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多规融合的视角,探讨山地丘 陵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的新方法。以丽水市为 例,以乡镇为基本单位,提出土地利用规划、 城乡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生态 功能规划等多个规划相结合,优先梳理出重 要生态用地,再提取出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 两大类指标因子,用AHP-Entropy模型计算 指标因子权重,结合区域实际情况计算并进 行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山地丘陵区域主体功能 区划的技术路线。将丽水市175个乡镇初步 划分为四大主体功能区:9个经济与人口持 续发展核心的优化开发区、39个要实行强制 保护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的重点开发区、 106个具有较高生态意义的限制开发区与21 个禁止开发区。结果表明,在多规融合视角下进行的主体功能区划分具有更高的合理性和可实 施性,对于目前的“开发”与“保护”这一难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0,(3)
区域经济、社会、生态之间发展不协调直接影响到自然资源环境的承载力,需要跳出现有行政区重构区域自然资源环境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绩效评价立足主体功能区,以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主要评价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静态绩效与动态绩效;静态绩效评价生态预算决策、执行、报告与合作绩效,动态绩效评价投入产出、协调度与居民幸福指数。考虑到主体功能区类型比较多,文章主要研究限制开发区,以广西河池10县(区)为例,对10县(区)的生态预算静态绩效与动态绩效进行评价,发现不管是静态绩效还是动态绩效整体水平都较低,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3.
随着山西省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逐步推进,开发区的建设成为未来山西省承载产业发展的主要空间。可以说,开发区的建设发展已成为全省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抓手,然而在实际开发区建设过程中,有多家开发区的建设存在诸多政策、法规、其他规划不协调问题,致使开发区建设推进工作较难落实。本文笔者主要对《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主体功能定位问题具体解读,进而从技术层面寻求解决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0,(1)
生态预算是一种全程治理自然资源环境的工具,由于与此配套的绩效评价体系缺位,严重影响到生态预算实施的效果,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跳出传统行政区,立足于主体功能区,将生态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划分为静态绩效评价与动态绩效评价两个基本维度,静态绩效采取实地访谈获取数据评价,主要评价生态预算决策、执行、报告与合作等预算流程;动态绩效采取实证方法评价,结合主体功能设计指标,主要评价生态预算的投入产出效率、区域协调发展度、居民幸福感等生态预算的产出与效果。以此为基本理论框架,结合重点开发区的功能定位,构建重点开发区生态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应用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4市,分别评价其静态绩效与动态绩效,针对突出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刘传明  卢中辉 《规划师》2012,28(8):13-17
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城市规划转型发展都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主体功能区规划作为一种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回归了主动引导和公共政策的本性,是对传统空间规划理念的一次重大变革。而作为传统空间规划的城市规划存在诸多弊病,转型发展成为必然趋势。研究通过梳理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城市规划在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关系,以及分析两者的不匹配性,提出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城市规划转型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其具体驱动机制在于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对城市规划提出的要求。主体功能区规划驱动下城市规划转型的方向应是政策引导型规划、综合目标型规划、宜人特色型规划和主动引导型规划;转型的推动力在于政府,而推动政府的力量主要是绩效考核机制、公众参与和完善的审批制度。  相似文献   

6.
《国外城市规划》2010,(6):117-117
10月28日.《黄河三角洲城镇体系规划》在济南进行专家评审会。山东省坚持“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建设新型生态经济区”的规划原则,将对黄河三角洲地区进行“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四类主体功能区划。  相似文献   

7.
基础设施发展及人居环境改善是当前传统村落建设的重要任务。然而,由于缺乏科学引导,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却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历史风貌、生态环境相冲突。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构建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建立协调度模型,同时引入协调发展度、协调发展趋势模型,分析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同社会、经济、历史、生态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到相应的协调发展程度等级,找出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向,从而为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的规划与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已成为我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合理引导城市空间有序发展,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的重要管控手段之一。本文从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主体功能特点、空间落位及规划的发展方向入手,科学设定主体功能区与城市开发区的功能与空间对应关系,以及用地类型变化与城市开发边界变动的关系。结合数据的可得性,定义主体功能在相应空间上的实现情况。引入系统动力学思想,对演进过程背后的动力性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城市开发边界变动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效果的耦合关系。最终得出结论:北京市各主体功能区的产业集聚功能依规实现程度较高,各主体功能区的人口承载功能仅有部分得以较好地依规实现,各主体功能区的生态农业主体功能总体呈下降趋势,尚未完全依规发展。各个城市功能区的主体功能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发展方向有较多不一致,未来应采取更为有效的空间管控手段。在主体功能实现视角下的功能空间布局发展与开发边界变动的同步性尚未充分实现,主体功能在空间布局上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9.
城市总体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管制空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青  顾朝林  袁晓辉 《城市规划》2011,35(10):44-50
从空间界限、功能定位、指标控制等角度揭示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与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管制分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已建区)功能空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对两者进行解构与重组,尝试探索城市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管制空间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0.
城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其他类型规划进行空间开发和布局的基本依据。本文采用自然边界和行政边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东莞市主体功能区规划,通过细分指标得出各类要素得分,进而综合评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生态系统保护程度、国土空间开发支撑条件、生态保护要求,将东莞市划分为核心功能区、优化调整区、重点提升区、适度发展区、生态保护区五类主体功能区,并提出各类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指引。该成果为东莞市"十三五"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提供了支撑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