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强度超声聚焦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强度超声聚焦(HIFU)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对患者疼痛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 23例淋巴结转移癌患者行HIFU治疗,治疗时间为150-200ms,间隔时间为300-400ms,每点阵发射次数N=8-10次。每3mm做一个切面,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面到体,完成对整个肿瘤的治疗。结果治疗后16例患者疼痛部分缓解、明显减轻,占总人数的69.57%,且疼痛评分等级下降至少1个等级;另有3例患者完全缓解、感觉疼痛消失,占总人数的13.04%;3例患者疼痛没有改变,约占13.04%;1例疼痛加重,约占4.35%;治疗后总有效率82.61%。治疗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HIFU治疗淋巴结转移癌无痛、无创,具有良好的止痛、降阻塞感作用,且止痛持续时间长、治疗有效比率高,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对不适宜进行放、化疗或放、化疗不能起作用的晚期体质虚弱患者可提供治疗帮助。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通过解析组织学分化度浸润模式(Mode of invasion,Y-K分类)与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关联,探索舌鳞状细胞癌最重要的淋巴结转移相关因子。方法 :选择舌鳞状细胞癌75例手术切除标本进行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解析其分化度(WHO分类)和浸润模式与其它临床病例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分化度与性别(P<0.039)和肿瘤浸润模式相关(P<0.012),而与年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无相关。肿瘤浸润模式与分化度(P<0.025)和淋巴结转移(P<0.011)相关,与性别、年龄、临床分期无相关。在68例临床分期Ⅰ和Ⅱ期病例中,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浸润模式有显著性差异(P<0.018),与其它临床病理因子无相关。结论:本研究提示对于舌鳞状细胞癌个例,浸润模式具有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潜在可能,即从术前病理的浸润模式来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4.
基于形态特征判别超声图像中乳腺肿瘤的良恶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乳腺肿瘤超声图像的形态特征对判别肿瘤的良恶性具有重要的价值。为提高乳腺肿瘤超声诊断的准确率,提出一种基于其形态特征进行分类判别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该系统首先采用灰度阈值分割和动态规划相结合的方法提取超声图像中乳腺肿瘤的边缘,然后对所得边缘计算相应的三种形态参数,最后分别采用Fisher线性判据、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对形态参数进行分类。该系统在157幅乳腺肿瘤(包括良性81例、恶性76例)超声图像上训练和测试,三种分类器均能取得较高的判别精度,其中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判别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高达94.95%、95.74%和94.23%。结果表明,基于乳腺肿瘤超声图像的形态特征建立的神经网络系统对肿瘤的良恶性具有较好的判别能力。 相似文献
5.
《现代仪器》2019,(1)
目的:观察原发性输卵管癌(PFTC)的超声图像特征,分析误诊原因,总结临床诊断思路。方法 :于我院接受外科手术,经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明确PFTC诊断的患者53例,调取患者术前超声检查资料,对超声分型表现及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并归纳PFTC超声误诊率及误诊原因。结果:53例PFTC患者中,超声分型Ⅰ型8例,Ⅱ型3例,Ⅲ型17例,Ⅳ型18例,Ⅴ型7例。超声分型Ⅰ型、Ⅱ型者术前超声准确诊断率均为100.00%;Ⅲ型诊断准确率82.35%,3例患者误诊为浆膜下肌瘤;Ⅳ型患者转移率为100.00%,均误诊为卵巢来源恶性肿瘤,误诊率100%;Ⅴ型术前超声均漏诊。结论:腊肠状囊性肿块是PFTC的典型征象,对于不典型图像根据输卵管病变位置、大小、内部回声及周围脏器解剖关系及病史综合判断,有望降低误诊率、漏诊率。 相似文献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