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悬浮磁化焙烧—磁选已在难选铁矿石的开发中实现工业应用,焙烧产物的冷却过程是影响磁选指标的 重要因素。 空气氧化冷却可以将焙烧产物中的部分磁铁矿氧化成强磁性磁赤铁矿,同时可以回收氧化过程释放的潜 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对酒钢铁矿石进行了悬浮磁化焙烧—氧化冷却试验。 结果表明,氧化温度、氧化时间和空 气流量对氧化过程及磁选指标影响显著。 最佳的氧化条件为氧化温度 300 ℃ 、氧化时间 5 min、空气流量 500 mL / min。 在最佳条件下,氧化冷却产物中磁赤铁矿含量为 17. 74%,磁选精矿铁品位为 55. 34%、铁回收率为 90. 31%。 焙 烧产物的氧化冷却过程按两条路径同时进行,一是 Fe3O4→α—Fe2O3,二是 Fe3O4→γ—Fe2O3→α—Fe2O3;氧化温度高 于 300 ℃时,磁铁矿主要被氧化为赤铁矿。 因此,焙烧产物在氧化冷却时,应先在 N2 中冷却至 300 ℃ ,再经空气氧化 冷却至室温,以获得较高的磁赤铁矿含量。  相似文献   

2.
为了给采用机械化学法从Fe2O3或粗粒Fe3O4获得单相Fe3O4纳米颗粒提供理论参考,探讨了机械力储能对铁氧化物机械化学反应热力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空气中,铁氧化物的机械化学分解温度随储能的增加而线性下降,导致反应体系中的各物相在热力学上稳定存在的温度范围发生变化。据此,在储能-温度坐标系上确定了以Fe2O3或Fe3O4为起始反应物的机械化学反应体系中期望物相Fe3O4的热力学稳定区,从而得出了获得单相Fe3O4颗粒的热力学条件。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铁氧化物的分解反应热力学及其与铁氧化物的还原反应热力学之间的联系,得到了铁氧化物还原反应标准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化的更为合理的表达式,由此揭示了Fe2O3逐级还原顺序的起源。分析得出:Fe2O3的逐级还原顺序源自其分解顺序。铁氧化物的还原反应具有与其分解反应完全平行的热力学规律。以570 ℃为温度界限,铁氧化物各还原反应的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值的大小顺序发生变化,导致各还原反应间的耦合模式也发生变化,从而产生Fe2O3的两种逐级还原顺序及Fe2O3的两种还原方式。  相似文献   

4.
利用交流阻抗法和连续改变电导池常数法在氮化硼毛细管中测量熔盐NdF3-LiF、NdF3-LiF-Nd2O3、NdF3-LiF-Fe2O3和NdF3-LiF-Nd2O3-Fe2O3的电导率,探究了温度和熔盐成分对电导率的影响。在1100~1200℃,NdF3-LiF(NdF3∶LiF=7∶3)与1%Nd2O3组成的熔盐电解质的电导率最为稳定。温度、Fe2O3和Nd2O3的质量百分比相同情况下,Fe2O3对NdF3-LiF电导率的影响小于Nd2O3对NdF3-LiF电导率的影响,并且Fe2O3和Nd2O3组合添加对NdF3-LiF电导率的影响远大于Fe2O3或Nd2O3单独添加对NdF3-LiF电导率的影响。1200℃时,NdF3-LiF-Nd2O3(1%~2%)-Fe2O3(1%~2%)的电导率相对稳定,Fe2O3含量对电导率的影响相对较小。在1100~1200℃,NdF3-LiF(NdF3∶LiF=9∶1)-Nd2O3(≤2%)-Fe2O3(≤2%)的电导率拟合公式为K=-2.71817+0.00615T-0.23978xNd2O3-0.28133xFe2O3。  相似文献   

5.
分别采用气基(CO)和煤粉为还原剂,在管炉中进行了高铁氧化锰矿还原焙烧试验,探究了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对高铁氧化锰矿中锰和铁氧化物同步还原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基还原焙烧条件下,Mn2O3还原过程受化学反应控制,还原反应表观活化能为42.64 kJ/mol; Fe2O3还原过程受内扩散控制,还原反应表观活化能为21.30 kJ/mol。与煤基焙烧相比,气基还原焙烧过程中Mn2O3和Fe2O3还原反应更容易进行,且锰氧化物由Mn2O3直接还原为MnO,不需要先还原为Mn3O4中间产物。  相似文献   

6.
铁矾渣热分解过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DSC-TG和XRD分析方法对铁矾渣热分解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铁矾渣的热分解包括脱水、脱氨、氧化和晶型转变等复杂步骤; 经750 ℃焙烧, 铁矾渣呈红棕色, 最终产物主要为ZnFe2O4和Fe2O3; 基于Kissinger法和Flynn-Wall-Ozawa法得到铁矾渣在350~450 ℃和630~720 ℃温度区间热分解反应的活化能分别约为260和230 kJ/mol, 频率因子分别为3.07×1019和1.29×1012。  相似文献   

