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毛公铁矿采用大结构参数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生产过程中矿石贫损率较高,回收率低于50%。针对此问题,本文借助崩落体形态与放出体形态的匹配关系分析了崩矿步距对矿石回采指标的影响,并通过实验室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崩矿步距为一排炮孔和崩矿步距为两排炮孔条件下的纯矿石放出量、矿石回收率及混岩率等回采指标,得出崩矿步距为两排炮孔条件下的纯矿石放出量、矿石回收率及混岩率均好于崩矿步距为一排炮孔条件下的纯矿石放出量、矿石回收率及混岩率。本研究对于矿山实际生产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崩落矿石堆体与放出椭球体吻合程度好时,矿石回收效果提高.通过实验室试验,拟寻求大间距结构与传统结构参数下矿石堆体与放出椭球体间的形态吻合程度情况,从而为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参数制定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证明大间距结构崩落矿石堆体与放出椭球体吻合程度优于传统结构.  相似文献   

3.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回收指标与分段数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回收指标随着结构参数、分段数的不同而不同。在鲁中矿山公司小官庄铁矿大间距工艺参数研究攻关中,进行了分段实验室放矿实验。模拟实验选取7种进路间距、3种放矿步距、5个分段,共105个方案,得到了各组试验的岩石混入率、纯矿石回收率、回收率。对实验数据采用Matlab编程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了随着分段数的增加,纯矿石回收率和总的矿石回收率都增加,岩石混入率减小的结果,但增加与减小的比例逐步降低,最佳回收率指标出现在进路间距B=16~17m,放矿步距L=5~6m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根据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大间距采场结构参数理论,进行了三维单体放矿实验。根据数理统计方法,绘制了矿石放出体形态;利用Matlab拟合了放出体各轴向偏心率回归方程,得出了放出体主要形态参数。以马鞍山2~#铁矿为例,在分段高度为12.5 m的情况下,确定最佳进路间距为14.5 m、最佳崩矿步距为4.5 m。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分析和试验初步认识了崩落体的形成过程及其复杂形态,并根据无贫化放矿理论提出了通过矿石残留体与崩落体共同构成的堆积形体与放出体尽量相符,以实现纯矿石总体回收最大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梅山铁矿大结构参数下合理崩矿步距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荣高  安龙  江学  王鹏 《金属矿山》2012,41(5):5-8,12
针对梅山铁矿亟需确定的18 m×20 m结构参数下最优崩矿步距取值问题,分析了优选最优崩矿步距的数学分析方法,确定以端部放矿实验为手段来测定该结构参数下放出体的形态特征,并利用放出体的形态参数,以回贫差为目标函数,通过求极值的方法,计算最优的崩矿步距。理论计算表明,崩矿步距对矿石回收指标影响较大,崩矿步距为4.31~5.38 m时,更有利于矿石回收。实践表明,用数学分析法确定的最优崩矿步距对生产实际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在国内外矿山应用广泛,但在实际生产中对矿石贫化损失较难控制,而贫损指标的优劣又取决于放出体的形态,因此研究放出体形态对控制贫化与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首云铁矿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的课题,针对矿山采场设计参数进行分析,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揭示了进路宽度与放出体形态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8.
宽进路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物理放矿模拟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在国内外矿山应用广泛,但在实际生产中对矿石贫化损失较难控制,而贫损指标的优劣又取决于放出体的形态,因此研究放出体形态对控制贫化与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首云铁矿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的课题,针对矿山采场设计参数进行分析,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揭示了进路宽度与放出体形态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针对四方金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17m分段过高导致悬顶的问题,提出12.5m的低分段方案。通过端部放矿相似物理实验,结合椭球体放矿理论和数学回归分析,测定了反映四方金矿矿石流动规律的移动边界系数和移动迹线指数,分段高度为12.5m时,矿石放出体a轴长12.5m,b轴长4.0m,c轴长4.5m。在此基础上,根据矿石放出体大间距排列理论确定最佳进路间距为14m,根据放出体为前倾扁椭球体缺推导出崩矿步距与矿石回收率、贫化率之间的函数关系,构建回贫差计算模型,以回贫差评价矿石回收效果,确定最佳崩矿步距为3.1~3.3m。研究结果为矿山优化结构参数、避免悬顶事故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崩落矿石块度对放矿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志根  吴爱祥 《矿业快报》2006,25(10):10-12
从散体力学的角度,分析了矿石块度大小、粗颗粒矿石含量对抗剪强度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深入研究了放矿过程中崩落矿石块度对放矿规律及放出体大小的影响,得出了矿石块度组成是影响放出体形状和大小的重要因素的结论,对现场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姑山铁矿后和睦山矿区卸压开采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针对姑山铁矿后和睦山1^#矿体矿岩软破的开采条件,提出用分段崩落法取代空场法开采倾斜中厚矿体的技术方案;应用FLAC^3D对分段崩落法的卸压范围进行了数值分析,据此确定出适于卸压的采场结构,由此形成了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倾斜矿体的卸压开采方案。该方案目前正在实施之中。  相似文献   

