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解决三江平原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水资源可持续承载能力。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设计了现状延续型、节流治污型、产业结构调整型和综合型4种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方案,除现状延续型方案外,其他3种方案分别设置了两种方法对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4种方案的供需比提高程度为方案4﹥方案2﹥方案3﹥方案1,方案4是能够提高绥滨县水资源承载力的最优方案,虽然在模拟年限中都未达到供需比为1的水平,但是通过综合型方案进行调整,在后期将会较快达到供需平衡水平。 相似文献
2.
3.
加强水资源刚性约束可有效提升区域水资源对社会经济的支撑能力。以新余市为例,充分考虑工业产业特色,建立面向水资源刚性约束要求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预测2020-2035年现状延续型、经济发展型、资源节约型和刚性约束型4种方案下当地水资源承载力变化。结果表明:在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下,刚性约束型方案更注重工业用水的高效利用,尤其是钢铁、光伏等高污染、高耗水等工业。该方案下2035年水资源供需比β2035为1.03,COD污染比α12035和氨氮污染比α22035均大于1,可承载总人口数为130.2×104,可承载GDP规模为5 578.6×108元。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同时考虑用水效率高效利用和社会经济合理发展的刚性约束型方案,可获得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并达到较大的承载能力,以期为新余市有效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5.
为研究江西省水资源承载力现状,缓解江西省用水压力,结合江西省水资源特点构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历史数据为支撑,构建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设计4种发展情境,通过模型仿真得到不同情境下的各指标参数变化,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不同情境下的水资源承载力变化。结果表明:①在现状发展情境下,江西省的水资源承载力处于轻微超载状态;②高速发展情境下,江西省水资源承载力超载情况愈加严重;③在节水治污和综合发展情境下,水资源承载力均得到改善,后者的改善程度更高。综合发展情境是符合江西省可持续发展的最优发展情境。该研究可为江西省水资源管理规划提供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天津市水资源供需远景发展情况,根据天津市水资源供需和发展现状,结合系统动力学方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天津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将2012—2019年的历史数据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模拟数据进行比较,相对误差绝对值基本小于10%,所构建的模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可用于预测天津市未来的水资源承载力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设定现状延续型(S1)、综合节水型(S2)、开源治污型(S3)和综合发展型(S4)4种不同情景,利用所构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预测了2020—2035年水资源供需平衡情况。结果表明:2035年现状延续型情景下天津市总需水量可达41.58×108 m3,2035年S1~S4情景的水资源承载系数分别为0.178 2、0.397 3、0.481 5和0.728 1,分析得到2025年南水北调东线供水将大幅缓解天津市水资源超载现状;在4种发展情景中,综合发展型方案对缓解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效果最优,未来... 相似文献
7.
8.
9.
珠澳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导致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综合考虑珠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开发保护,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设置现状趋势发展、经济优先发展、环境优先发展及综合发展4个情景方案,分析4个情景下珠澳地区“水-社会-生态”复杂水系统水资源承载力状况,并预测2020-2030年综合水资源承载力发展趋势。结果表明:预测期内各情景下的水资源承载力均呈上升趋势,而综合发展情景下至2030年用水总量低于广东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中所要求的6.84×108 m3,整体优于其他情景;珠海市对澳门供水约占供水总量的15%,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会导致澳门用水出现供需缺口,综合发展情景可以缓解珠海市的供水压力;对各发展情景下用水效率分析发现,降低工业用水有利于环境保护,但会阻碍经济发展,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并实施节水措施可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珠海市与澳门取用水具有联动调控特点,水资源面临较大承载压力,采取适宜措施有利于提高珠澳地区水资源承载力。 相似文献
10.
