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迄今为止,在太平洋海域已知有700多个点进行过深部地震测深。这些测量使得编制出地壳速度模型(表1)。按现代的观点,太平洋洋壳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或沉积层,其弹性波传播速度为1.7-2.0千米/秒,平均厚度为200-300米;第二层的速度为2.5-6.0千米/秒,平均厚度1000-2000米;第三层的速度为6.5-7.7千米/秒,厚度4000-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关于现代活动的扩张系,至今已进行了较详细地研究,然而对过去、特别是对中生代的扩张系还不十分了解。有关以往扩张系且保存得最好的信息是条带状磁异常,故要研究中生代太平洋扩张系的活动时,就必需研究该区的条带状磁异常。本文主要叙述现在任何地区都可见到的中生代条带状磁异常,据其中北西太平洋所见到的中生代条带状磁异常来探讨中生代太平洋扩张系的发育史。  相似文献   

3.
洋壳扩张的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洋壳扩张是地幔体积变化的结果,地幔体积增加的原因是地球内部固体物质态变,地幔体积减少的原因则是地球内部液态物质排放。洋壳扩张过程可分为扩张和顶置两个阶段:扩张阶段是地壳张性运动的时期,顶置阶段是地壳挤压性运动的时期,即洋壳的俯冲期。洋壳扩张的速度与地球内部物质态变速度相关,扩张的宽度与海水的温度相关,扩张带热液流的温度与洋壳扩张的速度相关,扩张带的洋脊地势与地幔上部同密度层的厚度相关。  相似文献   

4.
研究区概况本文探讨了软流圈表现得最为完善的太平洋活动边缘深部构造和表层构造相互关系的地质问题。确立了弗.弗.别洛乌索夫在大陆范围内建立的内生作用的活动性和软流圈之间的相关性。在新生代构造形成阶段,软流圈的活  相似文献   

5.
引言斐济海台对研究西南太平洋活动板块边界的地质学家来说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实际上这个宽广而浅的台地横跨于太平洋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活动边缘之上。看来它与其周围的许多构造活动带基本上又是相隔离的。虽然在斐济群岛有大量新第三纪火山活动和变形的证据,但对海台内当今“板内”的变形程度仍有疑问。斐济陆块的大小,结合长英质侵入岩、  相似文献   

6.
<正> 一、引言澳大利亚的西北部边缘和爪哇海沟之间的东印度洋主要由三个明显的深海平原组成。盖斯科因深海平原与阿尔戈深海平原之间由鲁海隆和乔耶海隆隔开,这两个深海平原与魁维尔深海平原之间由埃克斯默思海台隔开,这是毗邻澳大利亚西北陆架的一个大型边缘海台。  相似文献   

7.
初始模型的建立本文研究了沿本州岛—太平洋剖面的构造圈密度结构。该剖面沿 N35°线穿越本州岛的滨海区、伊豆半岛、房总半岛、日本海沟南端和边缘海隆,到太平洋东北盆地止。剖面的海域部分,采用的是1970年在“白凤丸”号科学考察船上考察期间所获得的沿航线连续重力、测深和磁测实测剖面。剖面上岛屿范围的重力资料,取自该区等异常线间距为1mgal 的大比例尺重力图。剖面总长度为830km。按地震纵波走时残差分布与杰弗利萨—布伦时距曲线对比的方式研究了剖面岛屿部分  相似文献   

8.
晚白垩世时,较直的东太平洋隆起的脊峰发展成一种异常规则的雉堞(Crenelate)型式。与以前的说法相反,这种型式可因与转换断层垂直的不对称扩张而形成,而无需有洋脊跳移或影响板块刚性的其它因素。这样的发育情况已在蜡实验中观察到了。如果扩张不与转换断层垂直,则还可能形成锯齿状(Serrate)的脊。  相似文献   

9.
引言离散带是构成洋底的洋壳板块之间的边界。它们以火山活动为特征。熔岩流持续充填洋壳板块分离时形成的裂缝。离散板块边界的另一特征是由构造与火山活动造成的热液成矿作用。东太平洋海隆 (EPR) 即属此类离散板块边界之一。在太平洋南部,曾记录到高达20cm/年的扩张速度,这是迄今所观测的最高记录。以极高扩张速度为特征的东太平洋海隆  相似文献   

10.
从亚洲大陆到太平洋之间的过渡带,在晚白垩世和新生代,构造发育以特别强烈的地壳拉张为特征。地壳拉张运动导致了地球深部能量和物质的大量释放,引起了岩浆活动,形成了东亚火山带。许多研究者认为,过渡带中象边缘海这样巨大的构造都是地壳拉张的产物。晚白垩世—新生代时期另一广泛影响过渡带的作用是剪切错动。在整个过渡带都可见到  相似文献   

11.
从东太平洋两座海山山顶采集了 Fe 氧化物软泥、绿脱石矿床和 Fe—Mn 结壳的样品。在低温(0—15℃)热液正在喷涌的地方,矿床由 X—射线非晶质 Fe 氢氧化物组成,富含 Fe(43wt%),而 Si 和 P(分别为4%和3.5%)含量较少,Mn(<0.01%)和其它痕量元素非常低。在没有观察到热液流动的地方,其它矿床由含非晶质物质和结晶不良的赤铁矿、针铁矿和蒙脱石的软泥及结壳组成。这些矿床含有稍多的 Mn(达2%)和其它痕量元素。活动的与不活动的矿床和结壳之间在矿物学和化学上的差异据解释起因于再结晶作用和与碎屑的、生物成因的、含氢的以及可能的热液硫化物物质的混合作用。从一海山中获取了 Fe—Mn 氧化物复盖的绿脱石矿床的样品。这些矿床含有与其它海底绿脱石矿床相似的成分,是在低温热液与海水混合期间在低温(30℃)下形成的。氧化物矿床几乎全部由长而细的纤维组成,在形态上与 Fe 氧化细菌种属酷似。这种细菌在催化海山热液的铁元素的氧化和沉淀方面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在两座相距很远的海山上产出的近乎一致的富纤维状氧化物表明,这种矿床类型在许多海山上可能是常见的,而过去未曾辨别罢了。  相似文献   

