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8,(2)
文章研究了相关会计准则关于商誉确认和计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根据对新会计准则关于合并商誉会计处理和计量的深入分析,研究发现:企业合并商誉初始确认方面,主并方合并成本和被合并方净资产难以公允计量,并且没有计量负商誉;在合并商誉后续处理方面,存在减值测试时点唯一、资产组难以确认和难以在资产组合理分摊等问题。从初始测试和后续处理两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提高会计人员素质、负商誉分情况处理、增加合并商誉减值测试时点、扩大资产组的认定范围以及合理分摊合并商誉等,以期为我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23)
巨额商誉减值造成近年我国上市公司业绩"暴雷"现象频发,引发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并购商誉会计计量问题的激烈讨论。文章在梳理商誉形成与计量的基础上,对并购商誉的会计处理进行国际比较与讨论,通过高升控股并购案例研究发现,收益法估值模式为高额商誉的确认提供了"便利的空间",商誉的资本化处理模式形成巨额减值的"堰塞湖",商誉"只减值,不摊销"的后续计量模式存在人为干预的可能。基于此,对我国并购商誉的确认与计量提出建立追责机制、提高商誉估值准确性以及商誉初始计量采用费用化模式、后续计量采用摊销与减值并用模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33)
文章以合并商誉后续计量为切入点,比较了中外合并商誉减值测试的有关规定,并对其会计处理过程进行了具体分析。通过对目前我国合并商誉减值测试存在问题的总结,进而提出相关建议,希望能对我国合并商誉减值测试的会计实务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33)
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我国企业改革、并购、资产重组等经济业务在不断发展,商誉价值也随之提高,其确认和计量问题已成为会计界各利益相关者所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的确认和计量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了自创商誉及外购商誉的计量及后续计量应采用的方法,并对二者进行了可比性分析。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15)
文章以《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为依据,通过对新准则中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内容进行分析,认为无形资产确认中存在商誉、无形资产确认范围较狭窄,研发支出的资本化、费用化界线模糊以及无形资产初始计量中存在计量基础不太合理和后续计量中存在摊销方法、残值确认、减值准备不合理等问题,并结合国际会计准则和国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状况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31)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业务激增,高溢价并购形成了大量的商誉,A股市场隐藏着巨大的因商誉减值导致的企业亏损、业绩下滑的风险。为强化对商誉减值的会计监管,证监会发布了商誉减值的风险提示。回顾我国现有商誉及减值的有关准则及其实际执行情况,审视国际上主要准则制定机构对商誉及后续计量的规范过程。本文建议从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流程入手,防范高溢价并购的发生;通过制定和完善商誉会计准则及相关指导文件,规范商誉后续计量行为,实现规范商誉及减值业务的处理、化解企业风险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1,(2)
文章以2011—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并购商誉的价值创造效应以及内部控制在并购商誉对企业价值影响中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并购商誉呈现出积极的价值创造效应,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强化并购商誉的市场价值创造效应。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有关并购商誉经济效应的相关文献,而且为企业通过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后续建设,强化并购商誉的价值创造效应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5)
商誉是企业并购会计实务中不可回避的议题。商誉价值估计就如同一块随时可能发烫的山芋,在其初始确认及后续计量的整个过程中,向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提出了挑战。本文选择2008-2017年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了公司商誉金额与审计费用的关系,并考察在不同审计风险水平下,二者关系是否会有不同表现。研究表明:审计收费会随着公司商誉金额的增加而上涨;当公司为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公司盈余指标表现出更好成长性、公司所在地市场化程度更高时,相应的"商誉—审计收费"敏感性也会随之升高或降低。上述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审计风险对于商誉与审计收费之间的正向相关关系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33)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合并来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企业合并中出现的商誉问题。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会计国际趋同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我国财政部制定并颁布了新的企业合并会计准则。文章研究了我国并购商誉准则的发展,对新旧商誉会计准则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中外会计准则对商誉处理规定的异同点。通过研究发现我国现行商誉准则虽与国际准则逐步趋同,但仍具有自身特色,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商誉会计准则相关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4)
笔者通过梳理会计学和会计实务中的商誉概念及其计量方法,总结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中的商誉确认与计量规则,提出应该基于财务报表体系的中心和收益确认观念来思考商誉减值还是摊销的问题。笔者认为,按照现行会计准则制定的逻辑和发展方向,商誉不应该进行摊销,而是继续采用现行的减值处理方法;但若考虑商誉会计处理中的实践问题和当前财务会计从以利润表为中心向以资产负债表为中心过渡这一发展阶段的混沌特征,则可以把商誉视为一个"费用库"(而非资产)进行分年度摊销(同时减值测试),抑或一次性处理。笔者认为,如果A股上市公司2018年之前的商誉减值会计处理被操纵了,有巨额的减值损失未被确认,那么,即使商誉减值改摊销也并不能排掉商誉这颗"雷",因为商誉摊销的同时还需要进行减值测试和计提减值准备。当然,如果我国资本市场是有效的,2018年度财务报表中"爆炸"的商誉"雷"并不会成为资本市场的"雷"。笔者还分析指出,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并不是采用权益结合法来处理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而是采用"历史购买法"进行相关会计处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