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随着油气田水处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膜分离技术作为一种高效能、低能耗的水处理技术应运而生。探讨了膜分离技术在油气田水处理中的优点、适用材料、关键制备技术,以及优化与控制方法,为油气田水处理提供技术支撑与借鉴。本文对膜分离技术在油气田水处理过程中,如何优化膜分离工艺,如何控制膜污染等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油气田水处理中膜分离技术的应用要点,包括选择合适的膜材料和制备工艺、优化膜分离工艺和控制膜污染等方面。结果显示,膜分离技术在油气田水处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膜分离技术在染料行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姚红娟  丁宁  王晓琳 《现代化工》2003,23(12):15-18
介绍了粗制染料的脱盐与浓缩纯化生产的研究进展。膜分离作为一种清洁生产工艺技术,使合成染料的脱盐和浓缩同时进行,从而成功地得到高浓度、低盐的染料产品如活性染料、荧光增白剂和酸性染料等。在膜法治理染料废水方面,介绍了膜分离、预处理/膜分离组合和膜分离/氧化组合等3种工艺及其应用实例,并简要介绍了新型膜材料和膜过程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3.
为应对我国工业快速发展带来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废水零排放工艺成为废水处理领域关注的热点,膜分离技术以优越的分离、纯化等性能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介绍并总结了膜分离技术的原理、分类及发展现状,重点探讨其在废水零排放工艺中的研究进展与工程应用实例,最后对膜分离技术在废水零排放工艺中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单一的天然气深冷分离提氦工艺中设备能耗大、投资大、效率低的问题,将天然气深冷分离提氦工艺与膜分离提氦工艺结合以提高氦体积分数与回收率,同时结合天然气乙烷回收工艺实现冷能的最大化利用,建立了联产乙烷的天然气深冷-膜分离提氦工艺。利用HYSYS软件对联产乙烷的天然气深冷-膜分离提氦工艺与单一的天然气乙烷回收工艺和深冷-膜分离提氦工艺进行流程模拟。模拟结果表明,4种典型乙烷回收工艺中气体过冷工艺的乙烷回收率最高,可达90.13%;将天然气深冷分离提氦工艺与膜分离提氦工艺结合后氦体积分数由66.77%提高到了99.6%;联产乙烷的天然气深冷-膜分离提氦工艺可以有效地集成回收和利用冷量,相较天然气深冷-膜分离提氦工艺+部分干气循环工艺,总压缩能耗低23.10%,单位综合能耗低20.46%。  相似文献   

5.
于正一 《河南化工》2006,23(1):40-41
介绍了压缩冷凝、吸收解吸、膜分离等几种分离方法在Unipol工艺聚乙烯装置回收单元的应用,指出膜分离方法具有清洁、高效、低投入等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气体分离膜研究和应用新进展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刘丽  邓麦村  袁权 《现代化工》2000,20(1):17-21
气体膜分离作为一种“绿色化学”在与传统技术竞争中,越来越广泛应用于石油、天然气、化工、冶炼、医药等领域。本文介绍了气体膜分离近年来在膜材料、制膜工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目前膜分离过程发展、应用状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李江利  任海伦 《弹性体》2011,21(1):82-88
介绍了国内外异戊二烯生产技术的研究进展,详细叙述了萃取精馏法生产异戊二烯的工艺,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开发的催化合成、膜分离异戊二烯等新型工艺,并分析了各种生产工艺的优缺点。指出开发新型萃取剂、膜分离和直接催化合成是今后异戊二烯生产技术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8.
苯酚丙酮装置含酚废水治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明玉 《天津化工》2008,22(1):58-60
介绍了含酚废水处理技术、应用情况及其存在的优、缺点,指出了各工艺的适用范围,建议对苯酚丙酮装置含酚废水处理采用溶剂萃取-树脂吸附、膜分离-树脂吸附、溶剂萃取-膜分离等复合工艺,做到废水治理与资源回收相统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气相法聚乙烯装置排放气回收单元进行了不同回收工艺流程的介绍、对比。其中包括以UNIPOL工艺为代表的传统工艺和在UNIPOL工艺基础上的改造装置技术以及目前新建装置的膜分离回收工艺。本文阐述了膜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并对膜分离技术应用于聚乙烯装置的尾气回收系统进行了工艺特点及经济效益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渗透蒸发膜分离技术具有分离效率高、低能耗、易于和发酵装置耦合等优势,在生物乙醇的分离、提浓工艺中得到广泛应用。结合国内外生物乙醇的研究现状,综述了渗透蒸发膜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渗透蒸发膜分离技术的核心材料--膜材料的制备与应用进行详细介绍,展望了生物乙醇的渗透蒸发膜分离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苏铭  闵敬春 《化工学报》2008,59(4):825-829
研究了透过致密无孔膜的传热传质过程,考察了传热传质的相互作用,建立了膜过程中热质耦合传递的数学模型,并以湿空气透过薄膜分离过程为例,分析了温差及浓度差的变化对传热传质过程的影响,发现温差及浓度差的变化会引起热阻及湿阻的变化,从而进一步影响热流量和传质通量,所以对传热传质过程有加成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考察不同温度下3万相对分子质量的PES膜超滤对中药油水复杂体系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探索中药油水复杂体系在有机膜分离过程中的微观表现。以某中药制药企业采用水蒸气蒸馏工艺所收集的含油水体为实验体系,测定不同温度下膜分离前后各药液的pH值、电导率、盐度、浊度、粘度等指标。研究发现膜分离前后各药液的pH值、电导率、浊度、粘度等表现出不同的变化,温度对物化参数有明显影响。结果表明,3万相对分子质量的PES膜可改变中药油水体系物理化学参数,膜分离技术用于中药的油水分离显示出良好趋势。  相似文献   

