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母爱的温暖     
母亲跟我一样,都不善言辞,从不将爱挂在嘴上,但是都明白,爱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表达,更是生活中的彼此关怀,小时候,我没有给母亲洗过脚,长大后,也没给过母亲一个温情地拥抱,但是我把对母亲的爱深深地埋藏在心底。记得上学的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每到冬天母亲总是为家里没有新鲜蔬菜发愁,于是她总是在冬季来临前就腌好酸菜,全家人每天早晚都吃酸菜过冬。  相似文献   

2.
母亲泪     
如果有人问我,世界上谁最伟大?我说,是母亲,正是母亲孕育了生命。如果有人问我,世界上谁的眼泪更丰富?我说,母亲的泪,正是母亲的泪浓缩了人世间所有情和爱。  相似文献   

3.
母亲     
顾成常 《当代矿工》2013,(11):57-57
小时候,对母亲是一种依赖,每当见不到她,我就像在茫茫大海上失去了指南针,不知所往。如今,我懂了这种爱,它超越一切。年龄越大越能体味这种感情,对母亲有了一种深度的理解,深刻的爱。"你别管我,烦死了",甚至任性的我有时候出言不逊,伤害了母亲,但她总是笑笑,沉默不语,默默地打扫卫生,为我洗换下来的衣物。  相似文献   

4.
金启 《当代矿工》2008,(2):31-31
2007年清明,我回家了,去看母亲。母亲离开我已经4年了。2003年的暮春,在“非典”肆虐的时候,我接到三姐打来的电话,说母亲突然病了。母亲那年75岁。当天我正在参加一个同事的儿子的婚礼。我对母亲的病并没有在意,我知道,母亲的身体一直很硬朗,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是很少生病的。三姐在电话里说,母亲早晨醒来突然言语不清了,我以为是脑中风什么的,叮嘱三姐速把母亲送到医院。因为工作,因为“非典”,我没有及时回家看望母亲。我想等有了空再回家。  相似文献   

5.
母亲     
我爱我的母亲。每当我回到家乡的时侯,村里的老人们总是笑着对我说:“明香,你这捡回来的娃儿,咋又回来啦?”我知道她们又在“笑话”我的出生了,她们是想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让我永远不要忘了母亲的养育之恩。 我的确是个捡回来的孩子。那还是在母亲怀着我的时候,一天,母亲到几十里的大山外去看望我的外婆,那个年代,我  相似文献   

6.
曹正方 《当代矿工》2011,(12):27-27
周末,我常骑着摩托车带妻儿回乡下老家"蹭吃蹭喝",美其名曰"农家乐"。老家离城区不算远,骑摩托车20分钟即到。每到村口,就看到母亲用手遮住额头,站在一棵老樟树下四处张望。当我骑着摩托车来到母亲跟前喊一声"妈"时,母亲的皱纹舒展开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村里的张大娘告诉我,听说我们要回来,母亲像过节似的,高兴极了,  相似文献   

7.
母亲的唠叨     
或许唠叨是女人的天性,我的母亲也爱唠唠叨叨,喋喋不休.自打记事起,她的唠叨便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到做事做人,小到饮食起居,母亲总是唠叨个没完.即使在餐桌上,母亲的唠叨也从来没有停止过:筷子要怎样拿才规矩,菜要夹自己面前的,不能将筷子伸向别处,更不能在菜碗里翻翻拣拣,吃饭不能咂嘴,掉在桌上的饭粒要拣起来……一整套"繁文缛节".倘若这些忠告没有奏效,母亲的筷子头便会轻轻向我头上敲.  相似文献   

8.
五元钱     
或许唠叨是女人的天性,我的母亲也爱唠唠叨叨,喋喋不休。自打记事起,她的唠叨便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到做事做人,小到饮食起居,母亲总是唠叨个没完。即使在餐桌上,母亲的唠叨也从来没有停止过:筷子要怎样拿才规矩,菜要夹自己面前的,不能将筷子伸向别处,更不能在菜碗里翻翻拣拣,吃饭不能咂嘴,掉在桌上的饭粒要拣起来……一整套“繁文缛节”。倘若这些忠告没有奏效,母亲的筷子头便会轻轻向我头上敲。16岁那年,我去城里读高中,一两个月才回一趟家。我暗暗庆幸,耳根终于可以清静些了。谁料想,我每次坐车到学校,母亲总要在车窗边唠叨“…  相似文献   

9.
牵手     
星期天,我和老公带着儿子回了趟老家,母亲喜不自禁,逢人就说“女儿、女婿和外孙都回来了,这下我们家可热闹了”。看着母亲开心的样子,我感到很惭愧,心里酸酸的,我有好长时间没有回家了。  相似文献   

10.
在我还不到三岁时,母亲就离开了我。在那无知懵懂的年龄,记忆是一片空白,我对母亲没有一点印象。从故乡老辈那里断断续续地了解到,父亲和母亲的故事如同电影《山楂树之恋》一样。那时,父亲是一名地质队员,在湖北宜昌找矿时认识了母亲。因为父亲的家远在四川成都,他常年在鄂西山区探矿,居无定所,又比母亲大十几岁,所以他们的结合并不被外公外婆看好。出嫁后,母亲依然住在娘家,带着我和大我三岁的哥哥,与父  相似文献   

