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要求建筑师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组把广州林凡同志的来信转到中国建筑学会。林凡同志对于解放后一些建筑不满意,并举广州文物宫的建筑为例,进行了批抨。他要求建筑师们创作“实用的、经济的、有民族风格的、美观的”建筑,并问有没有“全国建筑家协会”这样的组织,如果有,希望在那里展开在建筑方面的批评。此外,人民日报还收到若干封对于建筑的民族风格问题的来信。人民关心祖国的建筑,对建筑师提出要求是正当的。人民有权利要求我们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讨论现在存在着的许多关于建筑的问题。没有批评和自我批评,我们建筑的水平,包括建筑的艺术水平,是不容易迅速提高的。我们的创作将要远远地落在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后面。当建筑学会成立的时候,上级就已经号召我们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为提高建筑水平的重要武器。现在人民已经把这要求提到我们面前来了。 本期同时记载三篇关于东欧兄弟国家建筑的文章。这三篇文章对于我们分析、批判解放後所遭遇的许多有关建筑艺术的问题会有级大的帮助;是我们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很好的参考资料。 我们把林凡同志的来信刊载在这里,希望广州文物宫的设计建筑师予以重视。 我们欢迎中国建筑学会会员或非会员的建筑师、工程师和广大读者群众对于国内各地解放後的新建筑给予坦率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目前的建筑界正处于黄金时代,速度成为了我们的主要主宰,我们不愿意也没有时间停下匆忙的脚步来反思一下我们的实践,但没有经过反思的实践必将是粗糙的,所以我们新辟建筑评论栏目,试图审视我们时代的建筑,在批评与反批评中实现建筑的真正繁荣。我们的第一篇文章是东南大学的郑光复先生写的,在这篇文章的写作过程中,郑先生的认真让我很感动,为了这篇文章,他多次实地考察了扬州火车站和南京火车站并采访了相关的知情人士,几易其稿。  相似文献   

3.
在抓纲治国的大好形势下,建筑界的同志们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开始积极地进行建筑理论的研究和创作问题的探讨,学术气氛逐渐活跃,本刊收到这方面的来稿也逐渐增多。 为了使理论研究与探讨真正有助于指导实际工作,我们提倡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和讨论建筑理论问题,以提高我们的规划、设计水平。这里,我们先发表陈世民同志的文章,希望同志们多多撰写这方面的稿件,积极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4.
一篇文章所论述的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往往是很有限的;但只要有一得之见,也就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为了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互相启发,本刊欢迎类似在此发表的稿件。希望大家充分利用《建筑学报》这块园地,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各抒己见,使我们建筑界的学术空气逐渐活跃起来。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1)
在我们国家的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是用量最大的一种建筑材料,这是因为混凝土的特性符合建筑工程师们对于建筑工程所用材料的要求,高强混凝土在市政建筑工程的应用相比其他领域更加先进。这篇文章针对高强混凝土在市政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做了一系列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意见,使得我们国家在市政建筑领域取得进一步的发展,提高城市建设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正>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覆盖很多不同领域,从文学、艺术到社会科学,到建筑和规划。这一期先谈建筑,下一期谈规划。两者是紧密相连的。1981年,美国名作家和艺术批评家汤姆·沃尔夫(Tom Wolfe)发表了一篇很长的文章“把包豪斯式的建筑和规划引入到我们美国”(From Bauhaus to Our Home,意译),冷嘲热讽,毫不留情的批评美国建筑界对欧陆建筑理论的膜拜和盲从。下面,我把文章最相关的部分用他的语气给大家介绍。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们组织了全国性的建筑理论民间学术组织—中国当代建筑文化沙龙,不定期讨论哲学、现代艺术和建筑学术问题。在沙龙活动中,顾孟潮、赵冰和我常常谈起冯纪忠先生.正是从那时候起,我对这位建筑界泰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赵冰是冯先生的高足,他生动的描述以及其他来源,  相似文献   

8.
李涵 《时代建筑》2015,(2):130-131
<正>《知不可绘而绘之》这篇文章,斯坦·艾伦最初写于1989年,1997年又作了修订(2009年再版时,又在前一版的基础上做了大幅修正,以"Notation and Diagrams:Mapping the Intangible"为题重新发表)。阅读这篇文章应该考虑到当时建筑界的情境。1988年菲利普·约翰逊(PhilipJohnson)和马克·威格利(Mark Wigley)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策划了解构主义建筑大展,解构派的英雄们开始占据建筑界的中央舞台。那个时期建筑界对理论的兴趣大于实际项目。作为先锋理论的一种武器,图纸的操作自由度远远大于真实的建筑,因此建筑师对于图纸的兴趣也常常大于实际建造。艾伦最初引起美国建筑界  相似文献   

