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目前复杂柔性隔振系统的数学模型与实际隔振系统之间存在的差异,将阻抗/导纳方法和矩阵传递法相结合,建立包括被隔离设备、多个电磁式主被动一体隔振器和柔性基础在内的复杂柔性耦合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将相对于名义模型中隔振系统参数的变化量以虚拟回路增益的方式引入模型,建立具有参数摄动的隔振系统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矩阵变换的形式,推导出反映模态频率不确定的参数摄动的隔振系统模型,直观反映系统模态阻尼和模态频率的变化,为下一步复杂柔性耦合隔振系统的鲁棒控制器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详细地介绍了柔性耦合隔振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然后通过系统辨识方法建立了柔性耦合系统的输入-输出动态耦合数学模型。在该模型基础上,应用直接速度反馈控制方法对柔性耦合系统进行控制,最后通过实验证明了直接速度反馈控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双层隔振系统耦合振动主动控制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减少柴油机交变力向基础的传递,提出多点自适应有源控制策略,进行双层隔振系统多方向耦合振动的主动控制试验研究。以双层隔振系统的上层质量来模拟柴油机,在下层质量上合理地布置次级振源,选取合适的误差评价点,针对这些点的振动响应实施控制。当自适应过程收敛时,下层各拾振点的振动在最小均方误差准则下得到有效抑制,则下层质量的耦合振动自然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从而减少了对基础的力传递。主动隔振模拟试验结果表明,这种多点自适应有源隔振策略对于多方向耦合振动的有源控制是切实可行的,而且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4.
针对柔性耦合主动隔振系统,本文采用阻抗/导纳方法和矩阵传递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包括被隔离设备、电磁式主被动一体隔振器和柔性基础在内的柔性耦合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应用线性二次型高斯控制方法(linear quadratic Gaussian,LQG)对隔振系统进行了主动控制器的设计,最后通过仿真证明了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柔性基础上马达周期振动的主动隔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子结构导纳法建立了柔性基础多支承多扰源主动隔振系统模型,对系统中振动功率流的传递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前馈控制策略可用效地隔离柔性基础上马达的周期性扰动,明显降低系统因有频率处的振动能量传输。  相似文献   

6.
实际的混合隔振系统一般由刚体振源、弹性安装基础以及连接它们的隔振器、作动器构成,是一个复杂的具有刚柔耦合特性的无限维分布参数系统。为了兼顾系统建模的准确性和控制器设计的方便性,采用子结构模态综合法对柔性基础混合隔振系统进行了建模,并与ANSYS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进行了对比,在验证了模型有效性的基础上,基于修正的独立模态控制算法对混合隔振系统进行了控制设计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设计的混合隔振系统能够有效地减小基础的振动响应,且隔振效果优于被动隔振系统。  相似文献   

7.
一类复杂系统的功率流传递特性及其主动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考虑工程实际中多激励,多支承机组的柔性安装问题,建立了主被动复杂柔性隔振系统的统一动力学模型,将导纳方法推广到主动隔振分析中,采用了子结构导纳综合法对弹性板基础上主动隔振系统的传递功率流进行了分析,并从插入损失的观点探讨了功率流的主动控制策略,揭示了含有主动作动元件的柔性耦合系统的功率流传递机理。  相似文献   

8.
复杂耦合隔振系统的实用解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工程实际中的复杂柔性耦合系统 ,本文对建立在柔性基础 弹性浮筏上的隔振系统应用子系统导纳法进行分析 ,推导了耦合系统动态功率流传递计算公式。在研究中 ,将浮筏和基础的基频与被隔振机组固有频率之比作为特性参数 ,对系统在不同频率比下的传递特性进行了计算研究 ;针对计算结果 ,分析了浮筏的弹性和基础的柔性对耦合系统的传递功率流的影响 ,给出了可以将基础或浮筏当作刚体来处理的弹性变化范围。  相似文献   

9.
空间高微重力主动隔振系统动力学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满足未来我国空间科学实验对高微重力环境水平的要求,需要发展高水平主动振动隔离技术来保证实验需要的高微重力水平。介绍了微重力振动隔离技术的研究现状,根据我国科学实验载荷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空间高微重力主动隔振系统设计方案,建立隔振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并做出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线性化后的动力学模型可以用于隔振系统的主动隔振控制。  相似文献   