7.
王志武  龚雪婷  蒋郑 《矿冶工程》2017,37(1):119-123
为了探究Ni含量与温度对合金钢氧化腐蚀行为的影响, 对3.5%Ni、5%Ni和9%Ni钢在540 ℃高温水蒸气中的氧化行为进行了研究, 并与9%Ni钢在600 ℃高温水蒸气中的氧化行为进行了对比。采用非连续称量法测定其动力学曲线,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氧化膜形貌, 用能谱仪(EDS)和X射线衍射(XRD)对元素成分和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在540 ℃氧化时, 3种合金钢的氧化动力学均符合抛物线规律;Ni含量增加, 氧化速率下降, 但有促进氧化膜脱落的倾向; 3种合金钢的氧化膜均由Fe3O4、Fe2O3和NiFe2O4组成, Ni元素增多可以促进产物中Fe3O4向Fe2O3转化。氧化膜分为两层, 层间存在孔洞; 内层富含NiFe2O4的尖晶石氧化物, 外层以Fe3O4和Fe2O3为主。温度升高时, 9%Ni钢的氧化速率提高, 氧化膜脱落时间提早; 表面氧化物形貌发生了改变, 从片状组织转化为颗粒状组织, 但温度升高并未改变9%Ni钢的氧化产物类别。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篇环境工程领域的论文。实验采用浸渍法,以FeCl3作为改性剂对活性炭进行改性,研究其脱硫能力。实验研究了改性剂浓度、焙烧温度、反应温度对改性活性炭脱硫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改性溶液浓度的增加,活性炭表面附着的Fe2O3随之增加,改性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总孔容均降低,平均孔径增加;随着焙烧温度升高,活性炭表面附着的Fe2O3数量持续增加,焙烧温度超过300℃时,活性炭表面的孔隙结构出现烧结现象,降低改性活性炭的脱硫性能;随着反应温度升高,FeCl3/AC-0.15的吸附性能先升高再降低。当FeCl3改性溶液浓度为0.15 mol/L,焙烧温度300℃,反应温度为60℃时,改性活性炭的脱硫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9.
新疆某镜铁矿矿石TFe含量为35.20%,CaO含量为30.64%;铁矿物主要为镜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方解石和石英。矿石中镜铁矿嵌布粒度微细,属于难选铁矿石。为考察矿石磁化焙烧过程物相转变规律,进行了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和配煤比对其磁化焙烧效果、铁物相转变过程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配煤比为12%、焙烧温度为800 ℃、焙烧时间为75 min条件下还原焙烧后,焙烧产品磨细至-0.074 mm占90%,在磁场强度为120 kA/m条件下弱磁选,可获得铁品位为65.95%、回收率77.70%的指标。焙烧温度对镜铁矿磁化焙烧过程影响显著。焙烧温度低于800 ℃时镜铁矿磁化焙烧转变为Fe3O4,焙烧温度为800 ℃时,焙烧产品Fe3O4含量最高;焙烧温度高于800 ℃时,部分Fe3O4又被还原为FeO,产生过还原现象;焙烧温度为900 ℃时,焙烧产品FeO含量最高;焙烧温度达到1 000 ℃时部分FeO被还原成金属Fe。此过程与磁选结果的变化规律相符。另外,焙烧温度达到900 ℃时,部分Fe2O3与CaO反应,生成了2CaO·Fe2O3,不能通过弱磁选回收。试验结果为该镜铁矿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高硫铁精矿固硫氧化焙烧反应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高硫铁精矿氧化焙烧释放SO2气体的问题, 进行了固硫焙烧实验及其反应动力学研究。通过XRD、SEM和EDS等检测手段考察了高硫铁精矿固硫氧化焙烧过程的矿相变化规律。根据热重曲线, 采用Coats-Redfern积分法和Achar-Brindley-Sharp-Wendworth微分法进行动力学计算, 确定了不同温度段高硫铁精矿固硫焙烧的反应机制。结果表明, 在理论配碱量、保温时间30 min、温度550 ℃条件下, 固硫剂Na2CO3的固硫率为93.3%, 焙烧产物为Fe2O3和水溶性Na2SO4。动力学分析表明, 在300~550 ℃范围内, 高硫铁精矿固硫氧化焙烧分为3个阶段: 在前两个阶段, 脱硫反应机理均符合Avrami-Erofeev方程, 为随机成核和随后生长的化学反应控制, 只是反应级数和表观活化能有所不同; 在第3阶段, 固硫反应属于三维扩散控制的Z-L-T模型, 反应表观活化能分别为142.73 kJ/mol和150.66 kJ/mol。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石墨的机械活化对石墨-Fe2O3体系碳热还原反应热力学的影响机理, 以机械力储能作为活化程度的量度, 探讨了石墨的储能对气化反应热力学、Fe2O3碳热还原反应热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储能的增加, 石墨气化反应的平衡CO压力分数增大, 从而影响石墨-Fe2O3体系的碳热还原热力学, 具体为: 石墨储能导致铁氧化物的碳热还原温度降低, 使Fe2O3的各还原产物的热力学稳定区此消彼长。以临界储能19.05 kJ/mol为界限, 石墨-Fe2O3体系中Fe2O3的碳热还原遵循两种不同顺序: 储能低于19.05 kJ/mol时:Fe2O3→Fe3O4→FeO→Fe; 储能高于19.05 kJ/mol时:Fe2O3→Fe3O4→Fe。  相似文献   