13.
随着膜科学的发展,气体膜分离技术由于具有选择性高、能耗低、费用低、耐用性等优点,优于吸附等传统分离方法,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电力、能源和环保等行业,该方法在气体除湿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受到广泛关注。作者详细论述了气体膜分离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现状,并介绍了分子模拟方法应用于该领域的研究。最后指出,随着膜材料及其制备工艺的发展和新型研究技术的应用与开发等,膜法脱湿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简要介绍了我国化工生产中的结晶分离技术(包括萃取结晶、熔融结晶、高压结晶)、膜分离技术(离子膜、气体膜、膜结晶、膜蒸馏、微滤膜)、精馏技术(板式塔、填料塔)、变压吸附技术、机械分离技术、热处理分离技术(蒸发、干燥)等6种分离技术中的节能技术现状,以及一些节能新技术,并展望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膜分离技术在中药制备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了膜分离技术在中药注射剂、口服液、浸膏、以及在有效成分提取生产的精制纯化过程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6.
天然气净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评述了天然气净化使用的几种主要方法如醇胺法、膜处理法等,指出各方法的优势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天然气净化工艺发展的一些建议.认为应在成熟的天然气脱硫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实现同时脱硫、脱碳.指出膜分离过程与常规分离过程的组合是今后天然气净化技术的一个新动向.  相似文献   

17.
气体膜分离混合气中二氧化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体膜分离技术作为碳捕获方案被国际社会认为是最有发展潜力的脱碳方法之一.综述介绍了中空纤维膜接触器、膜结构、系统工艺和吸收剂的研究现状.相对于水和碳酸盐类,醇胺具有的二氧化碳吸收率高、反应热低、反应速度快以及容易再生等优点,在研究与工业过程中是应用最广泛的吸收剂之一.  相似文献   

18.
影响渗透汽化中空纤维复合膜分离性能的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蔡邦肖 《水处理技术》2000,26(3):136-139
采用聚乙烯醇(PVA)为分离层的模材料,以浸涂工艺把PVA复合到聚砜(PS)或聚丙烯腈(PAN)的中空纤维支撑层上,在长度为0.4m的不锈钢管中组装若干根中空纤维复合膜测定对乙醇水溶液的渗透汽化(PV)分离性能。结果表明,PVA/PAN中空纤维复合膜的性能优于PVA/PS,内径较大(1.3mm)的优于内径上(0.4mm)者,PVA水溶液在中空纤维支撑层上的涂复次数对复合膜PV分离性能、以及PVA/  相似文献   

19.
改良西门子法多晶硅生产中分离工艺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改良西门子法多晶硅生产中尾气分离工艺进行了改进。应用Aspenplus软件,利用精馏、吸收和吸附等不同分离方法进行组合,确定了尾气的分离序列,得到了操作条件温和的4个流程方案。用温焓图进一步分析各流程方案,发现各流程进行热匹配的意义不大,但分离过程所需的冷凝温度为250K,易于实现。通过对比流程设备、吸收剂加入量、主要设备的操作压力、需公用工程加热与冷却的负荷等参数,确定了尾气分离的最佳流程。该流程的操作条件温和,且分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The current applications of vacuum membrane distillation (VMD) process for various industrial aqueous solutions have been thoroughly reviewed. The applications of VMD can be grouped into three major processes: the single component transport process, the binary component transport process and the multicomponent transport process. The porous and hydrophobic membrane in the VMD system serves as a physical support for the liquid–gas interface and does not allow one of the phases to disperse into the other. The membrane provides an efficient separator for the phase-change process. The use of the correct membrane can offer a high production rate and a high separation factor at low temperatures. VMD, an alternative separation technology with applications in desalination, concentration, organic extraction and dissolved gas removal, can compete with conventional liquid–gas separation systems. The present paper critically reviewed VMD technology;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he scope of this review included applications and processes, membrane modules, heat and mass transfer, model development, membrane, process conditions, foul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cost. Finally, the potential for future research as a requisite for VMD industrialisation was sugges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