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设计一种能保证准确的弯曲位置,弯曲直径和弯曲角度的专用压头,用于不锈钢焊接试样晶间腐蚀后的弯曲。  相似文献   

2.
不锈钢晶间腐蚀测试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不锈钢晶间腐蚀的各种测试方法(包括化学浸蚀和电化学方法)原理、发展情况及适用范围,可以看出,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各方法存在一定的应用范围和优缺点;化学浸蚀法耗时长、且是破坏性的,但应用较成熟,国内外都有对应的参照标准;电化学法快速、无损,易适用于现场检验,在实际试验中应根据试验的目的选用合适的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3.
铁素体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素体不锈钢的应用越来越多,但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还缺乏国家标准.介绍了铁素体不锈钢晶间腐蚀的机理,讨论了针对铁素体不锈钢的ASTM A763-93晶间腐蚀试验方法,并对ASTM A763-93未涵盖的低铬铁素体不锈钢的晶间腐蚀试验方法进行了补充.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硫酸-硫酸铜晶间腐蚀后弯曲产生裂纹或断裂的奥氏体不锈钢基体、双相不锈钢基体、不锈钢堆焊复层及不锈钢焊接接头试样进行金相、扫描或透射电镜微观分析,表明用GB4334-2008 E法评定操作性存在问题,参照此法判断试验材料是否有晶间腐蚀倾向,判断结果存在争议;硫酸-硫酸铜晶间腐蚀标准(GB4334-2008 E法)中结果评定方法应在现基础上细化、补充,评定方法中金相法如何操作和如何评定应详细说明,适当可以补充图片指导,结果有争议时,不只限于150~500倍的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根据需要,可在扫描电镜下、甚至是在透射电镜下进行观察分析;在高倍显微镜下准确判断出晶间腐蚀所致裂纹和非晶间腐蚀所致裂纹试样,总结出其低倍形貌特征并补充于标准评定方法中,对于提高标准的操作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春红  李春梅 《功能材料》2013,44(Z1):79-81,84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硬度试验机和电子万用试验机等研究了合金的显微组织、晶间腐蚀情况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经过稳定化处理后的试样析出了不连续的第二相,稳定化处理和冷轧后的试样均无晶间腐蚀现象,试样在180℃下退火后,试样内形成了等轴晶粒,晶界上连续分布的β相,出现了晶间腐蚀现象,保温90h比15h晶界上析出β相更多,试样的晶间腐蚀更加明显;合金稳定化处理后硬度最高,冷轧后试样的硬度最低,在180℃下退火保温15和90h的硬度比冷轧后高,但低于稳定化处理后的试样,稳定化处理和退火后的试样的塑性较冷轧态好。  相似文献   

6.
不锈钢硫酸-硫酸铜晶间腐蚀试验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晶间腐蚀试验方法,各国对其制定了不同的标准。以GB/T 4334,ASTM A262,ISO 3651-2,RCC-M等标准为例,从试样制备、敏化处理、试验过程和结果评定4个方面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各标准的差异。结果表明:国标和国外标准的规定不尽相同,实际操作过程中可适当相互借鉴;国标对试样制备的表述最为详细,试样表面粗糙度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并不明显;国标对敏化处理制度的规定最为严格;弯曲参数的选择对试验结果存在一定的影响,过小的弯曲半径容易导致误判。  相似文献   

7.
目前,关于铁素体不锈钢晶间腐蚀的评定还缺少依据及标准。利用化学浸泡法、扫描电镜及金相显微镜研究了热轧态430,409L,410S铁素体不锈钢及304奥氏体不锈钢在硝酸溶液中的耐晶间腐蚀性能、腐蚀形貌及特征。采用双环电化学动电位再活化法研究了4种不锈钢的晶间腐蚀敏感性。结果表明:4种不锈钢耐晶间腐蚀性能大小依次是304430409L410S,增加Cr含量和添加Ti元素可以提高不锈钢的耐晶间腐蚀性能;相对304奥氏体不锈钢,3种铁素体不锈钢晶间腐蚀倾向明显;晶间腐蚀微观形貌与不锈钢金相组织相对应。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以及透射电镜(TEM)对不锈钢焊接件、不锈钢铸件晶间腐蚀试样弯曲裂纹进行分析,并与电化学动电位再活化法(EPR)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出晶间腐蚀所致弯曲裂纹不同于因机械破坏所致弯曲裂纹微观特征,进而总结出区分二者的方法,并结合GB 4334方法 E《不锈钢硫酸-硫酸铜晶间腐蚀试验方法》,对完善不锈钢焊接件和不锈钢铸件的晶间腐蚀结果评定方法进行了改善。  相似文献   