12.
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零价铁(nZVI),以其吸附废水中的Sb(Ⅲ),得到nZVI/Sb颗粒; 将其在500 ℃下氧气煅烧8 h,制得Fe3O4/Sb2O4材料; 再以葡萄糖为碳源、600 ℃氮气热处理,制备了Fe3O4/Sb2O4@C复合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ZVI吸附含Sb(Ⅲ)废水的适宜条件为:中性溶液Sb(Ⅲ)初始浓度100 mg/L,nZVI投加量1.2 g/L,室温下吸附50 min,该条件下废水中Sb(Ⅲ)去除率为73%; 引入Sb2O4后,铁基负极的首次放电比容量高达1065.6 mAh/g; 包覆碳后,Fe3O4/Sb2O4@C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明显改善,100 mA/g电流密度下,循环150圈后放电比容量仍可保持在483.7 mAh/g,电流密度2000 mA/g时,放电比容量仍有118.2 mAh/g。  相似文献   

13.
还原分解是磷石膏综合利用途径之一,但分解温度高、能耗高阻碍了该方法的应用。铁基添加剂有助于降低磷石膏还原分解温度,提高磷石膏分解效率。通过热力学分析、X射线衍射(XRD)仪,研究硫酸渣为铁基添加剂,磷石膏-硫酸渣在煤基条件下同步还原焙烧的物相转化。结果表明,当磷石膏、硫酸渣和煤粉配比为30∶10∶1混合还原焙烧,温度为700~900℃时,硫酸渣可以实现磁化还原生成Fe3O4,其中800℃时,磁选可获得铁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48.33%和32.31%的磁铁矿;温度为1 000~1 100℃时,硫酸渣难以发生同步还原,主要以Fe2O3和Fe S存在。磷石膏在700~1 100℃范围内逐渐分解,部分Ca SO4转为Ca5(PO4)3F;当温度大于1 000℃后,开始转化为Ca S和Ca5(PO4)3OH。研究发现,磷石膏中杂质P和F的存在,以及分解温度对磷...  相似文献   

14.
在1 000~1 250 ℃范围内,采用高温平衡-淬冷-EDS方法研究了含铅固废协同冶炼过程PbO-CaO-SiO2-Fe2O3-ZnO五元渣系在空气气氛下的相平衡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渣中存在的主要物相有尖晶石(ZnxFe3-yO4+z)、红锌矿(ZnO)、黄长石(PbvCa2-vZnwSi2O7)、赤铁矿(Fe2O3)、磁铁铅矿(PbFe10O16)和硅钙石(Ca2-tPbtSiO4)。在1 250 ℃、1 200 ℃、1 170 ℃、1 130 ℃和1 100 ℃下,PbO-CaO-SiO2-Fe2O3-ZnO体系的液相点分布测试结果与MTDATA6.0软件模拟液相线基本吻合。在1 000~1 250 ℃范围内,随着结晶过程的进行,PbO-CaO-SiO2-Fe2O3-ZnO体系液相成分中Fe2O3含量从16.83%减少到7.67%,ZnO含量从7.62%减少到2.98%,(PbO+CaO+SiO2)含量从75.55%增加到89.36%。  相似文献   

15.
从钛磁铁矿还原历程和焙烧方式、还原条件、磨选条件对钛磁铁矿直接还原—磁选钛铁分离的影响等4个方面分析总结了钛磁铁矿直接还原—磁选技术的研究进展。在直接还原过程中,钛磁铁矿的还原历程为Fe2.75Ti0.75O4→Fe2TiO5→Fe2TiO4→Fe TiO3→Fe Ti2O5→Ti2O3;从现阶段看,钛磁铁矿直接还原常用的焙烧方式主要有内配法和包埋法,其中内配法还原温度低、还原时间短、还原剂用量低,成本低且钛铁分离效果更好,包埋法所得富钛产品中TiO2品位高,有利于钛资源回收利用;还原剂、还原温度、还原时间和添加剂均对钛铁分离效果有影响,适宜的还原条件有利于钛铁矿物的还原和金属铁颗粒的聚集长大,从而促进钛铁分离;磨矿细度和磁场强度也对钛铁分离效果有影响,磨矿细度不宜过粗/过细,磁场强度不宜过大/过小。通过...  相似文献   

