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国家对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的鼓励和金融业准入的放宽,诸多优秀房地产公司相继进入金融领域。为了研究我国房地产企业产融结合的效果,以2001~2013 年房地产企业入股金融机构事件为研究对象,运用特征指标分析和Wilcoxon秩和检验法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入股金融机构后的房地产企业偿债能力有所提升,企业的融资速度加快,但盈利能力却显著下降,企业的经营绩效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房地产企业产融结合后,企业没有实现管理协同和财务协同。所以房企在实施产融结合时需要重视如何发挥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32)
资本循环理论拨开现象迷雾揭示了资本逐利的本性,即便后期出现的看似超乎马克思预见的虚拟价值增值和产融结合等经济现象,其实依旧可以在资本循环环境下清晰透视它们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路径。本文分别以海尔和上汽集团为例,基于资本循环视角探究产融结合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作用,发现参股持股金融企业和创立财务公司是现阶段产融结合影响企业价值的两种主要路径,且后者的提升作用效率更高、促进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2,(2)
文章以我国2010—2019中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探究地区信任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地区信任会显著提升企业的创新活动,具体包括企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通过具体影响机制检验发现,地区信任能够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提升企业的信息透明度,进而对创新产生积极影响;同时,还区分了不同内部控制质量和管理层持股比例等公司治理变量,当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越高时,地区信任对创新的提升作用越显著;当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时,地区信任对创新的提升越显著。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5)
本文基于供应链关系资源依赖属性,以2008-2016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关系型交易对公司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并分析产融结合对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关系型交易加剧了公司资本配置效率的非理性程度。具体而言,客户关系型交易显著提高了投资过度水平;供应商关系型交易则会导致企业投资不足。进一步发现,作为"虚实结合"跨界战略的产融结合对于关系型交易引发的资本配置效率的非理性程度具有明显的缓释效应。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1)
本文基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季度数据,对2006—2016年我国上市公司使用衍生品的数量、结构变化及其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首先,上市公司近年来对衍生品的运用有所增加,但总体比例仍显不足;非金融企业对衍生品的使用比例较低,上市公司中参与股指期货和国债期货市场以券商为主,套期保值业务占比较低。其次,衍生品的运用可以通过提高非金融机构的企业价值和增加银行企业贷款两种渠道,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进一步研究发现,汇率类和利率类衍生品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有显著正向影响。最后,为稳步发挥衍生品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功能,提出正确认识衍生品服务实体经济功能;以实体企业风险管理需求为方向,完善我国衍生品市场产品体系;服务机构投资者和实体企业,完善市场参与者结构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24)
做优做强实体经济,提升企业效率是关键。文章以2011—201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如何影响企业创新效率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显著提高了企业创新效率;相对于国有企业,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在非国有企业更为显著;相对于传统行业,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在高科技行业更为显著。研究结果丰富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对企业创新活动影响效果的相关研究,为相关各方合理评价企业创新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2,(1)
城市创新是国家创新发展的基础。基于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目标与省级经济增长目标的差异,实证检验经济增长目标的"层层加码"对城市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层层加码"显著抑制了城市创新;中介机制分析表明,"层层加码"会通过促进扩张性投资与挤出政府科教支出,抑制城市创新水平提升;微观机制分析表明,"层层加码"抑制了企业研发投入与专利产出,不利于企业创新水平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随着城市创新水平提升,"层层加码"对城市创新的抑制作用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V型"变化特征,且"层层加码"对省会城市与副省级城市创新水平的抑制作用强于其他城市。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7)
近年来,中央企业纷纷加快在金融领域广泛布局的步伐,并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促进主业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但是,产融结合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很多风险,比如投资风险、经营风险、整合风险和政策风险。文章结合华电集团产融结合发展现状探讨中央电力企业集团如何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围绕主业发展金融产业。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1)
以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检验机构投资者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第一,机构投资者持股能显著降低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第二,提高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能显著降低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第三,上市公司同时存在两类机构投资者的情况下,当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多时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显著降低;当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多时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提高。文章的研究结论是对已有文献的一种补充,同时对我国机构投资者发展与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4)
以2003—2012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终极控制权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以及机构投资者持股对这种影响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比例越高,企业的盈余管理幅度越大,机构持股抑制了企业盈余管理并负向调节了终极控制权对盈余管理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的分组检验还发现,机构持股对终极控制权的负向调节作用仅体现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公司和正向盈余管理组中,这说明机构持股能够有效替代外部治理机制的不足,而且机构投资者更倾向于抑制企业的正向盈余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