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谢塘开 《山西建筑》2009,35(9):58-59
从天人合一的环境理想,五位四灵的环境模式,体宜因借的环境意向三个层面论述了传统建筑环境美学,阐述了其圆点综合思维方式与和合观的现代意义,以使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开辟人类文化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2.
龙可汉 《华中建筑》1999,17(4):85-91
中国伟大思想宝库成就中,其数一数二者,莫过于“求本之道”而“求本之道”则只要求勿伤其生,可见生之重要要了解,认识,。保护生,莫过于认识自然,社会,环境存在因素中的生气。讲自然环境,人类社会的则是上至科学家,社会活动家,领袖下至平民百姓做人佑事,做科学,办社会所必须了解的知识。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的应用给设计带来历史性的变革。电脑绘图已经成为设计不可或缺的手段,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规范性、准确性、真实性以及便于修改已经奠定了电脑绘图的基础地位,俨然成为设计手段的主流,甚至全部。很多设计师和学生认为,只要掌握的电脑基础就掌握的设计的全部,建筑绘画这种徒手绘画形式将被那些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多替代。其实不然,虽然计算机已经普遍运用到建筑环境设计领域,并充分展示出优越性,但这些  相似文献   

4.
陈芳 《中外建筑》2000,(2):11-12
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感觉反应过程的一切外部因素。一般分为行为环境、感应环境、操作环境和绝对客观环境。 传统商业建筑环境,是由传统街道结构体系、传统商业建筑群体、与之配套的公共设施、街道陈设等构成的,是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物质空间环境。它的物质空间形态向人们表达其文化内涵。传统商业建筑环境不仅仅指某些特定的历史遗迹,还包括更为宽广的时空内容。  相似文献   

5.
邓夏 《城市规划》2011,35(1):68-71
以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为出发点,将视角兼及具体致用与抽象运用两大方面,以上、下两篇的格局梳理出相反相成这一文化特质,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意匠试加探讨。上篇偏于审美意趣,分别选取了院落与园林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侧面来论述,指出二者自身皆包含着儒道互补的因子,自然与社会并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曰正曰反而终能和合,其各自内在同样是一个诸性俱足的体系。下篇侧重思维方式,论述了相反相成在抽象领域的体现,即我国独特的方位文化。从方、位、向的不同表述所承载的不同内涵入手,通过与西方建筑中方位观的对比,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以人为观照对象的空间意识。  相似文献   

6.
"九宫格"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平面几何形式,但在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却以此为基础,演化出千变万化的建筑空间,并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直到今天,它对我们的建筑与城市空间,仍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对其蕴含的深层内涵作简要剖析,对其运用领域以及丰富意义作出一定阐释。  相似文献   

7.
杨巍 《山西建筑》2008,34(2):85-86
以中国传统建筑为例,浅析了在营造建筑物时,怎样选择、利用和营造环境,指出应以科学发展的观念,充分研究自然条件,分析地形特征,找出它们与建筑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出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建筑方案,以达到建筑和环境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商业建筑环境之再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芳 《华中建筑》2000,18(3):118-119,129
文章论述了在步入商贸发展的新时期、必须潜力研究我国固有的传统商业建筑在环境创造上的虎成果,取其精华,为今日所用。作者通过实便分析论 中国传统商业建筑环境的几大特色在现代商业建筑中的再生。  相似文献   

9.
得天独厚的地理文化环境孕育了成都平原独有的乡村聚居模式与人居环境,其作为乡村人文传承的物质载体,不仅是地域性的集中体现,也是聚落更新与保护的关键。相关研究表明,成都平原乡村聚落在清代得到了成熟发展,且有大量诗词为佐证。为重现成都平原乡村人居环境特征,本研究以符号学为理论基础、古诗词为研究材料,通过构建“字”-“词”-“句”的图式语言体系,解析了古诗词中蕴含的多维度建筑环境信息,并形成了建筑学语境的聚落空间与建筑空间图式。研究发现:(1)“文段式构成”图式语言体系是挖掘文学文本中建筑空间信息的有效路径;(2)“建筑空间图式”单元以风水林木——建筑——前院——柴门为空间序特征;(3)“聚落空间图式”表现为嵌套式(聚居)、串联式(聚居)与散点式(散居)三类。成果将为今后的设计研究中在地性探索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水在中国传统建筑环境中的低技术生态应用手法的总结,以及对乡土建筑技术的再认识,探讨了“水”在现代建筑中生态运用的趋势,以最终实现创造舒适的人居环境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通过梳理敦煌壁画中“建筑-人-环境”整体关系的图绘方法,分析中国传统环境整体观图式的形成过程,进而解析以舆图为代表的图式表达特点,归纳为“时空拼贴与并置”“客观要素再现与主观要素感知”2个方面;以李兴钢“胜景几何”理论为例讨论传统环境整体观及图式的转译路径,为传统营建智慧的传承与转译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明传统建材生产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以及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同时被污染的环境又对建材和建筑物带来损害;并指出建材生产必须以生态学观点为基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绿色建材"、"绿色建筑"之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明传统建材生产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以及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同时被污染的环境又对建材和建筑物带来损害;并指出建材生产必须以生态学观点为基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绿色建材”、“绿色建筑”之路。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建筑环境中的传统“中介”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本世纪末城市建筑在能源、环境、资源等各方面遭遇到的困境,分析了现行社会机制下建筑设计思维方向上的缺撼,阐述了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建筑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与合理性。认为绿色建筑并不是遥不可及,并提出了3R论点(节约Reduce,再利用Reuse、循环生产Recycle)作为当前建筑设计中可行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6.
向心性空间图式是东、西方普遍存在的空间原型,而中国传统哲学中人与环境同构的自然观使传统向心性空间图式背后存在着某种力场,既塑造着空间形态,也影响着人们的感知与行为。厘清了传统向心性空间图式的历史溯源,揭示其背后存在的“空间力场”,从居住与生活、精神与仪式、秩序与效率和权利与象征四个方面阐释其当代流变,梳理其对古今建筑营建活动的深远影响,以期进一步理解空间形式原型,为传统建筑的当代转译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建筑环境的相互关系,从儒家的礼制、道家的"天人合一"、佛教思想这一主线出发,分析了这些传统文化和建筑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各国越来越关注建筑的低能耗问题,但建筑界却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追求更高节能技术的研究应用上。这样的趋势已经导致了很多的环境问题。我国建筑历史源远流长,各地传统建筑早已适应了当地气候环境。这篇论文以重庆中山古镇为例,通过作者实地调研,将着重探讨重庆传统建筑吊脚楼对当地风环境、太阳辐射以及潮湿环境的适应性策略,并将其与现代建筑进行对比分析。最后,作者总结出重庆传统建筑适应环境的一些传统营造经验和技术策略,以期对现代建筑环境适应性的发展研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9.
《门窗》2014,(8)
我国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很多理论对现代建筑设计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本文从我国传统建筑环境的自然观入手,提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建筑环境的启示作用,包括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风水理论的启示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启示等方面,以供广大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可持续建筑是近年来国内建筑实践关注的热点领域,涵盖基本概念、室内环境、被动策略、能源、材料、经济、使用者感受等多个方面。本文采用词频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作为文本分析的基本方法,选取建筑专业网站Archdaily上的项目介绍文本作为样本来源,分析近十年中国本土建筑实践对于可持续领域整体和不同方面关注度的变化,并探讨未来可持续建筑的发展趋势,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建筑设计方面的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