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细磨钢渣粉、砂状钢渣、石状钢渣分别等量替代混凝土中的水泥、细集料、粗集料配制钢渣混凝土,研究其对混凝土7d、28d抗压强度的影响,并分析了其影响机理。试验结果表明:水灰比为0.30时,细磨钢渣粉对混凝土7d抗压强度表现出明显的减弱效应,而砂状钢渣、石状钢渣则有利于混凝土7d抗压强度的发展。另外,细磨钢渣粉、砂状钢渣、石状钢渣在混凝土中存在最优掺量分别为10%、30%、30%。  相似文献   

2.
罗帆 《水泥》2015,(5):19
<正>就粉磨而言,钢渣除具有很高的难磨特性之外,影响其粉磨的因素也比矿渣和粉煤灰更为复杂。一是钢渣颗粒大、硬度高、含铁量多,对破碎和粉磨设备的材质磨损以及粉磨电耗相对较大;二是在容易产生较高比表面积的同时,80μm的钢渣粗颗粒筛余量也很大,这是与粉磨矿渣、粉煤灰的最大不同。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钢渣粉》GB/T 20491—2006和《钢铁渣粉》GB/T 28293—2012都只规定了比  相似文献   

3.
正0前言钢渣由生铁中的硅、锰、磷、硫等杂质在熔炼过程中氧化而成的各种氧化物以及这些氧化物与溶剂反应生成的盐类所组成,是冶金工业中产生的废渣,其产生率为粗钢产量的8%~15%,中国的钢渣产生量随着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而迅速递增,因此,钢铁  相似文献   

4.
李智虎  孙硕 《硅酸盐通报》2019,38(4):1171-117
将钢渣助磨剂与钢渣进行混合后,利用行星式球磨机进行粉磨得钢渣超微粉并且对其进行物性分析.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钢渣超微粉的粒径分布d90、d50和d10,并且计算出钢渣超微粉的粒度分布宽度比系数Z和粒径分布宽度H.研究溶质浓度、分散剂加入量、超声功率和超声分散时间对钢渣超微粉粒径分布与均匀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钢渣超微粉的化学成分与物相组成复杂,存在极性物质与胶凝活性物质,易形成具有吸附性的多孔结构.钢渣超微粉的最佳分散条件:分散介质为无水乙醇、溶质(钢渣超微粉)浓度为3.0 g/L、分散剂(PVP K30)加入量为2.5%、超声功率为500 W、超声分散时间为45 min.以钢渣超微粉最佳分散条件对钢渣超微粉的粒径分布与均匀程度进行重复性测试,其测试结果具有良好的重复性.  相似文献   

5.
钢渣粉和粉煤灰对钢渣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钢渣粉和粉煤灰等量取代水泥后钢渣混凝土的力学属性变化特点和规律。实验对比表明 :与强度等级为 32 .5的纯水泥钢渣混凝土对比 ,掺入钢渣粉的砼强度略有降低 ,但能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掺入粉煤灰将增大混凝土的粘聚性和可塑性 ,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 ,减小混凝土的膨胀性。  相似文献   

6.
孟华栋  刘浏 《水泥工程》2009,(6):23-25,29
应用分形几何理论,研究了转炉水淬钢渣在粉磨后的粒度分布特征.试验发现:(1)在双对数坐标下,钢渣微粉粒径的质量累积分数与粒径之间呈直线关系,这表明钢渣微粉粒度分布具有分形结构;(2)随着粉磨时间的延长,钢渣微粉的分维值不断增大,一定时间后,分维值的增大速度减缓;(3)分维值越小,钢渣越易破碎.因此,使用分维值可定量表征钢渣微粉的级配特征和均匀程度;同时分维值与钢渣微粉的比表面积之间满足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7.
通过SEM、XRD等分析测试手段对莱钢钢渣的化学组成和颗粒形态进行分析,研究钢渣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情况。结果显示:粗钢渣颗粒可作为混凝土细集料;钢渣的化学组成与水泥熟料相似,具有一定的潜在活性,经粉磨后能替代部分矿渣、粉煤灰配置混凝土;钢渣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有利于改善混凝土的性能。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激光粒度仪在测量聚酯生产用二氧化钛粒径的过程中,对测定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高钢渣掺量钢渣矿渣水泥粉磨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4种粉磨工艺与高钢渣掺量钢渣矿渣水泥性能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得出分别预磨后再混磨的工艺是最佳的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10.
碳酸化预养护钢渣制备钢渣水泥的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碳酸化技术对比表面积287m2/kg的钢渣粗粉进行预养护,从而制备大掺量钢渣水泥,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碳酸化钢渣的fCaO含量降低,水化活性提高。碳酸化预养护钢渣较未碳酸化的钢渣制备的钢渣水泥强度及安定性有显著提高;钢渣水泥的密度、比表面积、标准稠度用水量和凝结时间等基本物理量与碳酸化钢渣粗粉的掺入量有关;在满足水泥强度和压蒸安定性的条件下,碳酸化钢渣粗粉的掺量可达50%。  相似文献   