武佳维;李金燕;马占存 《长江科学院院报》2025,(4):71-79+86
以宁夏境内黄河最大的一级支流清水河流域为研究区域,综合考虑清水河流域水资源子系统、社会经济子系统及水环境子系统共同发展,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利用Vensim软件建立清水河流域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设定5种不同的情景方案,基于2006—2020年历史数据,并利用熵权-TOPSIS法进行综合评价,预测了2021—2030年5种方案下水资源承载力的动态变化,从而找到提高该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最佳方案。结果表明:在现状延续型方案下,清水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较差,经济优先型、农业优先型及环境优先型方案只能对社会经济、水资源供需压力及水环境做出局部改善,而综合协调型方案能够全面提高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符合推进流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该研究可以为清水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与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赣州作为赣江、东江、北江(“三江”)的发源地,其水资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对下游的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寻求赣州水资源能够承载的最佳可持续发展模式,确保水资源安全和可持续利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在分析赣州市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和系统反馈回路基础上,将赣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系统细分为社会经济、水资源和水环境3个子系统,构建赣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设计正常发展型、经济优先型、环境优先型、综合协调型4种情景,模拟2020—2035年赣州市水资源承载力,并对各情景下的水资源承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动态评估与仿真预测。研究结果表明:4种情景下,无论是单纯追求社会经济发展延续现状的正常发展型和经济优先型,还是牺牲经济社会发展而保护水资源的环境优先型,都无法保证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在综合协调型发展模式下,至2035年,COD排放量保持较低水平,为13.29万t;而经济发展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其中GDP达到11 971.3亿元,既保证了经济发展又兼顾了生态环境。因此,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多因素的综合协调型,是水资源能够承载的最佳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可估算区域内水资源所能支撑的一定经济技术水平和生活生产条件下的最大人口规模,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与内涵、计算方法和实践应用是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的3个基本问题,本文总结了水资源承载能力近20年的研究进展,对3个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讨论.基本概念和内涵方面,经过多年沉淀已得到学者统一的认识;计算方法方面,计算精度逐渐得到提高,研究范围得到逐步拓展,方法的实用性逐渐增强;实践应用方面,虽然水资源承载能力与水资源规划、配置和管理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但在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实践研究深度与前两个基本问题相比还略显不足,应是下一步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江淮分水岭地区是安徽省重要的粮油畜禽生产基地,但区域土壤不肥,易旱缺水。基于江淮分水岭地区水资源现状,从\"水环境-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出发,依据水资源支撑力、水资源压力、水资源承载调控力3个子系统在水资源承载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建立了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系统结构模型,用于对江淮分水岭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分析。研究表明:在保障生态用水与生活用水前提下,当前该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总体处于可载状态,但时空差异明显。时间尺度上,2005~2015年间,区域单位GDP综合用水量大幅减少,水资源所承载的经济总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区域降水量和水资源可利用量年际变化较大,可承载的人口规模波动趋势明显。空间尺度上,各市间水资源可承载的经济总量与可承载的人口规模差异极大,可承载的经济总量上合肥最大,淮南最小;可承载的人口规模上六安最大,淮南同样为最小,合肥次之。水资源承载潜力上六安巢湖滁州合肥淮南;在各市的水资源承载状态中,合肥在研究期内有4 a处于超载状态,超载范围在9.87%~31.46%,超载率最高年份为2008年,淮南各年均处于超载状态,平均超载率为59.79%,2010年超载率最高达70.18%,区域化水资源问题趋于严重。水资源可承载的人口规模与区域降水量大小显著相关,用水效率的提高及产业结构的合理性调整可降低单位GDP综合用水量,大大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各市应根据水资源承载力实际状况,提高用水效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区域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罗长军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4,2(4):17-22
南阳市东大岗地区为重度资源型缺水地区,出现了工程性缺水、水土流失、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并形成降落漏斗、地裂缝、水质变坏、水资源管理滞后等问题。为解决水资源问题,一是大力发展蓄水工程,二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技术、耕作技术,三是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以供定用的水资源供需关系。根据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到2010年,平水年可利用水量为49387×104m3,在满足工业、生活和生态用水情况下,其余水量可灌溉土地面积8.48×104hm2,仍缺水15783×104m3;这必须从区外调水来解决。若采取节水措施,即使农业灌溉定额维持在1998年的标准,在2010年可节约农业用水7367×104m3,又可灌溉农田2.98×104hm2,使农业灌溉面积达到总耕地面积的86%。 相似文献
15.
16.
太子河流域不同生态分区的水生态承载力年内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实现太子河流域水生态系统的分区、分期保护,并达到太子河流域的水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采用系统动力学和隶属度相结合的方法,从分析流域的人口、社会经济、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入手,考虑到各分区之间的水流、水质交替关系,建立了基于水生态分区的太子河流域水生态承载力大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和量化模型。对其8个水生态分区的水生态承载力指标的年内变化情况进行模拟,并量化各分区12个月的水生态承载力值,最终确定各水生态分区的水生态承载力最小值出现的月份,为更好的实施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