12.
郭甲腾  吴立新  周文辉 《煤炭学报》2016,41(8):2130-2135
矿体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是矿山信息化与数字矿山的核心内容。目前国内外矿业软件普遍采用基于序列剖面或中段平面矿体边界多边形连接的显式矿体建模方法,建模过程需要大量人工交互且数据更新后模型重建困难。引入径向基隐函数,提出一种基于隐式曲面的矿体自动建模方法。该方法无需手工圈定矿体边界,直接基于钻孔化验数据进行空间插值,自动构建矿体三维模型曲面,并能针对夹石体自动单独建模;作为建模参数,边界品位重新设定后可自动更新重建矿体三维模型。针对某矿山数据进行了不同边界品位的矿体自动建模实验,与显式方法建模结果对比表明,基于径向基函数隐式曲面的矿体建模方法自动化程度高、模型光滑且无拓扑错误,可为国内数字矿山与地学三维软件的研发提供新方案。  相似文献   

13.
银硐子银多金属矿生产探矿过程中又遇到大量明清古采区,使得矿山开采技术条件更为困难。初步查明古采区位于矿体中部,上盘剩余矿体厚4~7m,下盘剩余矿体厚6~8m。为保证矿山经济效益和安全开采,设计采用下盘矿体与上盘矿体分采合出连续采矿法分两步回采古采区剩余矿体,具体方案为:首先,采用抛掷爆破方式将古采区下盘剩余矿体崩入古采区内;之后,崩落上盘剩余矿体和一部分上盘围岩覆盖在下盘崩落矿石上;采用截止品位放矿矿方式,将崩落的上盘围岩废石永久留在采空区内。该方案能充分利用矿山正常开采时的采准切割系统,在减少采切工程量的同时也避免了残矿回收与正常开采之间的互相干扰;人员不进入采空区,安全性好;上、下盘剩余矿体均可沿走向连续回采,生产效率高。试验采场应用期间,上盘矿体与上盘矿体分采合出连续采矿法采出古采区残矿资源量23000t,创造经济价值181万元,应用效果极好。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某铜矿矿体复杂多变、回采能力低等难题,在矿山现有生产的基础上,结合优化后的矿块结构参数,根据矿体厚度变化情况选择不同的采矿方法,提出了几种适合此类矿体开采的采矿方法最终优选出两种符合矿山生产的采矿方法,有效的适应复杂矿体,解决了回采能力低的难题,优选方案也为国内其他类似开采技术条件的矿体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对极破碎薄矿体的开采,采用了将常规的矿法中分选废石改为分选富矿石留贫矿石的采矿方法。该方法提高了矿石的回采率,降低了矿石的贫化率,为矿山寻找出一条合理的开采方法。  相似文献   

16.
张三营铌铁矿位于隆化县通事营子碱长花岗杂岩体内部,区内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成分多样,持续时间长,丰富的构造活动及多期次的热液活动为区内稀有元素的富集提供非常有利的条件。通过深入研究区内铌铁矿成矿地质条件、矿体地质特征,总结了区内铌铁矿的找矿标志及成因机制,为区内下一步勘查工作的部署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针对某铁矿生产中矿石损失贫化严重的问题,以该铁矿为工程背景,通过室内相似材料放矿模拟试验,测得了其矿岩散体流动参数和沿进路方向放出体形态,得到了不同崩矿步距下矿石的贫损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当崩矿步距为3.7~4.2m时,矿石贫损指标好。然后通过对不同崩矿步距的进路进行现场出矿跟班标定,统计了各出矿口矿石放出量及废石混入情况,结果表明,放出体高度一定时,崩矿步距越大,放出体形态越小,放矿截止时间推迟,可回收更多矿石。故推荐该铁矿崩步距优化值为4 m(2m+2m),矿山可取得较好的贫损指标。  相似文献   

18.
获各琦铜矿铅锌矿体开采中的采场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获各琦铜矿的铅锌矿体品位较低,储量大,降低采掘成本是充分开发利用低品位铅锌矿体的重要手段。做好采场管理工作,可减少损失贫化,降低采掘成本,提高矿山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影响露天矿生产能力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志翔 《矿业工程》2007,5(1):25-27
露天矿的生产能力不仅与矿体大小有关,而且与矿体分布的形状、推进过程中挖掘机的所在位置及生产工艺流程的是否通畅相关,是生产中综合因素互相配合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