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中将“和谐”观作为人类健康的理想境界,以“整体辩证”的思维方法将人与宇宙、自然当作一个有机整体,这实际上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思想,其强调人的心理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是抓住了人类健康的核心和根由。 这些不仅奠定了中国古代医学、养生学的理论根基,而且大大丰富了现代人类健康学的理论宝库,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整体和谐”的健康观不仅应是人们追求身心健康的正确导引,也应该是我们构建健康住区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2.
独立老年住区的建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晖  赵光宇 《城市规划》2002,26(3):56-59
对我国大型独立老年住区的建设现状进行了实例分析 ,从住区层面对独立老年住区进行研究 ,对其存在的利弊进行了剖析。最后 ,结合我国的国情 ,对老年住宅集居化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反思 ,对我国城市老龄化住区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探讨性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2007年8月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1日发[2007]24号)。如果说1998年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货币化分配是新体制建立的开始,是个突破,那么国发[2007]24号文件的颁发就是住房新体制建设和发展攻坚战的开始。本文在城市开发和住区建没方面,仅从保障性住房建设方式、管理体制、运行体制等方面,提出研究、探索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居环境金牌建设试点项目是“中国人居环境与新城镇发展推进工程”的重要组织部分,是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2003年底在应对快速城市化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针对规模住区规划建设开展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品牌活动,是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实践中运用的范例。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做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鲜明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这一纲领性的论断既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科学论证,又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最新发展,也是对共产党执政任务的深刻阐述。  相似文献   

6.
建设系统行政执法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是建设行政执法的重要目标。通州市建设局在组织指导建设行政执法过程中,更新观念,改进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摆在重要位置.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追求的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主义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化工建设工程》2005,27(2):1-1
在前不久胜利闭幕的“两会”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胡锦涛总书记在论述有关和谐社会问题时用了很简洁的28个字进行了概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攻坚阶段的时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谐社会”应该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长远目标。因此也是把科学发展观应用到当下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即健全民主法制维护公平化解矛盾保障稳定,确保社会主义建设在各个领域实现相互协调互补、均衡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构建和谐人居的要义是“以人为本”,而建设部早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在住区建设工作上就提出了这个概念。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住宅和小区中度过的。人居环境对人的健康和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因此要把人放在住宅和小区关心和爱护的首要位置。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宜居城市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将宜居城市确定为北京四大城市发展目标之一始,关于宜居城市的讨论和文章已有很多,普遍认同的宜居城市概念是指适宜居住的城市,它涉及到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宜居城市表示一个城市在满足人的居住(生活)需求方面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准.  相似文献   

12.
叶雷 《建筑与文化》2012,(11):31-31
本期《建筑与文化》把"聚焦"的焦点,落在长庆油田职工住宅区的文化布局与设计理念上。之所以我们选择这一个案,是因为感到,在人类生活进入21世纪之后,"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的现代科技发展与全世界文明进步的大潮,已如此迅猛地将人类生活推向无比美好的时代。作为一个拥有世界最多人口的泱泱大国,已知有7000年文明史的华夏大地,理应有无愧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建筑作品,而且应当是层出不穷和被最广大群众欢迎与享用的、最舒适满意、"居之者忘老"的住宅。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道关乎社会公平的复杂考题,这是一场体现执政能力的非常考验,这是一次密切干群关系的宏大实践,这是一项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成就。棚改是辽宁省的“头号民生工程”。短短两年时间里,1212万平方米低矮破旧的棚户区被6300余栋亮丽舒适的新楼房(总计1931万  相似文献   

14.
顾景 《城建监察》2007,(2):11-13
城市管理者是代表城市政府,面对群众,用具体行政行为让人们感知政府的执行者。城市管理人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折射的是政府的职能和形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当好服务员,促进社会和谐的构成与发展,是城市管理人员义不容辞的首要职责。作为城市管理者,在这里有许多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15.
刘艺 《建筑与文化》2016,(12):224-226
社会民生问题关注度日益增强,保障性住房建设也日益增多。伴随绿色住区规划设计理念也在日益成熟,将"绿色住区"规划思想应用到保障房住区建设中已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分析"绿色住区"规划原则及保障房住区自身特点,试图以南京市幸福城为例,探究"绿色"保障房住区建设相关原则。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上海的住房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年均新建住宅超过1500万m^2,人均住房面积由“九五”末的11.8m^2提高到“十五”末的15.5m^2。预计到“十一五”末,市区人均住房面积将达到26m^2.居民在满足基本住房需求的同时,对住区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生态”成为衡量住区品质的总目标,但现状仍有不足之处,如树木影响到建筑的采光和通风、共享空间的缺失等。居住群体的差异性决定了需求的多样性,我国目前的住区绿化模式不能有效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华中建筑》2021,39(10)
在新型城镇化和提升城镇人居环境的目标下,小城镇建设中取代原有散居模式的新型集中住区大量涌现,不同于城市中的集中住区,小城镇建设中的集中住区更复杂多元。基于社区再造的理念,根据小城镇集中住区特点,提出了社区再造的三原则,并从构建"空间—社会"网络结构,营造"人—场所"公共空间,完善"功能—社会"配套设施,建立"参与—服务"体系机制四个方面,探讨小城镇新型集中住区的规划方法,以期为当前及未来的小城镇集中住区规划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针对既有住区居民自发选择交谈场所与公共空间设计不完全匹配的现象,引用"社会向心空间"概念分析研究居民自发选择形成具有凝聚力的交往场所,通过实地调研与空间句法探索"社会向心空间"产生的根源及影响因素,即"人类交往的天性是产生自发性人际互动的主观因素"、住区"道路可达性"及"空间围合程度"是住区空间结构对"社会向心空间"的客观影响因素,并提出以"社会向心空间"为导向的住区设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的增强,近几年来,上海在建设“生态住区”方向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回顾住区建设的历史,考察住区建设的实际情况,上海住区离真正意义上的“生态住区”还有着很长的道路要走。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当下住区建设中比较流行的“软住宅”概念入手,且以蓝鹰美庐居住小区的规划建设为例,提出现代住区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实现住区建设从关注物质环境到软质环境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