9.
在全国正在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补课中,国家建工总局于8月22日至9月3日,在大连召开了“全国建工勘察设计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提出,要总结历史经验,深入开展设计思想问题的讨论。这是一项有关贯彻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肃清林彪、“四人帮”流毒,打破禁区,实现建筑现代化的大事。希望各级领导和广大设计人员,要解放思想,畅所欲言,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判断是非,拨乱反正,积极参加讨论,认真总结经验。 为配合搞好这次讨论,我们开辟了“建筑创作问题讨论”专栏,以组织交流大家的意见。为了促使设计思想的全面解放,讨论和形成的文章,可以涉及三十年来建筑界的的主要历史事件以及有关建筑理论、建筑风格和建筑评论等问题。这一期,我们先发表下面几篇文章,作为本专栏的开始,布望各地同志争鸣争放,各抒己见,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10.
《城市建筑》2013,(6):3
<正>我们从发展的角度诊释建筑领域的最新成果我们以专业的角度进行建筑科技的探索交流《城市建筑》旨在从城市、建筑科技及其理论研究等方面,探讨城市、建筑、城市与建筑问题。本刊秉持创新求索、兼容并举的办刊精神,关注当今建筑界的新理论、新作品、新资讯,倡导学术领域主流思想;立足国内外建筑理论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现代建筑究竟要不要提倡民族化,建筑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持否定意见的同志认为,现代建筑植根于现代工业,已经从艺术创作转变为现代设计,它们如同汽车、机器一样,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提出民族化的口号。持肯定意见的同志认为我国现代建筑应该走民族化的道路,但对于民族化的含义,对于为什么要提倡民族化,  相似文献   

12.
世界建筑杂志社在2002年设立"WA中国建筑奖"这一中国建筑界新的建筑奖项,旨在鼓励、推介结合国情并有创新价值的建成作品,以活跃中国建筑界的学术气氛,进一步促进中国建筑创作的繁荣,提升  相似文献   

13.
批评为何?     
《建筑与文化》2011,(4):6-11
《建筑与文化》杂志自2011年第4期开始正式设"建筑批评专栏",由王家浩主持。专栏每期内容,将选择一个中国建筑界的具体现象为话题,邀请与话题相关的建筑界与批评界人士,以"微博体"的形式,从对现状的诊断到开放的可能性的探讨展开提问与回答。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话题的讨论,不仅可以折射出中国近三十年以来的其他相关文化领域的发展状况的共相,也形成一个"正在发生"的建筑批评力量,深入探讨中国建筑批评的现状及未来实践的可能。本期内容特别采用"刊中刊"形式,以独立、醒目的版式风格,呈现了我们对建筑批评所进行的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4.
2012年10月16-18日,主题为"建筑我们的和谐家园"的中国建筑学会2012年年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本次年会以服务广大建筑科技工作者为宗旨,既是国内建筑界的最高学术交流平台,也是一年来建筑界各项学术工作成果的集中展示,对于  相似文献   

15.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繁荣建筑创作、提高建筑理论水平的重要途径。几年来,我们建筑界对于在建筑创作中如何更好地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如何处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如何对待我国丰富的建筑遗产;如何逐步创造建筑新风格等问题,曾经进行了不少的研究,也不断地开展了讨论。1959年5月在建筑工程部和中国建筑学会联合组织的“住宅建筑标准和建筑艺术座谈会”上,就建筑创作问题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学术讨论,与会者作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集群建筑”这一概念在中国建筑界逐渐为人所知,而且这一概念直接由中国当代建筑的实践所催生。崔恺先生在2004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出“集群设计”这一概念,并简单描述了从“长城脚下的公社”,“南京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到“金华建筑艺术公园”等建筑项目的共同特征。我们认为,“集群建筑”通常是指在同一个场地上,由某一机构或策划人邀请一群建筑师或艺术家来完成由多个项目构成的一组或多组建筑群。“集群设计”并不仅仅是建筑师们在一定时间内共同完成一些快速建造的大型项目的手段,他们往往试图通过具体实践对中国建筑的现状进行批评并展示新的思想,而且还通过专业和大众媒体影响业界和整个社会。所以,中国的“集  相似文献   

17.
主题专栏关注当今建筑界的新理论、新作品、新信息,倡导学术领域主流思想,及时、准确地报导热点城市、建筑现象,从多侧面、多角度进行评论分析。旨在引领建筑评论潮流,引发读者对建筑现象进行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8.
这篇文章是粱思成同志在清华大学教学讨论会上的一次发言稿,刊于今年2月16日的光明日报上(原题是“党领导我们在正确道路上前进”)。我们转载出来是因为这篇文章用生动的事实论述了党对建统教育事业的正确领导。总结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经过教学思想上两条道路的大辩论,特别是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学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后,在建筑创作思想和教学实践中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这些对我们都是深刻的教育。其他院校的建筑系在党的领导,在贯彻教育方针的实践中,也有同样深刻的体会。我们欢迎有关院校的建筑系和广大建筑师们也能够把这些体会总结下来,寄给学报发表。  相似文献   

19.
有关建筑艺术的一些意见陈伯齐建筑就是盖房子,人们对房子有许许多多的要求,把这些要求归纳起来不外是"适用"、"经济"与"美观"三个方面。这三者的相互关系,党早就给我们辩证地明确指出:"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党的这个建筑方针,是非常正确的。...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建筑界即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的建设方针。但在建国初期,经济水准还不很高的情况下,有些建筑一味的追求高标准,铺张浪费,甚至片面的认为“大屋顶”即所谓的民族风格。繁琐的堆砌,效果非常恶劣,引起建筑界的反对,认为这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表现。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群众对于“民族风格”的问题意见不一,争论十分激烈。一方面认为形式地仿古是没有出路的,另外一方面提出民族风格的运用应该贵在于“神似”而不是“形似”。但是“神”与“形”是不能脱离的,如何才是正确的途径?大家都在探索、寻求正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