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分布式发电技术与智能电网技术的协同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分布式发电有灵活性高、成本和损耗低、节能环保等优点,然而,分布式发电的并入给配电网系统的监控和管理带来了一系列技术难题,研究如何合理应用智能电网技术以保证分布式电源的无缝并网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概述了分布式发电技术和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概况,在此基础上将分布式发电的控制思想引入智能电网中,重点分析了二者结合应用的情况,并探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高压电器》2012,(9):66
<正>美国、欧洲和日本在先进的分布式发电基础上推动智能电网建设,为各种分布式能源提供自由接入的动态平台。美国和西欧目前基本不再建设大型电源及大型能源设施,而附于用户终端市场的能源梯级利用系统、可再生能源系统和资源综合利用系统,却使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排放不断减少、能源结构不断优化。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原理,分别从削峰填谷作用、对低压配电网电压降的影响、系统节点电压及线路负载率的影响三个方面探讨了在智能电网中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的可行性。通过理论分析和算例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并入智能电网可以对系统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对电网的安全运行以及能源的充分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低压配电网起到了提升电压、缓减压降的效果;降低了系统重载线路的负载率,且对系统的电压稳定性不会造成威胁。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际能源危机的日益严重,开发新能源就成了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风能、太阳能、生物能这些新型能源均可以通过发电的形式,转化为电能,得到有效而清洁的应用。因此电力必须在开发新能源这一问题上走在世界的前列,分布式发电技术就应运而生了。  相似文献   

5.
分布式发电技术在智能电网中被广泛应用。针对采用分布式发电技术的智能电网保护安全性问题,提出充分式保护原理。新原理与传统保护原理的最大区别在于并不针对同一类故障的所有可能发生形式,而是只针对那些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更可能发生的故障形式,提取具有充分代表性的故障特征,并以此为保护方案着力点。传统保护方案对全部理论上即可能发生的故障要求同等的选择性,因此作用前提要求较高,往往表现在过分强调通信及同步环境,多数情况下甚至难以应用。而充分式保护原理则针对实际运行中更容易发生的普遍性故障,首先解决,要求更低,实用性更强。针对分布式发电技术的网络分析了大多数线路故障下均反映出的线路电流幅值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充分式原理的保护方案。仿真证明新方案更适应分布式发电智能电网的保护环境,相比传统保护原理要求更低但可靠性更高。  相似文献   

6.
分布式发电大规模接入对电网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忠烈  李颖  曹炜  祁晓卿 《华东电力》2012,(12):2224-2227
大电网如何接纳分布式发电是目前分布式发电快速发展的瓶颈之一。结合华东电网对分布式发电接入对电网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为电力规划等决策提供依据,为华东电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7.
《低压电器》2013,(2):62-63
美国电器和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公布的一份关于“未来电力系统:能源储存、分布式发电和微型电网案例研究”的新报告。此报告详细阐述了在未来5年里,能源储存、分布式发电和微型电网技术将推动全球智能电网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智能电网中清洁分布式能源的优化利用策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艾芊  吴俊宏  章健 《高电压技术》2009,35(11):2813-2819
智能电网是全球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为此,分析了智能电网中清洁能源大量使用的发展趋势,同时借助微电网模式对分布式能源进行管理,研究了智能电网中分布式能源最优化利用问题。提出了基于多代理系统(MAS)的控制框架。为了优化利用分布式能源,设计了协调控制策略。详细分析了各Agent的控制方法。MAS实现了对全网清洁分布式能源信息化、智能化的控制。仿真结果验证了MAS能够快速有效地对全网各电源进行协调控制,保证了各种状态下系统的安全稳定以及对清洁分布式能源的最优化利用。  相似文献   