11.
爱要说出来     
正父爱和母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因为他们的无私,因为他们的包容,因为他们的义无反顾。作为父母,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的孩子幸福、快乐,他们倾尽一生把所有的爱都给了自己的孩子。从我们呱呱坠地,甚至从我们刚刚诞生在娘胎的那一刻起,父母的爱就开始将我们包围。还记得放学回家母亲早已准备好的可口饭菜,过马路时父亲那  相似文献   

12.
80后、90后是常被误解为"瓷娃娃"和"草莓族"的一代。有人说,他们这一代人没受过苦,下不得力,关键时刻让人不放心。也有人说,他们缺乏理想信念,表面光鲜,内心脆弱。但是,也有人说他们已经整装站在了国家和社会最需要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逝去的容颜     
袁铮 《当代矿工》2011,(1):28-28
“妈妈,你的皱纹怎么越来越多了?” 我心疼地问母亲。“老了呗。我不怕皱纹多,就怕心态老!”母亲爽朗地笑着。 “母亲”,我很少这样称呼自己的妈妈,但今天却发觉只有“母亲”二字才足以表达我对她所有的爱。  相似文献   

14.
赵胜强是冀中能源峰峰集团通顺公司张庄区的一名生产班长,三十多岁的他已经有了近十年的安全管理经历。赵胜强在工作中爱说、爱嘟囔,班组里的职工便送了他一个"贫嘴"班长的绰号,称他的班组安全管理方法为"贫嘴"管理法。  相似文献   

15.
孙传民 《当代矿工》2006,(12):31-31
真应了那句俗话: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喜欢。我丈母娘现在对我好得连我妻子都开始嫉妒了,要知道当初她老人家可是死活反对我们的婚事。丈母娘反对的理由就是嫌我穷。我每月的收入也就一千多,而我所在城市的房价高得离奇,我就是勒紧裤腰带不吃不喝十年也买不起一套住房。我身在异乡,没有一点经济外援,除了一张不错的文凭和一个还说得过去的相貌外,再没有丁点可以炫耀的资本。我的家在东北农场,父亲的退休金微薄,母亲没有工作,两个哥哥都在效益不太好的企业工作。当初,我还没走出学校大门,我的父母就给我敲响了警钟:我的四年大学已让他们垒起了…  相似文献   

16.
廉价的耳福     
回到家不是看电视就是去打牌,不是睡到床上就是靠到墙上,你就不能帮我拎点水,帮我拖拖地……只要妻子说出上句我肯定能对出下联,要说耳朵磨成的茧子绝不亚于寿县城墙那么厚,不然结婚这七年来岂不枉为人夫了。其实话又说回来了,爱唠叨也不是老婆一人,与同事们一侃才知道,他们也享受着和我一样的“国民待遇”,我也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但同事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怎么结婚前没发现她这么爱唠叨呢?否则,哼!傻子都知道这一哼流露出的内心独白。但事实没有也许,生活没有假如。记得有这样一句话:男人在结婚前觉得适合自己的女人很少,结婚后…  相似文献   

17.
梦田 《当代矿工》2014,(5):36-36
人们常说自闭症孩子仿佛是坠入凡间的天使,他们永远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谙世事。于是,大家给他们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星星的孩子"。在4月2日"世界孤独症儿童关爱日"到来之前,笔者采访了身边的"星星的孩子"以及他们身边的那些守护者。老天特意安排我照顾他1999年12月13日,周女士剖腹产生下一名男婴。给婴儿起名叫刘蕴中,初为人母的周女士看着宝贝儿子如花般的笑靥在眼前绽放,整颗心都被融化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相似文献   

18.
经常有人说我写的农村题材散文有真情实感,煤矿之事含有浓浓的煤味,不管是乡情还是激情,感人至深,令人难忘。他们哪里知道,这都是苦中得来的,几十年的吃苦经历铸就了我不平凡的阅历。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那时父亲在外地工作,整年很少回家,母亲领着我们兄妹几个艰难度日。母亲每天都要到生产队去干活挣工分。在孩童眼里;全是母亲忙碌的身影。农村小学三年级开始上早自习,五年级开始上晚自习,没有电,都点煤油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8岁学会煮汤,12岁学会蒸馍、擀面条、包饺子,从小就利用放学时间,去村边、地头给猪薅草,10岁时就利用星期天给生产队拔草挣工分,大人干一天10分,小孩干一天2分。那时分值大都是7分到1毛5之间,很少有2毛的。就这样,因为我们家劳力少,挣的工  相似文献   

19.
陈丹萌 《当代矿工》2005,(10):32-32
人的一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爱,而父母的爱却是最无私、最博大宽广的,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在我二十多年的生活中,父母就像一缕清晨的阳光,时刻给予我温暖和关爱。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哥哥和我在农村老家,父亲在煤矿当工人。在八十年代,谁家要是有一名工人,是一件很光荣的  相似文献   

20.
母爱无声     
小时候,总觉得母亲不够爱我,也许我是女孩的缘故吧!那时候,特别羡慕对门的小勇,每天和他一块上学,总看见他母亲帮他收拾书包和衣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