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9,(26)
本文以2009~2016年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风险投资是否为了获得更多利益而参与合谋掏空,进而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结果表明:风险投资与控股股东掏空显著正相关,表明风险投资为了获得更多收益,参与了控股股东的合谋掏空。进一步研究发现,该正相关关系在股权集中度中等和高管在职消费较高的企业更显著,表明控股股东和高管的合谋意愿和能力是影响风险投资合谋行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李兴伟  贾品荣 《建筑》2013,(2):29-31
大股东"掏空"的结果就是将账面利润留在上市公司,而让现金流向自己。这里的"掏空"是一个财务概念,主要是指能够控制公司的股东为了自身利益,将公司的财产和利润转移出去的行为。大股东"掏空"方式可以分为直接或间接的资金占用、资产购销、产品购销以及高派现等,典型表现为:以较低的价格将上市公司的资产出售给控股股东或经理拥有较高现金收益权的公司、向经理人员(控股股东在其控制的企业中往往同时担任经理)支付较高的薪水、为控股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8,(1)
通过构建三方博弈模型,研究大股东与高管合谋掏空情况下的持股特点、报酬契约设计与合谋租金分享等问题,得到的基本结论是:合谋掏空的大股东持股比例处于一定水平,持股水平低无法对高管施加必要影响,合谋难以达成;持股水平高不需高管合谋;为推动合谋的形成,大股东对报酬契约进行了设计,一方面削弱了薪酬业绩的敏感性,另一方面用隐性契约替代显性契约,增加高管的在职消费;股权激励使高管成为股东,为抵制合谋提供了内在动力;政府监管具有法律严肃性,成为防止合谋的重要外部机制,但相关配套制度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3)
文章利用我国江浙民营上市公司2008—2012年的数据,检验了股权结构和董事会特征对控股股东代理成本的影响。结果发现:股东之间的制衡、董事和总经理的两职分离有利于降低控股股东代理成本;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董事会规模与控股股东代理成本负相关;董事会的独立性与控股股东代理成本不相关。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17)
在股权集中的上市公司,大股东会利用其控制性地位,将上市公司的现金资源和利润转移到大股东及其附属公司中,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本文将大股东的掏空行为与公司并购结合起来作为研究对象,探析大股东通过公司并购来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7,(6):113-116
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下,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的混合主要通过投资行为来实现,这一过程必然加大过度投资风险,但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对过度投资行为可能产生调节作用,从而约束过度投资行为。根据股东关系假设,如果制衡股东对控股股东发挥了监督作用,则会降低这种风险;如果制衡股东与控股股东之间合谋共同掠夺中小股东,则会加剧这种风险。由于存在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的客观前提,股东关系会受到资本属性的影响。控股股东持股在10%~50%区间时,如果控股股东与制衡股东性质相异,第二大股东的制衡变量对过度投资行为没有发挥监督作用;如果控股股东与制衡股东性质相同,二者都为国有资本属性时,股东之间的利益行为异化从而产生了制衡效果,表现出"同而不合",二者都为非国有资本属性时,制衡变量对过度投资行为没有显著影响,股东之间的合谋概率较大。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23)
文章以2013—2017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高管减持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是否质押)与上市公司高管减持显著负相关,且质押比例越高,高管减持幅度越小;连续质押时,高管减持幅度显著提升。说明大股东股权质押融资对内部高管是利好的私有信息,但连续质押是负面信息,导致高管减持增加。研究发现不仅有助于从内部人交易视角评估股权质押的经济后果,为高管减持的影响因素提供了新证据,而且有助于丰富大股东经济行为及内部人交易的相关研究,为中国证券市场监管部门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1)
以财务重述为切入点,基于控股股东掏空视角的研究发现:在董事会被实质性控股股东控制时,"相近持股比"股权结构无法发挥有效的制衡作用,加之案例公司投资者及外部审计未能发挥有效的治理作用,公司被实质性控股股东掏空后为掩盖公司业绩下滑的事实是导致案例公司发生财务重述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8,(2)
以分类改革下的"一般商业性"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选取2008—2015年沪深两市A股相关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国有终极控股的股权安排与控制权私利行为的关系。研究发现:在控制性股权结构(CS)中,国有控股股东现金流权的减少会抑制其掏空行为;在控制性少数股权结构(CMS)中,国有控股股东现金流权的减少对控制权私利行为的影响会因国有终极控股股东攫取控制权私利的方式而产生差异。当采取掏空行为时,国有控股股东现金流权的减少不一定会影响国有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利益侵占行为;当采取援助行为时,国有控股股东现金流权的减少会加剧国有控股股东的援助行为。研究结论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股权安排和公司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32)
本文以2012~2016年中小板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控股股东从"台前到幕后"(即控股股东不担任企业董事长或者总经理)对企业研发支出的影响。结果表明:控股股东不担任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之后对企业的掏空动机增强,控股股东不再以企业的长远发展为目的,而是倾向于从企业攫取资源,对企业研发支出产生负面影响;进一步研究得出控股股东退居幕后的时间越长,控股股东的掏空动机表现的更加明显,企业的研发支出也会更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