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约纂》一书为钱基博在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任教时编定的讲义。分析了《论语约纂》的篇章结构及内容特色,比较了钱基博在《礼记约纂》中对《礼记》为文之法的评述和在《论语约纂》中对《论语》文学性的点评,认为《论语约纂》中关于《论语》文学性的点评甚少,反映了钱基博的研究由文学性向经学内容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基于“仁”的思想,《论语》中的文学观表现为尚文和尚用两个方面,两者分别表现为对文学艺术特征及其社会作用的关注和重视,“中庸”的思想将二者有机调节融合一体,达到“中和”之美,在文学观上表现为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对163篇辜鸿铭《论语》英译本研究论文进行梳理,描述辜鸿铭英译《论语》研究的基本情况,归纳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研究中所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不足,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论《论语》中的自然物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论语》中出现了大量自然物象,可分为2类:用来进行伦理比附;表示对自然美的朦胧认同。通过对它们的分析,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自然仍存有敬畏,但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逐渐把自然作为审美对象。  相似文献   

5.
浅析《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中国传统伦理核心内容之一的孝道,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此文主要是对《论语》中的孝道即孔子的孝道思想进行分析研究,归纳了孔子孝道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在孝道上所作出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6.
<论语>中"孝"的观念是完整而有系统性的."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基础及个人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孝"的心理基础是子女对于父母恩爱的回报,其认识论基础是对于父辈志向、品性和精神的肯定和继承.<论语>中还提出了"孝"的行为准则和具体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7.
《论语》记述了孔子学说的思想核心,因其文辞简约,微言大义,后世解读歧义纷呈,有时甚至有明显 的主观随意性,这既损坏了语言的内在规定性,也损坏了孔子学说的严肃性。明确《论语》的语境状态,并按照 确定的语境来解读,对于回复到经典的原意,避免随意为解,主观臆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福乐智慧》是11世纪维吾尔族诗人优素甫创作的一部哲理长诗,其中蕴涵的道德教育思想与《论语》的思想存在一定的一致性。比较分析了两书有关道德教育的目的、内容、对象和方法的主张及其内在联系,认为《福乐智慧》受到《论语》的影响,《福乐智慧》与《论语》的关系反映了维吾尔民族传统文化与祖国文化传统之间密切的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9.
《论语》这部典籍篇幅虽不宏大,但却产出了颇为丰富的熟语,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其篇章气势充沛、音韵和美、朴素自然而不乏文采。从《论语》所运用的排比、对偶、对比、比喻、夸张、借代、摹拟、顶针、反问等修辞手法入手,分析了其精美的修辞艺术。  相似文献   

10.
《论语》中所创的成语不但数量多,而且为后世广泛使用,研究这些成语,可以深刻理解《论语》中所蕴涵的对个人生存与发展、人与人的相处的智慧,在高职院校开设《〈论语〉成语文化》校本课程,并将其有机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之“情商教育”的课程资源中,对提高高职学生“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整体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结合翻译学、传播学与比较文化学的相关理论,从多元视角探讨了辜鸿铭的《论语》英译策略。研究指出:《论语》英译不仅应关注语言与形式之美,而且应有读者意识,注重读者的接受心理;《论语》英译不仅要尊重文化差异,更应寻求文化共通之处,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平等交流;中国传统文化要走向世界,必须提升《论语》等典籍译者的中西文化修养,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2.
《论语郑注》在经学史和训诂学史上都非常重要,原书已亡佚,敦煌和吐鲁番出土唐写本《论语郑注》残卷保留了郑注大部分原貌。以《论语·述而》郑注前十二章为例,拼缀复原《论语郑注》文本,对于《论语》学研究、郑学研究及相关语言文字训诂研究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世界范围汉文古写本《论语》郑注资料及相关研究,值得重视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依据程树德《论语集释》中的有关引述,分析了古代学者对《论语·学而》第一章三句话的注解.根据各家的不同解读,认为这三句话之间有两种逻辑关系:一种关系显示三句话的重心逐渐由“学”转到了“教”;另一种关系则显示三句话的内容始终没有脱离“学”的重心.从整体来看,《学而》篇第一章是紧紧围绕“学”来展开的,指明了学习的途径、品格、目的和境界.  相似文献   

14.
以回归文本的方法,将孔子思想的重要载体——《论语》中孔子所说的"天"、"命"的含义进行了考察和归纳,认为孔子对待鬼神的态度是敬而远之,持怀疑态度。孔子哲学思想中的天命观主要是唯物的,具有十分积极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儒学研究的复兴和儒经英译的不断升温,对儒经英译的研究成为了翻译界的热点之一。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向西方译介儒家经典的先驱,辜鸿铭和林语堂分别于1898年和1938年对《论语》进行了英译。两种译本在翻译策略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原文选择的不同、章节处理的不同、文化词翻译的不同、所增添的注释不同。  相似文献   

16.
钱基博的《版本通义》是继《书林清话》后又一版本学书专著,该书在版本学学科体系的建立、版本研究思想以及对版本、宋版的认识等方面都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论语》中的“其”字共有251处,它句法位置灵活,语义、功能多样,80%以上作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还有一部分作副词、连词、助词。作代词的句法位置除作定语外,还可作主语。  相似文献   

18.
钱基博的《版本通义》是继《书林清话》后又一版本学书专著,该书在版本学学科体系的建立、版本研究思想以及对版本、宋版的认识等方面都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论语》是阐发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也是阐发"食"文化的代表性著作.《论语》中"食"不仅表现在古人用以滋养生命上,亦反映在"食"与古人生活方式、文化情趣的互动中,"食"中涵养着养生智慧,体现着仁礼思想,蕴藉着政治追求,呈现着精神境界,"食"以微观的小展现着纷繁世界宏观的大.通过对《论语》中饮食文化探原究委、爬梳抉微,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人们的健康饮食观塑造给以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论语》核心理念“仁”的英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中的"仁"涵义丰富,因为理解不同而有不同的翻译.根据孔子关于"仁"的不同回答,"仁"应该是指一种道德体系.比较而言,辜鸿铭把"仁"翻译为"moral character",或"moral life"、"moral sense",是最为贴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