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熊林  李咸伟  李建 《矿冶工程》2015,35(6):109-113
为优化烟气循环烧结技术、实现节能减排, 在实验室条件下, 通过模拟烟气研究了循环烟气氧含量对烧结产质量指标、烟气成分排放规律、烟气温度、冶金性能和矿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循环烟气氧含量增加, 垂直烧结速度、成品率、生产率和转鼓强度都逐渐升高。循环烟气氧含量不低于18%时, 氧含量变化对烧结过程燃烧率的影响有限, 但循环烟气氧含量的减少会使烧结烟气中的氧含量降低, 抑制烧结矿铁酸钙的生成, 使还原度略有下降, 低温还原粉化性能得到改善。与基准相比, 采用循环烧结会延长料层高温维持时间并使循环烟气中的SO2产生富集。将循环烟气氧含量控制在18%以上, 可得到产质量指标良好、矿相组成合理的烧结矿。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宁钢烧结机工程采用烟气循环新技术,对烧结废气低温余热循环利用,从而减少烧结工艺生产的废气排放总量以及污染物排放量,同时回收和利用烧结烟气的余热、降低烧结工艺的能耗.  相似文献   

3.
钟颖 《矿业工程》2016,(2):32-34
阐述沙钢烧结增产改造思路,并指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对外排烟气的处理。应用烟气循环技术,既可提高烧结系统设备利用率,增加烧结矿产量,又不会给环保设施增加负担。介绍沙钢烧结烟气循环工艺具体内容,并沙钢3号烧结机为例对烟气循环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为国内烧结系统改造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唐唯一  李冬  郑绥旭  张志刚 《矿业工程》2021,19(3):42-44,49
在兴澄特钢炼铁事业部烧结分厂400 m2烧结机系统中,应用了中冶北方自主研发的第二代烧结烟气循环技术(内循环),经过设备和工艺人员对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优化生产操作参数,使烧结主抽风系统与烟气循环系统能平衡运行,实现了烧结系统的稳定顺产,并在机头烟气减排、降低固体燃耗、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5.
烧结工序是钢铁企业中的耗能和污染大户,将烧结烟气循环工艺与活性焦烟气净化技术配合使用,减量与协同治理并举,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6.
介绍循环流化床半干法烟气脱硫工艺的流程、原理及特点,并对循环流化床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在具体设计时的关键节点和参数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矿冶》2013,(Z1)
对目前主要的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和比较,结合冶金行业的实际情况和各种脱除技术的特点,选择湿式法一体化技术、烟气循环流化床技术和活性炭固相吸附技术作为适合烧结烟气综合治理的技术路线。同时提出了多种技术有机结合来治理烟气的工艺设想,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在烧结机正常生产条件下,对各风箱烟气性质进行了测定与分析,提出了合理的烟气循环方案并对烧结机进行了烟气循环改造。将烧结机烟气循环设备开启与关闭状态下的生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使用烟气循环工艺,综合烟气量减排18.34%,粉尘减排13.78%,SO_2减排15.60%,NO_x减排16.80%,节能减排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赤泥中铁、铝的存在影响钪和稀土的浸出及萃取。通过对拜耳法赤泥进行分析测试,设计了还原烧结协同回收铝、铁技术方案,系统研究了熔融态深度还原烧结协同提取赤泥中铝、铁的工艺。在较佳条件下,铁精矿品位为73.97%,回收率达到90.27%,铝溶出率达到96.28%,铝硅酸盐矿物转化为铝酸钠,碱浸得到铝酸钠溶液,后续可用于制取聚合氯化铝产品。赤泥中的含铁复杂矿物转化成具有磁性的磁铁矿和单质铁,磁选回收含铁矿物,实现赤泥中铁、铝的协同回收。该工艺不仅减弱了铝、铁矿物对后续酸浸萃取提取钪、钛、稀土的不利影响,且使得钛、钪和稀土在尾渣中得到富集,有利于实现赤泥多元素高值化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0.
