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杨善 《电网技术》1997,21(3):44-48
本文叙述了自1977年首次提出消雷器研究课题以来的消雷器研究历程,对消雷器进行了试验室试验、现场实测和理论分析,以及参与国防科工委27基地(西昌发射基地)的防雷方案的讨论,根据27基地等现场对雷电参数和避雷针、半导体消雷器为时三年的对比试验,并参照国外有关文献〔10〕,最后得出结论:无论是国外消雷器还是国内消雷器均不能“消雷”,半导体消雷器只是避雷针的一种而已。  相似文献   

2.
论消雷器的研究、应用及主要经验教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继 《电网技术》1996,20(8):2-17,19
本文回顾了消雷器的研究历史,指出了中和及防止上行雷理论的缺陷,对华中网局大楼半导体消雷装置的测试结果提出了质疑。本文明确指出,迄今为止,防止直击雷的有效手段仍是避雷针,消雷器仍是研究中的技术,不能应用于工程实际。对于雷击的二次效应,用避雷针加DBSGP技术是很有效的。文中还以一个防雷保护方案为例,对避雷针与消雷器进行了技术经济比较。最后,本文吁请有关部门对目前消雷器产品的混乱状况加以整顿。  相似文献   

3.
通过火箭引雷试验记录了避雷针和半导体消雷器两种防雷装置在雷电下接闪 (包括回击 )的图像、地面场强、回击次数及最大雷电流幅值数据 ,试验及分析表明 :避雷针对雷电闪络的通道有吸引作用但其保护角 <4 8°;消雷器的半导体长针在接闪过程中可自动并联放电和沿面闪络。  相似文献   

4.
对“半导体消雷器”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健超 《中国电力》1998,31(1):32-35
对电阻性的接闪器消雷可能性加以评论。理论分析和初步验证试验均不能支持所谓“消雷器”的“限流功能”。现场应用的证据表明“半导体消雷器”不能提供比常规避雷针更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对避雷针,导体消雷器半导体消雷器避雷防雷机理及效果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接地电阻按避雷针要求的导体消雷器,权且作为改进型避雷针试用,对半导体消雷器要慎重使用。  相似文献   

6.
对避雷针、导体消雷器、半导体消雷器避雷防雷机理及效果进行了研究。提出对接地电阻按避雷针要求的导体消雷器,权且作为改进型避雷针试用,对半导体消雷器要慎重使用。  相似文献   

7.
消雷器是70年代提出来的一种新的防雷设想,其目的是想消灭所要保护范围内的对地雷击,取代传统式的避雷针保护,解决避雷针引雷过程中的雷电事故,尤其是二次雷电效应对现代电脑技术和易燃易爆品所造成的危害。因此,一些防雷工作者针对上述避雷针防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消雷作用,从根本上解决防雷问题的设想。故设计了各种消雷装置,其中最典型的是半导体少长针消雷器,对其实际防雷效果,我们在现场已作了2年的试验,现分析如下,以供交流和商榷。  相似文献   

8.
再论半导体消雷器的保护范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马宏达 《电网技术》1997,21(8):22-24,28
本文再次论证了半导体轩器的保护范围不会大于导体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对制定《消雷器规范》的不严肃、不慎重的做法提了看法,并再次建议做半导体消雷器和导体避雷针的对比模拟试验。  相似文献   

9.
模拟试验表明:目前大量使用的接闪器为一根针的避雷针,其引雷效果并非最佳。当接闪器的针数达到一定值时,其引雷效果明显改善。当伞状导体消雷器针数处于某一值时,其电晕电流最大,当然其消雷效果也应最好。这样就把有良好接地性能的伞状导体消雷器与避雷针统一了起来,同时达到了最佳消雷器和最佳避雷针的性能。  相似文献   

