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西省大同市必须建设新的电源、电网。文章对大同市“九五”期间出现电力负增长作具体分析 ,对“十五”期间电力增长进行定量分析。指出大同市电网供电的电源集中 ,一旦该电源点发生故障 ,对大同电网将带来严重后果 ,为满足大同市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电力增长的需求 ,对大同市电网供电的电源作出充分的论证  相似文献   

2.
《余热锅炉》2010,(2):32-32
3月27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在“2010年经济形势与电力发展分析预测会”上发布年度报告:预计2010年电力投资将继续保持较大规模,全年电源和电网投资预计都将在3300亿元左右,全年全国电力投资完成额6600亿元左右。  相似文献   

3.
电力转型是我国能源转型的重要环节。本文基于自主开发的适合我国中长期电力发展的源网荷储协调规划模型,将各类电源、骨干电网、需求侧资源与储能等统筹考虑,在计及相关发展目标与约束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系统整体优化,求解了我国当前至2050年电力系统发展优化方案,可为研判我国电力系统发展路径、制定合理转型政策提供量化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甘肃电网为例,从电源层面不确定性特征凸显、发电基地与负荷中心逆向分布、电源灵活性不足、电力电量不平衡等角度,从电网层面灵活性不足、适应性问题突出等方面,对电力市场与电网水平相互制约、跨区域市场平衡等问题总结面临的挑战。针对上述问题,从新能源机组涉网特性、电源组织方案、传统火电灵活性改造、自备电厂调峰能力挖掘、“双计划”发电模式、储能技术应用的角度在电源层面提出思考,从外送通道建设、网架结构优化、运行能力提升、跨省区合作强化在电网层面提出思考,从建立互补性电力市场、加强交易计划校核、发挥能源结构优势对电力市场交易机制提出思考,旨在为其他具有高比例新能源大外送电网的区域提供借鉴,支撑新能源电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对2011年上海的电网迎峰度夏工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分析了2011年上海的电网迎峰度夏期间高峰负荷和用电量的变化,以及上海电网目前的地区电源供应能力、电网输配能力和区外电量交换能力,介绍了上海有关部门迎峰度夏保持电力供需平衡的预案以及总结了预案的执行结果和经验.  相似文献   

6.
国家在注意大电网市场的同时,不可忽视利用新技术的小机组分散供电市场。在制定电力发展长远规划时,要对高效率,低污染的小型、分散发电加以重视。我们必须从环境保护、市场竞争和技术进步的角度,以灵活、务实的态度对待大电网和分散供电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力工业在装机容量和电网规模上都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大而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电力结构失衡。"十二五"电力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加快电力发展方式转变这条主线,着力结构调整,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改变国有电力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内容,合理确定电力发展目标、布局和速度,明确电网发展方向,加强配电网建设,促进我国电力工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缺电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不少地区出现“缺电”现象,要解决这种被动局面,必须在科学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加大电源建设力度,积极调整电源结构,加快发展电网和扩大联网,加强资源优化配置,加速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从发、供、用三方面入手,多管齐下,一定能缓解直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缺电问题。  相似文献   

9.
运用价格杠杆 调节电力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电力事业的发展必须坚持建设和管理并举,要在加大电力建设投入的同时,通过科学的管理,使电网的效率和效益得到同步提升。最近几年,上海电网在稳定电价水平的同时,根据本市电网的规律和特点,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电价结构性调整,开创  相似文献   

10.
孙恒一  赵伟华  陈然  钱锋  曹武  杨铭 《智慧电力》2022,(7):52-57+110
为充分发挥市场调节能力,顾及电力交易规模大、频率高、参与主体类型多以及交易需求多样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区块链和市场机制的新能源消纳优化调度策略。对基于区块链的电力市场交易机制框架进行说明,分时段对供电电源主体从发电类型、价格和输电损耗3个方面进行评估,依据评估结果结合发电特性对各类电源进行分时段调度,确保新能源的优先消纳;在新能源大发阶段通过电网价格调节手段激励用电负荷积极参与新能源消纳;同时电源和负荷主体都可以响应电网调频调压需求并提出相应报价,协同电力市场交易各方积极参与电网的稳定控制。仿真实验表明提出的新能源消纳优化调度策略可促进新能源的消纳,促进电网短期电力调度与新能源波动性的结合,助力能源系统升级。  相似文献   