何耀 《矿冶》2020,29(4):73-79
简述了我国锌冶炼主要工艺技术特点,我国从锌精矿提取锌及其伴生有价金属回收利用的现状。针对现有冶炼工艺存在有价元素镓、铟、铊、锗、锡、锑、铋、铝、铜、银、金、铅、锌等随铁渣走,以及低含量有价元素不能富集回收利用,致使经济效益损失巨大,并存在环境污染风险的难题,为了减少资源浪费,保护环境,采用"高温高酸浸出—稀散金属循环累积富集—一渣两液三路分离回收有价金属"的新工艺冶炼锌并综合回收稀贵金属,取得了锌总回收率超过97%,高温高酸浸出渣中铅、银、金回收率在98%以上,稀散金属富液中镓、铟、铊、锗、锡、锑、铋、铝等回收率为70%~90%,可实现有价金属的资源化、高值化和无害化,且社会、经济、环保效益显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国内外烧结烟气净化工艺进行分析,结合日钢2号600m~2烧结机的工艺参数和烟气特点,对其选择了活性焦烟气净化工艺。该工艺可同时去除多种污染物,并回收硫资源。该系统运行稳定,各项指标符合国家和地方现行环保标准,烧结烟气污染物减排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滤泡吸收式钢渣法烧结烟气脱硫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滤泡烟气吸收技术的特点,对现有烧结烟气脱硫技术的各项指标进行了比较,并论述了滤泡吸收技术和石灰-石膏法工艺对烧结烟气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减少烧结过程中NOx排放,研究了燃料工艺参数与烧结加湿燃烧对NOx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烧结烟气中NOx主要由燃料带入,燃料氮元素含量决定了烟气中NOx浓度高低,燃料配比从6%降至4%,NOx浓度平均值从424 mg/m3降至339 mg/m3; 燃料中碳元素能促进NOx还原反应,同时提供更多热量,促进铁酸钙生成,缩短烧结时间。相对常规烧结,加湿燃烧烧结可以增强料层还原性气氛,增强NO异相还原反应,降低NOx浓度; 并提高燃料完全燃烧程度,加快垂直烧结速度,提升烧结矿成品率与转鼓指数; 在蒸汽流量0.024 kg/min的工况下进行烧结加湿燃烧,NOx浓度平均值从357 mg/m3降至338 mg/m3,转鼓指数提高约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4.
燃煤烟气微生物循环脱硫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蒋磊  陶语若  沈超  龚哲 《金属矿山》2009,39(12):138-141
以氧化亚铁硫杆菌固定化生物膜和铁离子复合体系为基础构建了燃煤烟气的微生物循环脱硫工艺。以多面空心球为载体实现了氧化亚铁硫杆菌的固定化,固定化生物膜具有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的特点,有利于细菌的吸附及SO2的脱除。脱硫试验表明,SO2入口浓度1 000 mg/m3以下,烟气流量1.0 m3/h,循环液流量40~60 L/h为适宜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5.
烧结工序是高炉炼铁工艺中的重要环节,亦是钢铁生产流程中对环境污染最为突出的环节之一.烧结过程产生的SO2、NOx和二噁英等气态污染物,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极大的威胁.本文结合目前烧结工艺过程环保现状,重点分析了烟气中气态污染物SO2、NOx和二噁英产生的原因,结合工程实例综述了上述气态污染物常用的脱除技术原理和方法,并对烧结烟气污染物的脱除技术进行了展望.指出实现脱硫石膏的合理利用,开发烧结烟气中SO2、NOx和二噁英综合治理技术,提高活性炭或活性焦的吸附效果等是现有技术有待于进一步研发的关键环节;加强对烧结厂源头和过程的控制,结合现有的末端治理实现烧结烟气超低排放是今后烧结烟气气态污染物减排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目前烧结烟气脱硝的几种工艺技术方案,分析了这几种工艺的特点及适用条件,并提出了国内现阶段烧结烟气脱硫脱硝工程实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小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烟气脱硫实例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阐述了小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烟气脱硫工艺的实例应用,分析了炉内喷钙+炉后简易石膏法脱硫工艺机理,指出了该工艺的缺点和急待解决的问题,提出拓宽脱硫副产物的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8.
对烧结矿配加转炉钢渣进行了实验室研究和工业试验 ,在钢渣配比 0 %~ 8%的范围内进行的研究表明 :随着钢渣配比的增加 ,烧结速度稍有下降 ,烧结矿强度、烧结成品率均有所提高 ,利用系数在 4%左右时达到最大值 ;烧结矿还原性得到改善 ;钢渣中带入的 P的循环富集不会影响炼钢的现行操作。  相似文献   

19.
烧结生产是铁前获取优质高炉原料的有效工艺手段,分析了烧结设计中常见的问题以及发展过程中的挑战,阐述了烧结的新工艺和新技术以及在资源循环利用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0.
铜阳极泥是铜阳极板电解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含有金、银、铂、钯等稀贵元素。目前,铜陵有色所采用的卡尔多炉火法工艺能实现对阳极泥中稀贵元素的综合回收,但该工艺存在处理能力低,生产成本高等缺点。若在阳极泥进入卡尔多炉前,采用选冶联合工艺对阳极泥中的稀贵元素进行富集,预富集后精矿再进入卡尔多炉处理,则可以降低阳极泥处理成本,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试验在酸性矿浆条件下,以铁粉作为还原剂,通过擦洗反应把阳极泥中金、银的氯化物还原成单质,然后以六偏磷酸钠作为调整剂,以丁基黄药+丁基铵黑药作为捕收剂对金、银等稀贵元素进行浮选预富集,取得了满意的选别指标。最终精矿中金、银、铂、钯、硒品位分别为6 525.2 g/t、29.4%、70.1 g/t、145.9 g/t和18.54%,回收率分别为98.59%、99.01%、93.70%、94.61%和96.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