10.
从消雷器所形成的空间电场探讨其防雷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模拟电荷法对避雷针及消雷器在雷云电场下所形成的电场进行了计算。通过两者计算结果的比较,认为消雷器所形成的空间电场的最大场强低于避雷针所形成的空间电场的最大场强,且消雷器所形成的空间电场分布比避雷针所形成的空间电场分布均匀,因而消雷器比避雷针不易遭受雷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消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避雷针的引雷原理。指出避雷针良好的避雷效果除了与其自身的性能有关,还与避雷针的保护范围、高层建筑物高度、接地电阻等有关。计算结果表明,雷电流在避雷针处泄放,可对保护范围内保护对象起到保护作用,避免了在避雷针附近其他物体发生闪络。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避雷针的防雷机理。从被保护对象的安全性和防雷效率两方面讨论了避雷针的适用范围。最后,针对实际施工过程中易发生安全事故的现状,介绍了如何从避雷针选型、抗风设计和基础可靠性3方面采取措施,以提高避雷针自身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孙广慧  王俊丰  彭海涛 《广东电力》2012,25(6):35-38,43
统计分析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配电线路全线走廊雷电性质分布规律,结合线路特征参数和地形地貌,研究线路外安装独立避雷针的可行性及安装要求,介绍耦合地线及试运行的过电压保护器防雷原理,并通过仿真确定其安装要求,最后总结出配电线路差异化防雷策略。  相似文献   

14.
35 kV输电线路已成为雷害的重灾区。输电线路应用避雷针防雷符合传统防雷理论,但对35 kV架空输电线路而言有其局限性。根据雷电活动对35 kV线路的危害进行分析,结合一处实际运行的避雷针,初步探讨了避雷针在35 kV架空输电线路上的防雷应用利弊及相关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5.
人工引发闪电和自然闪电回击电流波形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005年夏季在山东引雷实验中获得的一次传统人工引发闪电1μs时间分辨率的电流资料进行了分析。整个电流持续时间约1120ms,包含10次回击过程,时间间隔为18~210ms,平均为87ms;回击电流峰值的几何平均值为11.9kA,变化范围为6.6~21.0kA。通过人工引发闪电和自然闪电的对比分析,发现传统人工引发闪电的回击电流峰值(10~17kA)与自然闪电的继后回击(12~18kA)基本一致;空中人工引发闪电的首次回击(也有作者称为"小回击过程")电流峰值(24~37kA)略小于自然闪电的首次回击(30~45kA);不同地区下行自然闪电回击电流峰值存在最大约50%的差异;上行自然闪电回击电流峰值(8~10kA)小于其他类型的回击。  相似文献   

16.
何甜  高志勇 《湖北电力》2010,34(3):49-50,56
通过统计分析近7年来咸宁输电线路雷击跳闸情况,以及防雷综合治理应用方面取得的效果,在改善杆塔接地电阻的同时,提出了耦合地线、可控避雷针、防绕针、线路避雷器、加强线路绝缘等防雷措施在输电线路防雷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应用。  相似文献   

17.
从分析新技术条件下雷害特征的新变化开始,介绍了综合防雷设计应考虑的若干问题。分析了避雷针的保护范围,以及接地体的埋设。论述了对雷击电磁脉冲(LEMP)应采取的对策和途径,并讨论了实现综合防雷设计的可能性。对雷达站设计中的整体防雷措施进行了探讨,以供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使防雷措施的效果评估更加接近工程实际情况,提出采用单位雷击跳闸率评价防雷措施效果的方法.该方法以实际雷电观测数据和输电线路运行记录为基础,将雷击跳闸率归算到同一地闪密度水平,弥补了仿真计算和模型试验需要简化和假设的不足,克服了单纯采用雷击跳闸率指标或仅进行年雷暴日归算的评估方法的片面性.对江西电网输电线路广泛应用的负角保护针、防绕击避雷针分别进行了效果评估.结果标明电压等级越低,防绕击措施所起的效果越弱,并给出了定量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9.
传统避雷针保护对信息防雷的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传统避雷针的保护方法和信息防雷的要求,结合工程雷击实例,剖析传统的避雷针保护对信息防雷的危害,并提出信息时代应用避雷针保护应遵循的原则,以确保信息设备的雷电安全。  相似文献   

20.
姚薇  李明军 《电气技术》2011,(11):67-69,83
雷电是自然界中普遍的现象,它是由于雷雨云中电荷放电而产生的复杂的自然现象,也是一种会造成严重灾难的自然现象。根据气候、卫星及闪电定位仪观资料估计表明,在任一秒,全球表面上连续发展着大约100个雷电。雷电放电过程同时出现三种物理现象:静电感应、电磁感应和辐射感应。对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程度的危害,仅依靠传统避雷针等直击雷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