10.
柔性基础动力机械主被动隔振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动力机械主被动隔振系统刚/柔混合建模与仿真的方法,并将所建模型用于振动主动控制的仿真研究.首先以UG-ANSYS-ADAMS为软件平台,创建了刚/柔混合隔振系统的虚拟样机,并在此虚拟样机的基础上生成了机械子系统的数学模型.然后在Matlab中,对隔振系统机械子系统和控制子系统联合仿真,研究主动控制策略作用下系统的隔振效果.结果表明:该建模与仿真方法是有效的,为主被动隔振系统物理样机的研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复杂弹性耦合隔振系统建模及其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复杂弹性耦合隔振系统是在多层隔振系统中考虑中间筏体和基础的弹性而形成的一类隔振系统,提出了关于这类复杂隔振系统子结构建模的新方法,并用该方法建立了二维复杂弹性耦合隔振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小生境的自适应遗传优化算法,运用该算法对二维复杂弹性耦合隔振系统基于系统功率流传递的最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极大代数为数学工具.对确定性的柔性制造系统(FMS)提出了一种基于事件域上的建模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超精密机床的主动隔振系统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以HCM-I型亚微米超精密车床为研究背景,在分析了机床结构与振动的基础上,建立了机床主动隔振系统的力学模型。通过几种作动器的性能对比选择了磁致伸缩作动器为执行器。通过反馈控制分析和实验,表明:采用主动隔振可以明显提高机床减振性能,尤其对低频隔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火炮多柔体系统动力学的自动建模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介绍了火炮多柔体系统动力学的自动建模技术,包括火炮多体系统拓扑结构的自动识别、坐标系及自由度的自动确定、运动学公式的自动推导、载荷的自动施加、运动微分方程的自动组集和自动求解等。建模过程的自动化避免了繁琐的人工推导,并且可实现模型的通用性,从而可在计算机上方便地对任意类型火炮的发射过程进行仿真,有效地用于火炮设计。  相似文献   

15.
柔性基础上的干摩擦隔振系统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本文运用增量谐波子衡(IHB)法研究了安装于柔性基础上的含有三次非线性粘性阻尼双线性滞迟隔振系统,考察了基础柔性对隔振性能的重要影响作用,为这类干摩擦隔振系统在工程上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梁板耦合建模中连接负载对系统功率流特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能够更准确预报梁、板耦合系统的功率流特性,在功率流模型解耦过程中引入梁、板连接负载,分析了输入梁、板的功率流,与有限元的分析结果对比,验证了含有连接负载的耦合模型的正确性,从而表明功率流的耦合建模中需要引入连接负载。通过改变结构参数、边界刚度,研究了忽略耦合模型连接负载引起功率流特性分析的误差规律,数值仿真结果表明:随着梁板长度比增大,结构边界刚度的减小,忽略连接负载造成的功率流分析结果误差增大,此时在梁板耦合建模中必须考虑连接负载;梁与板厚度接近时,考虑与不考虑连接负载的仿真数值相近,为了方便计算,可以在建模中忽略连接负载。  相似文献   

17.
深海采矿流-固耦合软管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软管在深海采矿系统中是连接中继舱和集矿机的输送枢纽,目前国内外研究途径通常直接采用离散的有限元方法,没有建立严格的系统的数学模型且计算中提出了许多限制性假设。本文针对这一缺陷,在广泛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放弃了一些特殊的假定,考虑了应变表达式中位移高阶量的影响与横向剪力的作用,提出了适合大位移几何非线性、流·-固耦合的弹性杆件结构所需满足的三维空间不定常连续性偏微分方程。本文提出的数学模型可应用于任意细长圆截面结构的静力或动力非线性分析。  相似文献   

18.
变长度柔性提升系统纵向-横向受迫耦合振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任意变长度柔性提升系统的纵向-横向耦合振动为研究对象,采用Hamilton原理建立了在受到外界横向激励情况下柔性部件的振动和振动能量的偏微分方程,并使用Galerkin方法对运动方程进行离散化求解。最后,以电梯悬挂提升系统为例对所建模型进行验算。数值结果表明:高速电梯系统在受到一定的横向扰动(激励)时,柔性部件在以横向振动为主的耦合振动状态下运动,并且在上行阶段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区域。这一现象与实际当中的发现所一致。  相似文献   

19.
旋转火箭-发射装置系统的柔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怀亮 《工程力学》1998,(1):133-139
对于大长细比的旋转火箭,研究发射过程中火箭弹和发射装置的耦合振动,分析火箭、发射管和定心部的结构柔性对其运动姿态的影响,并讨论了当前定心部滑离轨道时的系统撞击动力响应,为火箭姿态控制和新型发射装置的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输电塔线体系属于风敏感结构体系,在结构设计和实际工作中风荷载均起控制作用。然而,在风荷载计算以及工程研究领域中对风向风速的处理至关重要,但因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导致了建立联合分布模型的困难。为此,该文基于乘法定理以重庆市日极值风速为对象,建立了风速条件概率密度的混合模型,改善了单一概率分布模型的不足。与此同时,根据风向方位记录数据建立了风向角的概率密度函数模型,并结合风速条件概率密度的混合模型,给出了风向风速的离散-连续混合联合分布模型。然后,将风向风速联合分布模型与Miner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相结合,推导出了输电塔的风振疲劳计算方法。最后,采用此建议算法对特高压输电塔线结构体系进行了风振疲劳分析,有效地考虑了风向风速对输电塔体风振疲劳的影响,减少了计算量,提高了结构分析的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