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4,(3)
本文以"仁"与"义","礼"与"智","忠"与"孝"的角度出发,借鉴《镜中缘》,诠释了李汝珍笔下的儒家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2.
营造之"礼"     
《考工记》原本为先秦的"(百)工"之"考",后来却成了《周礼》中"冬官"篇章里的基本内容.人们粗略一看,"考工"与"礼"两不相及,似存疑惑.不过,稍作思量,实非尽然! 《周礼》源于"三代"之"周",是史称"周公制礼作乐"其中的"礼"之制的经典.据《史记·(卷四)周本纪》载:周公"绌殷命"后,"在丰(京),作《周官》".这是史料明确载述的该典作者(参见图24-1左)的"制礼"本因及著作名称,所作即为替代"殷命"的"《周官》",是当时国家的六种"官"的分类及职能,所职分别有"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的官职制度.也或许是作为"周"的国家制度,而制度即为"礼"(《左传》认为"礼"是天经、地义、民行之制),故而又称其典为"《周礼》"(参见图24-1中),内容便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其"六官"的具体职能的划分很明确: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这也大致奠定了中国传统时期国家管理制度及职能部门的基本结构,传统的 "六部"便是依此"周礼"之制而设置的(参见图24-1右).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2):122-123
先秦时期"礼"是一套对氏族社会进行外在约束的制度和仪式,中华民族受礼乐文明的影响形成了独特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在三代礼乐传统频临崩坏之际,孔子一方面时刻维护传统,继承周礼;一方面突破原有礼之内涵彰显了礼乐文化中自觉和自为的人文精神。本文以《论语》为视角对"礼"进行梳理来探究孔子是如何将原本的理论形式逐渐演化为内向化的实践旨趣,把"情"、"义"、"仁"一层层注入礼中,使礼不再拘泥于传统教条,充满了生命活力与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5)
简帛《五行》篇赋予了五行"仁、义、礼、智、圣"的新内涵;阐述了"德之行"与"德行"、"形于内"与"形"的概念之异;言及了"君子集大成"、"君子慎其独"与"金声玉振"等论点。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2)
《论语》是儒家原始经典之一,是了解孔子伦理思想的最直接资料,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文化历经无数内外忧患而能保存、延续和发扬,与以"仁"为核心孔子的伦理思想有着莫大的关系。本文将从"仁、礼、和、忠恕、义"浅析孔子的微言大义,并得出孔子伦理思想的普适性价值在于"安身立命"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6)
"和"作为传统思想的主要观念之一,在孔子的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文章以《论语》文本为基础,分析了"和"这一观念诞生的文化渊源及具体文化情境,通过分析《论语》中"和"的内涵,进而厘清"和"与"礼""仁"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揭示孔子思想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4)
诗所言之志可以从多重层面来理解。其中,采诗、献诗与编诗之志使《诗》完成了从个人领域到伦理政治领域的转向。《诗》浸润在先秦礼乐文明的时代背景之中,是礼的精神在言说。不通礼,无以言《诗》。《诗》与礼既有同一,又有差异。《诗》与礼都源于人情,目的在于导养人的道德情感,使其止乎礼义。但两者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方式。《诗》的独特性在于"兴",由有限的言辞与意象通达无限的道,兴起好善恶恶之心。礼的独特性在于"立",通过一系列节文度数使人心念纯正、行为周旋中礼。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8,(3)
在中国古代,人们多用道德语汇谈论法律问题。"恩义""情义""仁义"皆反映法律领域中的一对基本矛盾或主要范畴——"情法"关系。"恩""义"是古代中国人际关系的两个构成原理,前者指因血缘而产生的生育、养长与扶助关系及亲情;后者指非血缘关系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之理,基础义为情谊、道义、缘分,扩展为原则、义理、法理。"情"与"恩"同,可单用,可连用,多用于血缘亲情范围。"情""义"对举,两者相反相成,"情"指值得怜悯的客观情状以及人们对此产生的怜悯情感;"义"与"法"同,侧重原则、法理。"仁"与"恩"相近,"仁至义尽",含有"情法两尽"意味。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3)
有清乾嘉时期,江苏元和学者惠栋长于儒家经典史的诠释,他延继了清初顾炎武的治学传统,并公开打出"汉学"的旗帜,倡导了汉学研究之风。体现在《仪礼》研究上,他传世的《仪礼古义》一书虽仅于经文有可考者录释之,且仅存1卷,但却彰显了汉学考据派学者的独特诠释风格,如强调从文字形体与声韵入手,揭示古今异文之间的语义关系;大量运用金石文献佐证训诂分析,并长于广泛征引各类传世经籍之异文及古注破读材料,加以疏证礼经郑《注》的训释语。但其礼经训释尊古崇汉的治学取向,有时由于过分拘泥于郑玄的注文,难免有矫枉过正之嫌;在因声求义方面,由于其缺乏系统全面的古音声韵之考证,在对礼经的文字校勘当中,与治学"以形索义"的结合度不高,难免有一些技术上的失误,致使某些校勘结论颇有拘泥不足之处,不足取信。尽管如此,惠栋的礼经诠释实践仍然对乾嘉时期的《仪礼》诠释与研究,起到了类似导向性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11):1648-1651
目的:探讨8 000 a前兴隆洼文化之"玉玦儋耳"内涵与"胆主决断"理论之渊源。方法:通过对史前"儋耳""玉玦"的来源、内涵、演变之考证,深入分析、推演《黄帝内经》"胆主决断"理论的起源与演变的历史逻辑。结果:"詹""儋""聸"与"膽"属于同源分化形声字;"胆者贯也"的认识应与史前"以蛇贯耳"为表象的"物候授时"有关;距今8 000 a前,随着人们对"物候授时"缺陷性的认识,"胆者敬也""胆主决断"观念当初步形成;在5 000 a前的"观象授时"年代,由于有了更为精确的判断四时的天文仪器"圭表","一阳为游部"理论则应运而生。结论:兴隆洼文化"玉玦儋耳"内涵与《黄帝内经》"胆主决断"理论存在着渊源关系,《黄帝内经》对胆或胆经概念及功能的认识,起源于史前巫觋通过占卜形式决断部族事务时对"四时"变化准确判断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