11.
谢辉  帅海乐  杨垣  陈波 《中国水泥》2023,(10):49-52
钢渣由于活性较低、易磨性差、安定性不良问题,导致其在建材领域使用受限。物理激发处理可起到提升钢渣活性,降低安全隐患的作用。通过对粉磨设备、粉磨时长、助磨剂添加等不同影响因素对粉磨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卧式水泥球磨机进行钢渣粉粗磨,最佳粗磨时长为1h;使用立式行星球磨机进行钢渣粉精磨,最佳粉磨时长为粗磨1h后精磨1h。添加助磨剂对钢渣粉磨进行辅助可达到较好的助磨效果,钢渣细度可较大程度降低;添加助磨剂后,通过提高粉磨时长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起到进一步降低钢渣粒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杜鑫  聂文海  柴星腾  石国平  陈志辉 《水泥》2021,(9):10-12,22
以粉磨功指数、粉磨时间法、立磨试验三种方法开展了钢渣易磨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钢渣易磨性波动范围较宽;三种方法均可表征钢渣的易磨性,其中立磨试验最接近工业应用实际,可为系统精准选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应用碳酸化技术对比表面积为287m2/g的钢渣粗粉进行预养护,进行制备大掺量钢渣水泥的试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钢渣粗粉在温度74℃,相对湿度70%~90%,CO2气体浓度30%~40%的条件下,碳酸化养护270min后其w(f-CaO)由5.67%降至0.34%;钢渣中的大部分f-CaO转化为CaCO3晶体,而C3S及C2S基本未参与碳酸化反应.(2)由于碳酸化作用,钢渣中Ca的浸析浓度明显降低,钢渣的早期水化速度加快、早期水化活性提高.(3)应用碳酸化预养护后的钢渣粗粉制备的钢渣水泥,钢渣粗粉掺入量可达40%,3 d强度达20.6 MPa,28 d强度达44.7 MPa,并且压蒸安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不同的半工业化粉磨试验系统对块状钢渣和水淬钢渣进行粉磨试验,并对不同的粉磨工艺进行了分析比较,从而确定由辊压机加球磨组成的联合粉磨系统是目前较为理想的钢渣微粉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15.
磨细钢渣粉作水泥高性能混合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研究了以首钢钢渣制备水泥高活性混合材,结果表明钢渣粉的活性指数随其预粉磨的比表面积增加而提高,用足够细的磨细钢渣粉可以制成525普通硅酸盐水泥、525复合硅酸盐水泥、425复合硅酸盐水泥和钢渣矿渣水泥。水泥的安定性、凝结时间、标准稠度用水量均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6.
钢渣的体积安定性问题是制约钢渣大量综合利用的关键因素。影响钢渣体积安定性的因素有游离氧化钙(f-CaO)、游离氧化镁(f-MgO),钢渣中RO相和铁质元素等。主要影响因素是游离氧化钙(f-CaO)。改性钢渣粉通过在钢渣中加入凝灰岩、晶种等激发物质,能有效提高钢渣粉活性,改善钢渣粉的体积安定性。经过试验,钢渣粉作掺合料应用在水泥混凝土中,其抗冻、抗渗及抗碳化等耐久性指标均优于矿粉,而且改性钢渣粉的混凝土工作性及力学性能方面也优于矿粉。  相似文献   

17.
为了促进钢渣的资源化利用,克服纯钢渣粉活性低的缺点,将钢渣粉与矿渣粉按不同比例进行复配,并取代30%的水泥制备净浆。测试各试验组的抗压强度、水化放热速率和放热量,并对硬化浆体进行XRD、SEM和MIP测试。结果表明,当钢渣粉与矿渣粉的质量比例为1∶1时,最有利于提升水泥的抗压强度,而单掺30%钢渣粉的抗压强度最低。水化热测试发现,掺入30%纯钢渣粉的试验组具有最大的水化放热速率和水化放热量。XRD、SEM和MIP测试发现,掺入复合矿粉后生成新的水化产物Al2Mg4(OH)12(CO3)(H2O)3,硬化体更为致密,并且孔隙率和平均孔径均降低。  相似文献   

18.
钢渣水泥粉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效筛分磨技术是一种用于管(球)磨机的高产、节能的新技术,它以磨内筛分原理为标志,以磨内选粉和微介质粉磨为主体技术,同时辅以其它相应措施,使磨机达到增产20%-35%.节能17%-25%的效果,如果保持磨机产量不变,则可将水泥的粉密细度提高比表面积~10ffm^2/kg,以此来提高水泥的强度,尤其是提高水泥的早期强度。  相似文献   

19.
从钢渣粉产品质量特性及工艺参数等方面研究多种助磨剂对钢渣粉磨的影响.结果表明:所选择的助磨剂对钢渣的粉磨均有一定的助磨作用,表现在钢渣粉比表面积有所增加,钢渣粉活性指数有所提高,同时其初凝时间有所延长,终凝时间不变或缩短.掺助磨剂磨细钢渣的实际生产稳定可控,收到良好的降低能耗或提高产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根据宝钢钢渣的相关特性,研究宝钢钢渣粉磨的工艺配置以及系统性能,并对宝钢钢渣的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经机械活化后的钢渣,其表面活性和反应活性都得到了增强,水化性能得到改善,多龄期抗压强度也显著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