9.
以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为例,探讨了智能电网通信系统的工作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改进后的光伏发电系统的结构模型,并对各模块的功能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
面向智能电网的IEC 61850标准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变电站结合IEC 61850对智能变电站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分析其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前景,并提出在智能电网中推广应用IEC 61850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智能配电网是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是智能电网中连接主网和面向用户供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接纳大规模分布式电源的灵活运行和操作,是智能配电网建成的重要特征之一。本文综合阐述和分析了分布式电源并网的相关内容,介绍了分布式发电技术及相关特性,结合具体算例,重点分析了并网带来的影响,指出智能配电网优化规划的问题和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综合分析分布式并网的保护与控制,为未来分布式电源并网的深入研究和工程实践做铺垫。  相似文献   

12.
分绍了智能电网的特点及发展概况,针对智能电网内接入的各种分布式电源,分析其并网后对电网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充分说明了智能电网发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分布式电源接入对电网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分布式电源应用趋势越来越明显但在接入系统方面却缺乏相应技术分析与论证的问题,重点研究了各类分布式电源接入后对电网运行的影响结果。首先,从运行模式和接口方式对分布式电源进行分析,以便于分类研究不同的影响结果;其次,分析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的方式,构建配电网典型模型,以作为分布式电源接入影响性分析的基础;最后通过接入后模型的理论计算,研究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对稳态特性和电能质量、保护等方面带来的影响,从而为配电网规划技术原则的修改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合理地对分布式电源进行选址和定容对于智能配电网规划非常重要。文章在研究分布式电源规划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有功网损最小为目标函数的优化模型,用罚函数法将分布式电源规划问题转化为无约束问题,针对该模型特点,首次将免疫遗传算法应用到分布式电源选址和定容问题的求解中。该算法综合了免疫系统和遗传算法的优点,具有良好的全局收敛能力。对33节点配电测试系统进行仿真计算,将仿真结果与标准遗传算法进行比较。验证了免疫遗传算法具有一定的收敛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分布式发电、微网与智能配电网的发展与挑战   总被引:46,自引:8,他引:46  
介绍了分布式发电、微网与智能配电网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从分布式电源大规模接入的角度重点分析了分布式发电技术和微网技术对智能配电网的影响以及应重点关注的技术问题。分布式发电技术有助于充分利用各地丰富的清洁可再生能源,但分布式电源大规模的并网运行将会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和调度运行带来一定影响;微网技术通过不同层次的结构为各种分布式电源的并网运行提供接口,是发挥分布式电源效能的有效方式;智能配电网则可通过对微网的有效管理实现分布式电源的灵活接入与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经济运行。最后,通过对三者的分析对实现智能配电网的思路与技术手段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分布式发电技术及其并网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布式发电因其投资省、发电方式灵活、与环境兼容等特点,日益普遍地与大电网联合运行,给现代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带来巨大的变化。大力发展分布式发电技术将是电力系统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研究分布式发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应用价值。概述了国内外分布式发电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简要介绍了分布式发电的概念及几种新型分布式发电技术,分析了分布式发电并网系统及分布式发电并网对电力系统规划、电能质量、继电保护、可靠性等方面的影响,最后对分布式发电的未来研究方向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智能电网建设中分布式电源的规划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研究了智能电网建设中分布式电源的规划问题,在分布式电源单个容量、个数和位置不确定的情况下,建立了多目标优化模型,并将多目标函数归一化,采用改进自适应遗传算法优化分布式电源的位置和容量,得到分布式电源接入后的最优规划方案。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智能电网发展迅速,作为其核心技术,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是实现坚强智能电网的基础。概述ICT在智能电网的运用现状。详述该研究中需要用到的理论知识,深入分析其理论来源,综合中间件、网络本体语言(web ontology language,OWL)模型及统一的电网标准,最后运用计算机网络和Java概念提出电网分布式智能节点的理论,并且在实验平台上模拟其演示结果。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传统电力客户服务系统的缺点,介绍了面向智能配电系统的信息交互系统框架。指出了智能配电系统通过先进的应用程序和分析软件,实现了不同业务单元的无缝对接,提高了系统分析和运营的自动化水平,能够为系统的运营、维护和规划提供决策支持,从而实现了配电系统监控和管理的一体化运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