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传统村落是承载中国农耕文化,体现乡土智慧的特殊聚落形态,是民间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生存土壤和空间载体.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村落衰败、传统文化流失也在加剧.从文化景观的研究视角出发,尝试结合传统村落的特征,将其划分为五个类别:山水田园类、传统建筑类、人文历史类、民俗宗族文化类、多元复合类.以南... 相似文献
3.
4.
传统村落随着全球化与资本不断侵入而面临巨大冲击。文章以广东东莞为例,从文化景观区划的内涵出发,阐述文化区下的东莞传统村落概况。以历史、区域为框架,探讨在时空变迁下东莞传统村落的自然空间智慧与文化景观形态,深入挖掘其艺术价值,为东莞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乡村振兴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传统村落随着全球化与资本不断侵入而面临巨大冲击。文章以广东东莞为例,从文化景观区划的内涵出发,阐述文化区下的东莞传统村落概况。以历史、区域为框架,探讨在时空变迁下东莞传统村落的自然空间智慧与文化景观形态,深入挖掘其艺术价值,为东莞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乡村振兴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7.
国内以往对文化景观的理论研究多聚焦于文化景观的理论溯源、国际动向、热点追踪等内容的针对性研究,而缺乏对文化景观本身价值认知的提炼与探讨。因此,客观认识文化景观价值,对于指导具体实践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综述了文化景观价值认知的演变和理论发展,对我国的本土化认知进行梳理,传统村落作为文化景观的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价值审视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现状,并以河坑传统村落为典型解读案例,结合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进行研究,以期对传统村落的保护进行分析与思考,探索保护启示。 相似文献
8.
9.
传统村落是重要的农耕文明遗产和乡村文化景观,从一定空间范围看其存在明显的域内相似性和区间差异性,这一空间分异成为传统村落区系特征识别及区域系统保护的研究核心,同时国内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已逐步走向类型谱系与区划。因此,尝试对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区划方法开展进一步探索,首先,构建自然环境、空间形态、民居类型、社会文化4种类别21个类型的文化景观解构框架。其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村落数据型指标进行量化分析以提取主成分因子,并进行系统聚类。最后,将系统聚类结果与描述型因子的定性感观印象相结合,形成传统村落区系划分方法。此外,以重庆320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对方法进行实证应用。研究表明:①形成一套“因子解构—数据收集与处理—主成分提取与系统聚类—区系划分”的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特征区系划分方法;②重庆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特征可划分为4个区系。为下一步传统村落区域性保护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明清以来文人游历徽州,留下众多诗词,为研究徽州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提供重要资料。徽州村落独特田园自然景观与文人情感的结合通过诗词而表现,形成徽州村落文化景观的诗意场景。解构诗词中徽州村落场景,从建筑、场所、聚落、环境、行为五个方面解析诗词中徽州村落文化景观,然后从文化景观的物质基础、文化依托、重要建设者等分析其形成原因。研究为当下徽州传统村落发展提供场景意境营造智慧。 相似文献
11.
赣南地区是中国客家民系三大聚居地之一,也是历史上中原汉人南迁定居的第一站。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赣南客家村落形成了独特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式,也形成了一整套选择改造自然环境并营造为文化景观的方式。本文认为赣南客家村落的文化景观构成要素可主要归纳为在宏观层面的风水与防卫,中观层面的祭祀与生产,微观层面的祭祖与生活;并以位于赣南宁都县田埠乡的东龙村为对象,从上述三个层面具体分析了其村落文化景观的构成方式。 相似文献
12.
对历史文化村镇的景观环境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历史文化村镇的宏观景观环境满足的是人们“安居乐业”的生存需要,表现为村镇整体的山水环境景观和农业景观;中观环境着重营造的是人们“安身立命”的空间场所感,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承载了历史文化村镇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微观景观环境则包含私家庭院和房前屋后的景观,其营造要符合自然规律和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及礼制秩序,体现的是一种“心安理得”的归属感. 相似文献
13.
论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以鄂西道路景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鄂西道路景观为例,探讨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针对当前道路交通景观文化底蕴浅显问题进行研究,分析道路交通景观的内容和特点,在挖掘、提炼地域文化元素基础上,通过道路交通景观的平安文化、速度文化、好客文化的诠释与表达,打造出符合时代需求的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提倡发挥现代道路交通景观文化传播的载体功能,从而提升道路交通的品质和内涵。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景观设计师们深深地体会到"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个深刻的道理。今天的城市景观设计应当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中汲取内涵,结合现代景观设计手法,让城市景观设计的传统文化得以再生。 相似文献
15.
新村空间设计语汇模块化是村落景观设计较为普遍的现象,也是地域特征弱化和空间不契合空间行为等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古村落宅间元素是村民日常生活与村落环境在相互影响下长期适应性发展的结果,宅间元素模式研究可促进丰富新村空间设计语汇。以徽州地区古村落为例,从宅间元素的分类、图示、与空间行为的关联3个方面论述了古村落宅间元素模式研究方法论。通过徽州茆田新村景观设计阐述了宅间元素模式的应用,论述了基于古村落宅间元素模式的村落景观设计优化策略,有益于形成并推广地方空间设计语汇,避免过度依赖和使用既有的、来自城市的广场、草坪、树池等元素造成的全国村落的无差别设计。 相似文献
16.
文化景观视角下的福建河坑村土楼群自然景观保护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于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由于所含要素更加丰富,并有着特定而复杂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结构,往往具有整体性功能和多样化利用价值。以世界文化遗产——河坑村土楼群为例,通过对村落历史沿革、选址布局及生态山水环境等方面的梳理分析,重点剖析自然景观构成要素与现状风貌,并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水景观与稻田景观类型。最后在整体风貌保护、人居环境改善、适度旅游开发等方面提出河坑村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发展策略,为制定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整体性保护框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城市发展背景下的文化景观规划设计--以喀什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伊斯兰义化决定了喀什古城以艾提杂尔清真寺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外扩展的单中心结构,特殊的地理气候因素决定了喀什古城街巷布局不讲求轴线而是园地就势。伊斯兰教孔拜的需要使喀什传统聚落呈团状聚集,并由若干住宅以某街巷清真寺为中心集聚形成邻里组团,由此喀什市的又化景观以“据点斑块边缘”为基本格局进行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18.
以桂北壮族村寨龙胜平安寨、金竹寨以及侗族村寨马安寨、高定寨为例,运用哈格特“空间结构模式”理论,从结点、路径、网络单元等要素出发,分析传统聚落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并进一步研究区域层面的聚落网络之间相互的社会关系和空间关系;研究聚落网络在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中,受经济与社会因素的双重制约进行“空间扩散“的动态过程以及聚落演变所呈现的不同方式和特点,从而探寻聚落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9.
原本相似的两个传统摩梭村落,仅仅由于一山之隔,近年来差异越来越大,造成差异的原因正是旅游业的发展。该文通过对两个村子的比较,从村落的空间秩序和建筑形态两个方面,研究在旅游开发的影响下,传统村落的乡土建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