11.
结构21世纪人类面对的“能源危机”,阐述了中国电力技术、电源技术的发展现状,回顾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论述了电力电子技术的创新和器件的开发应用及其推动电源技术的创新和高速、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理,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指出了一个明确的方向,那就是:生产为了消费,建设适应市场。农村电力建设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服务和服从于市场。近几年,我县根据这一原则,结合电气化县建设,在加强基层电网建设方面采取了“四个一”的做法,使农村电力市场得到巩固和发展,不仅最大程度上满足了我县农村经济建设对电的需求,而且行业经济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稳固和壮大,并多次被评为省地方电力优秀电网,我们的主要做法是:1 规划电网,形成一个体系———完整科学  在规划全县电网时,根据全县地域、电力资源、人口分布和负荷情况,进行优…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西北和陕西电网近10年来的运行状况,对2000年及以后20年间陕西电网的电力供求前景和电源配置等进行预测和分析,并具体提出了陕西电网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电源配置和调峰电源建设方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当前缺电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推荐:此文虽经压缩,仍然较长,但是值得一读。文中作者对近年我国严重缺电的成因,从经济增长、用电结构变化、电价以及电源、电网的发展等因素,进行了全方位、详尽的分析。特别是在缓解缺电对策方面,结合我国资源和电网的实际,对电力建设提出的一些观点和建议是很有价值的。如常规水电站和抽水蓄能电站的合理开发和布局问题。  相似文献   

15.
结合电力电子技术和感应加热电源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给感应加热电源研究带来的机遇,总结了目前感应加热电源发展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进而提出感应加热电源伴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2009年1月6日上午,陕西省省长袁纯清,省委常委、副省长洪峰带领省级相关部门负责人赴西北电网公司调研,研究电力发展有关问题。袁纯清强调,要着眼于陕西加快发展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用电需求,进一步加快电力建设,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电力支撑。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世界第一煤电装机大国,煤电在电源结构中处于绝对支柱的地位,但是近年来煤电的年利用小时一直偏低,煤电过剩严重。煤电的定位、发展趋势受电力需求增长和其他电源供给能力两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对煤电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未来中国电力需求进行了预测和展望,对非煤清洁电力的供给潜力进行了分析,对存量煤电进一步优化利用的潜力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煤电的发展趋势和定位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未来中国电力需求增速将进一步放缓,通过增加非煤清洁电力供给和强化需求侧管理基本能够满足未来的用电需求,如果再考虑存量煤电的优化利用潜力,未来完全不需要新增煤电装机。煤电的发展定位需要尽快作出调整,应该通过市场手段来引导煤电从电量型向电力电量型转变,向提供辅助服务、保障灵活性、可靠性转变。  相似文献   

18.
《云南节能通讯》2007,(3):13-14
一、全国电力供需实现基本平衡 2006年全国电力建设再创佳绩,国家核准开工电站项目规模约7950万千瓦。其中:水电1950万千瓦,火电5960万千瓦,风电、秸秆发电40万千瓦。核准330千伏以上电网项目输电线路15800公里。变电容量7200万千伏安;直流线路1440公里,换流容量650万千瓦。全年投产电力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跨上6亿千瓦台阶。全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高达14%,全国电力供需基本平衡,电力工业结束了自2002年6月以来的持续缺电状况,开始步入电力结构调整、优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9.
我国以煤为主的电力生产结构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电力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挑战。在大气治理和二氧化碳峰值的双重约束下,电力行业必须找到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径。本文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特征构造了电力需求情景分析模型,对2015—2030年的电力需求进行了多情景分析。根据推荐的电力需求情景,以清洁高效发展煤电、大力发展非水可再生能源、积极发展水电、安全高效发展核电、适度发展气电为基本原则,进行了2015—2030年电源装机规划。结果表明,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综合考虑电能替代和电力能效,电力需求在2020年将达到7.47万亿kWh,2030年达到9.73万亿kWh;煤电装机总规模有望在2020年达到峰值9.73亿kW,此后将进入长达10年的平台期。  相似文献   

20.
电力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也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和能源工业的中心,电力的发展必须与经济和能源协调发展;电力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生活资料,电力安全、稳定、充足和经济地供应,是国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