16.
考察了氢气气氛下还原时间、还原温度和还原度等对鲕状赤铁矿还原过程的影响。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原子发射光谱仪(ICP-AES)、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RD)等表征手段对还原焙烧矿物及其磁选后精矿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着氢气还原时间增加, 鲕状赤铁矿还原度逐步增大, 还原焙烧矿金属化率逐步增大。400 ℃下, 高纯氢气还原90 min, 所得焙烧矿经磁选后可获得精矿铁品位55.55%、回收率76.94%的指标。氢气低温还原赤铁矿还原过程为:Fe2O3→Fe3O4→Fe3O4-δ→FeO→Fe3O4 + Fe→Fe, 但从宏观看产物由Fe3O4直接变为Fe, 中间没有FeO产生。  相似文献   

17.
王洪阳  包焕均  张文韬  张璇 《金属矿山》2020,49(10):167-173
将铁橄榄石中的氧化硅转变为易溶于碱溶液的游离态氧化硅对其硅铁分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氧 化焙烧—碱浸工艺实现了铁橄榄石中氧化硅的选择性脱除。X 射线衍射及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铁橄榄石在氧 化焙烧过程中先分解为 Fe3O4和无定型 SiO2。随着氧化焙烧温度的升高,Fe3O4进一步氧化为 γ-Fe2O3并最终转变为 α-Fe 2O3,此时无定型 SiO2并无明显变化。当氧化焙烧温度超过 1 073 K 时,铁橄榄石可完全分解为无定型 SiO2和铁 氧化物。铁橄榄石分解的无定型 SiO2易溶于氢氧化钠溶液而铁氧化物不反应,可通过碱浸实现铁橄榄石氧化焙烧 产物中铁硅高效分离。此结论可通过铜渣处理结果进一步得以证实。铜渣经氧化焙烧—碱浸工艺可脱除 87.33% 的氧化硅,此时铁品位可由铜渣中的 48.55% 提高至浸出渣中的 60.34%。研究结果为铜渣中铁硅综合提取新技术 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周友连  许斌  李骞  姜涛 《矿冶工程》2011,31(1):66-69
研究了复合添加剂对赤铁矿球团性能的影响, 并对其机理进行了探索。研究表明, 适量的硼砂在低温下能生成一定量的液相, 有助于球团焙烧过程中的固相反应, 从而改善赤铁矿球团抗压强度, 但过量的液相会阻碍晶粒的直接接触, 不利于球团中Fe2O3再结晶, 降低焙烧球强度; 而且由于液相过多, 还原过程粘结力减弱, 恶化还原膨胀。MgO低温下稳定, 阻碍了赤铁矿球团中Fe2O3的微结晶, 降低预热球抗压强度, 但高温下形成高强度、高熔点的铁酸镁系提高了焙烧球抗压强度且改善了还原膨胀。优化试验表明, 0.2%硼砂和1.75%MgO所形成的复合添加剂能使得赤铁矿球团既有良好的冶金性能, 又能满足球团生产的抗压强度要求。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石墨和磁铁矿的机械活化能, 并就其对碳气化反应及磁铁矿碳热还原反应热力学的影响进行了理论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石墨或磁铁矿的储能均可使磁铁矿碳热还原温度降低。磁铁矿的储能对还原热力学的影响方式是直接的, 而石墨的储能对还原热力学的影响是间接的: 石墨储能导致气化反应平衡常数增大, 从而间接影响磁铁矿的碳热还原热力学。另外, 磁铁矿的两个还原反应1/4Fe3O4+CO=3/4Fe+CO2和Fe3O4+CO=3FeO+CO2的转折温度随磁铁矿储能的增加而线性下降, 但不受石墨储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MnC4H6O4·4H2O和NH4HCO3为原料,通过水热法制备了中空球形结构MnCO3。基于MnCO3在空气、氩气及氢气气氛中的TG-DSC分析结果,研究了MnCO3在400~800 ℃、不同气氛中焙烧2 h后的产物变化。结果表明,空气中焙烧产物主要为MnO2及Mn2O3,氩气条件下焙烧产生的MnO被氧化为Mn3O4,氢气条件下焙烧产物主要为MnO。不同气氛条件下焙烧后获得的MnOx基本保持MnCO3的形貌特征,且表面结构明显改善,有利于后续MnOx的功能化应用。通过调控MnCO3形貌及气氛焙烧条件,可制备不同形貌、价态、成分的锰氧化物及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