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9,(20)
首次公开募股与借壳上市是公司进入二级资本市场的两种主要方式,两种上市方式对公司绩效有何影响引起我们关注。本文以2011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期间在A股所有通过IPO与借壳上市的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来研究不同上市方式对公司的后续业绩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上市前两年,借壳公司比IPO公司业绩更好,在上市第三年之后业绩差距逐渐不明显,这表明,借壳上市是IPO的有效补充,能够较好的缓解IPO审批速度慢、政策波动性大的弊端。本文有利于扩充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应用的实例,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促进实体经济更好发展提供参考,同时本文对我国上市政策提出建议,有利于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2.
李兴伟  宋慧 《建筑》2012,(23):23-26,4
过度IPO盈余管理,不但会导致企业上市后业绩"变脸"、股民受损,同样也会损害企业品牌。准备上市的建筑企业应理性看待、科学认识、适度进行IPO盈余管理。IPO盈余管理能够使得企业更顺利上市且股票卖个好价钱。IPO公司为了在发行价格询价过程中取得一个更高的发行价格,就会对IPO前若干年特别是前一年的经营业绩进行盈余管理,即提高IPO前一年的净利润来虚增公司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10)
文章以2011年至2012年为研究期间,选取我国A股市场上的229只IPO公司为研究样本,对券商特征与IPO定价合理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券商规模与IPO定价合理性之间显著正相关;券商上市与IPO定价合理性之间正相关,但是统计意义上并不显著;券商国有控股与IPO定价合理性之间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22)
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后业绩下滑现象即IPO效应普遍存在,文章从双重代理理论寻求IPO效应的解释。以2009年至2010年在创业板上市的98家公司为研究样本,以管理层持股表征第一类代理问题、大股东控股比例表征第二类代理问题,验证代理问题与IPO效应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对IPO效应的影响存在区间效应呈倒U形;大股东控股比例与IPO效应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结论为公司所有者采用股票期权的公司治理提供了参考,并提请IPO监管部门注意审核大股东持股比例状况。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6)
采取实证分析的方法,以我国创业板市场上2009年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上市前一年、上市当年以及上市后三年共五年的财务指标。利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法对不同年份的影响公司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等各项财务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证实我国创业板市场IPO效应的存在性。利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企业所属行业、注册地区、股权集中度、融资规模等因素对IPO效应影响的显著性及显著程度。提出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完善风险投资相关的管理机制;适当调整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和东西部上市公司的比例;加大对融资的监管力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1,(2)
公司治理发挥激励和约束机制的作用,是财会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文章基于公司治理两权分离理论,以中国2008—2018年A股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探讨了管理层能力与公司治理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债务异质性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管理层能力与公司治理激励机制之间显著正相关,与公司治理约束机制之间显著负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债务异质性是管理层能力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影响途径。研究对增加企业融资渠道,优化企业资本结构,促进公司治理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作用的提升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9)
本文以2011-2016年国内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分析了公司治理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并进一步验证了机构投资者异质性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公司治理水平越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就越强;相比于交易型机构投资者,稳定型机构投资者在直接促进企业盈利能力提升的同时显著增强了公司治理对企业盈利能力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27)
本文以2009年7月至2015年7月我国沪深两市A股市场上的非金融类新股发行数据为样本,本文从影响IPO抑价率因素与限制新股首日涨跌幅政策交互效应的角度,对上市前审计质量与IPO抑价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为了得到更加深入的研究结果,本文引入对信息环境的考虑,研究发现在我国新股市场中,上市前审计质量更多的是发挥着信号作用,且这一作用受到限制新股首日涨跌幅政策的影响。在首日涨跌幅被限制的情况下,上市前审计质量对提高IPO抑价的作用效果更显著,且这一作用效果在不同的信息环境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33)
文章以2009年我国创业板首批上市的28家公司为样本,对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前后的成长持续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成长持续性在整体上不存在明显的IPO效应,但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上市公司在IPO之后,有些实现了持续性高成长,有些则出现了明显的成长性衰退。进一步对成长持续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上市公司成长持续性与IPO前的盈余管理水平呈负相关,与IPO前后的主营业务利润比例的变动情况呈正相关;而公司规模、是否存在风险投资以及公司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变化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2)
据挖贝网统计,2018年又有超过1500家企业告别新三板。摘牌理由各不相同,或是为了融资、或受困于信息披露成本高等,但不可否认的是,今年在IPO审核趋紧的背景下,A股仍是大多数新三板企业转板的第一选择。今年共计43家新三板企业上会,成功拿到A股门票的有24家,过会率在55%左右,略低于今年A股IPO整体59. 5%的过会率。由于新三板挂牌企业规模较小及主板与新三板监管要求有差异等原因,新三板企业在冲刺IPO的道路上仍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基于此,本文梳理了新三板企业在冲刺IPO时常见的法律问题,包括业绩问题、潜在权属纠纷问题、"三类股东"问题、对赌协议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