12.
红海北部的亚喀巴湾是死海裂谷系南段的一个裂谷。新近的高分辨率地震反射测量成果表明,裂谷底占优势的构造是透镜状地堑和轴向背斜,构造关系表时,透镜状地堑在裂谷底形成之后即为沉积物所充填。沿裂谷轴的构造上升引起地堑的拓宽和轴向背斜的发育,而在晚期阶段,一个新的地堑又在背斜翼与裂谷边界断层之间开始形成。资料表明,影响死海南部的构造活动方式是同时发生作用的上升和引张。据推测,由红海向北延伸的上地幔中岩浆的上涌是这种上升和引张现象的原因,而亚喀巴湾是一个初始扩张中心。  相似文献   

13.
在所发现的世界大洋矿物聚集规律中应指出以下几点:1)成矿规模与扩张速度有关;2)扩张轴部地带的含矿层具热液成因,远离扩张轴部地带的含矿层由于洋壳玄武岩的淋滤作用而具水成因;3)现代扩张地带存在着氧化物  相似文献   

14.
新型重复压裂暂堵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重复压裂对暂堵剂封堵性能的要求,提出了新型暂堵剂的合成方法,即通过自由基溶液共聚的方法以丙烯酰胺为主要原料,合成了新型的暂堵剂CLS-1.并对合成的暂堵剂的封堵强度、承压能力、热稳定性和返排性能进行评价.实验结果显示:与现场常用的美国暂堵剂DJ-UN相比,同为10 000 mg/L的浓度,在外加环压为4 MPa的条件下,CLS-1与壁面的粘附能力更好,能够承受1.5 MPa的突破压力,比DJ-UN具有更好的封堵能力;在60 ℃条件下,其膨胀比为0.88,大于DJ-UN的0.6的膨胀比,具有更好的稳定性.CLS-1 完全溶解后黏度更小,更易返排,是一种性能良好的新型重复压裂暂堵剂.  相似文献   

15.
东太平洋 DSDP 站位32的早中新世玄武质玻璃球粒成分各异,现已对早期地质工作者所研究的玄武质玻璃球粒作了新分析和解释。这些球粒是钛铁质玄武岩。高度演化的深海玄武岩和一些洋岛上的喷发岩在成分上与其相似。球粒多半是在多次独立喷发期中熔岩强烈喷涌时形成的。这些喷发事件导致了许多截然不同成分而有关联的岩浆。例如它们具有较高的 SiO_2和 FeO 含量。其年龄与哥伦比亚河某些高原玄武岩喷发年龄相重迭。但是,球粒在成分上与大多数后者的玄武岩不同。虽然球粒约为15百万年,但其蚀变极小。与深海铁质玄武岩相比氯和硫的低含量是跟地表喷发停息前的脱气有关,从而否定了球粒是由海底熔老喷涌产生的观点。因为仅熔岩喷涌难以说明甚至距最近的、可能的海山源区也有约100千米的距离。大型岩浆蒸气喷发柱包括初始火山爆发后旋即产生的熔岩喷涌必颁达到至少15千米。换言之,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球粒由来之于先期海山的浊流沉积。  相似文献   

16.
最近采用“阿尔文”号载人深潜器和由“安格斯”深拖曳照相系统进行调查所取得的成果大大加深了人们对大西洋中脊轴部地区海底扩张的各种变化的认识。扩张中心的5条横断面位于北纬24°凯恩断裂带以南,各自的间距为10—20千米。这些剖面均表明,构造延伸规模和类型、新火山带的发育、热液喷口的形态、中央裂谷的地貌和岩石出露型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我们在大洋盆地的大部分深海底发现了碳酸盐旋回。这些旋回可以在很长距离内进行对比。它们主要的受控因素是钙质和非钙质浮游生物生产力的变化,陆源输入物的稀释作用以及碳酸盐的溶解作用。人们认为大西洋的碳酸盐旋回主要是由于岩源物质的稀释作用引起的波动,因为冰期的干旱导致森林后退和侵蚀作用的加强。在靠近溶跃面深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在冰川时期内,  相似文献   

18.
正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太平洋输油管道系统一期工程成功应用干线管道监测系统,解决了管道线路长,途经冻土区、地震高发区(8级)、滑坡地带等多种恶劣自然条件下的管道安全运营问题,通过对影响管道状态的各种参数进行经常性的监测,有助于消除这些地区地质活动对管道造成的不利影响。干线管道监测系统是根据管道线路的航天监测、航空目测和陆地地质考察、自动化监测系统所监测到  相似文献   

19.
构造圈的演化是由其物质的变化引发的,但深部热逸散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规则性,使这种演化进一步复杂化,由此导致了激发和平静的内动力体制的交替(构造—岩浆周期)和共存、所有这些现象结合在一起,使地史上任何时期的地壳构造都具有不均一性。从海洋出发研究大陆,还是从大陆出发研究海洋  相似文献   

20.
对现有海洋地球物理与地质资料的最基本的重要解释之一,就是逐步接近断裂带的岩浆预测量下降。在此意义上,“岩浆预测量”(Magma budgct)这一术语被用来描述每个扩张单元的扩张中心下供给岩浆室或通道的岩浆量。岩浆量的变化可能是地幔部分熔融的程度及(或)熔液抽吸效率的不同造成的。据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