9.
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在300~1000℃范围内会在晶界、相界及其周边区域析出σ相、χ相、R相、碳化物及氮化物等第二相,并导致晶界或析出相周边形成贫铬区,在特定环境下具有一定的晶间腐蚀敏感性,需在试验室进行准确测定.概述了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的试验室晶间腐蚀试验方法,包括化学浸泡法和电化学方法,并提出了试验中需要...  相似文献   

10.
11.
16Cr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1Cr17Mn6Ni5N奥氏体不锈钢(16Cr奥氏体不锈钢)的晶间腐蚀行为,通过光学显微镜(OM)、X射线衍射仪(XRD)和晶间腐蚀试验研究了其在不同敏化温度和冷却方式下,晶间碳化物的析出和耐晶间腐蚀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16Cr奥氏体不锈钢在敏化温度区间内加热时,晶界碳化物随加热温度的上升而增加,加热温度为850℃左右时晶界析出碳化物最多,主要为Cr_(23)C_6和Cr_7C_3;在敏化温度区间内相同加热温度时,水冷可显著减少其晶界碳化物的析出;16Cr奥氏体不锈钢对晶间腐蚀不敏感。  相似文献   

12.
采用共聚焦显微镜测量了经不同敏化处理的304不锈钢晶间腐蚀后的晶间裂纹深度,通过统计晶间裂纹深度值的分布建立了304不锈钢晶间腐蚀敏感性的评价方法。如果晶间裂纹深度值大于0.5μm,则可认为所测试的304不锈钢发生了晶间腐蚀现象。  相似文献   

13.
利用非线性超声检测技术并辅助于XRD与微观组织分析,探讨了在650℃经过2,6,10h敏化处理的304奥氏体不锈钢样品非线性超声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敏化时间的延长,归一化非线性系数单调增大;相比于固溶试样,经2,6,10h敏化处理后样品的归一化非线性系数分别增加28%,32%,43%,意味着以非线性系数表征304不锈钢的敏化度是可行的。分析认为:晶界析出碳化物(Cr23C6)与奥氏体基体产生的错配引发了局部应变场,干扰了超声波的传播;此外,随敏化时间延长,析出相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超声波的畸变。  相似文献   

14.
针对输送管产生的晶间腐蚀裂纹,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显微组织,并用直读光谱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材料的成分和腐蚀产物进行了分析,找出了产生晶间腐蚀裂纹的原因。可采用超低碳含Mo的不锈钢来提高输送管使用寿命,经两年多的运行结果表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美标材料ASTM A240UNS S32101双相不锈钢板按照标准ISO 3651—2:1998中的方法 A(16%硫酸—硫酸铜法,16%为质量分数)进行晶间腐蚀试验后,弯曲受检面处出现裂纹,对空白对比试样实施冷弯后也发现裂纹,难以判定是否为晶间腐蚀所造成的裂纹缺陷。利用金相方法对裂纹形貌进行观察,并结合力学性能测试和化学成分分析,得出弯曲受检面产生的裂纹不是晶间腐蚀所造成的裂纹。  相似文献   

16.
采用休氏试验法研究了不同固溶热处理工艺对尿素级316Lmod不锈钢管材休氏腐蚀性能的影响,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不同工艺热处理的试样在休氏试验过程中的表面腐蚀形貌,并分析了休氏试验的腐蚀机理.结果表明:在1000~1150℃下固溶热处理试样的平均腐蚀速率随固溶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而耐休氏腐蚀性能随固溶温度的升高而...  相似文献   

17.
通过晶间腐蚀、剥落腐蚀和极化曲线试验,结合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分析手段,研究了含钪Al-Cu-Li-Zr合金在不同时效状态下的晶间腐蚀和剥落腐蚀行为.结果表明,合金在自然时效状态下具有较好的抗晶间腐蚀和剥落腐蚀能力,但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其晶间腐蚀与剥落腐蚀倾向逐渐增加;在4.0 mol/L NaCl 0.1 mol/L HNO3 0.4 mol/L KNO3(EXCO)溶液中进行的极化曲线测试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透射电镜观察表明,自然时效态合金未析出Г1相,欠时效态合金中有少量细小短棒状Г1相析出,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Г1相逐渐粗化,过时效时合金中出现较宽的无沉淀带(PFZ).由于合金中Г1相和PFZ的开路电位都比铝基体低,在腐蚀过程中作为阳极相优先溶解,从而引起合金晶间腐蚀和剥落腐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