景化的直接原因,而文化变迁的必然性是其根本原因.阐明布景化是历史文化村镇于当前时代下客观的必然的生存状态,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和利用应该是在客观的心态下对其布景化现状进行的理性管理.  相似文献   

17.
罗瑜斌 《华中建筑》2009,27(7):139-142
分析了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探讨了保护资金匮乏的主要原因,提出保护资金的筹措途径、管理运作以及资金回报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前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还处于由专家学者呼吁并提供技术支持,政府主导而民众参与有限的被动保护阶段,切实有效的公共政策成为实现村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目标的关键环节。公共政策的制定主要内容包括土地政策、经济政策、传统建筑保护与利用、传统优秀文化保护和产业引导政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