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抵押合同虽被规定在担保法之中,但这并不妨碍统一合同法对它的适用性,书面形式是抵押合同的成立生效要件,抵押人、抵押权人、以自己的财产设定抵押权的第三人在主债权合同及抵押合同中皆处于不同的利益循环之中,抵押合同的标的为抵押权,而非抵押物本身,我国民法应采用且已采用了物权行为理论,据此理论,抵押合同应为物权合同,而非债权合同。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最高额抵押权是抵押担保的特殊形式,由于其所担保的债权具有流动性,安全便捷,故为当事人所乐于采用。我国《担保法》中对最高额抵押权制度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以其在制度上的独特设计,使传统抵押权与担保物权一一对应关系得以突破,以此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得到人们的普遍适应。但最高额抵押权制度与其他法律制度一样存在着正反两面性的问题,所以完善最高额抵押权制度以抵消、扼制其对消极影响对社会市场经济的实践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银行卡被复制、盗刷事件及事件背后的责任认定问题,令广大储户忧心不已。主张储户对其存款享有债权而非物权并由储户根据储蓄合同要求银行承担违约责任更有利于保护储户的利益和交易的公平。  相似文献   

4.
物权和债权是民法中至关重要的财产权,也是大多数民事合同关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深入分析物权和债权,便于对相关法律的准确掌握和实际操作。通过界定物权和债权的涵义,对比两者的渊源、特征、效力及相互关系,准确把握两者在不同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中的优先效力。物权与债权同为财产权,二者之间差异甚多,但两者在特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和被替代。  相似文献   

5.
债权物权的严格区分作为德国民法典体系构建的基础脉络之一,自我国清末改制继受德国法起,一直是作为一种先知存在于多数学者的知识体系之中的。然而,近些年,随着越来越多的性质模糊的民事权利的出现,如股权、证券化的权利等等,不少学者开始怀疑物权债权严格区分理论的合理性。笔者将以物权概念为切入点,阐述此问题。  相似文献   

6.
我国法学界对抵押权的物权性已有充分认识,但现行立法的规定却比较模糊,没有真正体现抵押权的物权性,这直接影响到抵押权各项法律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影响到抵押权担保功能的发挥.建立和完善抵押权公示制度、登记制度及善意取得制度是完善抵押权物权性立法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7.
从法律的移值、正当利益的保护、合同法的体系化以及现实交易生活的需要几个角度讨论了合同法第51条的规定,认为该条规定混淆了合同本身和合同履行所发生的效果,存在诸多漏洞,指出了该条规定的理论矛盾和实践困惑.建议立法应当区分债权合同与物权变动的法律效果.  相似文献   

8.
特殊动产上的权利冲突包括物权冲突、债权冲突及物权与债权的冲突3种类型。根据物权的不同功能、不同公示方法的公示力来协调物权之间的冲突。基于物权的直接支配性,原则上物权优先于债权,但也存在例外情形。对于特殊动产上的债权冲突,在遵循平等原则的基础上,须特别考虑债权之间的相互关系。当在后发生的债权是为在先发生债权的清偿创造条件时,则应先予清偿在后发生的债权。  相似文献   

9.
有因行为主要指债权行为,无因行为主要指物权行为。区分物权行为和债权行为,有助于减少交易成本,保障交易安全。但物权无因性理论将当事人的地位由物权请求权人贬为债权请求权人,会产生权利失衡的情况。当原因行为无效时,处分行为的实质结果将对原因行为中的某一方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10.
有因行为主要指债权行为,无因行为主要指物权行为。区分物权行为和债权行为,有助于减少交易成本,保障交易安全。但物权无因性理论将当事人的地位由物权请求权人贬为债权请求权人,会产生权利失衡的情况。当原因行为无效时,处分行为的实质结果将对原因行为中的某一方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法律禁止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成因,提出在当前形势下允许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既是合乎法理的,也是对现实需求的回应,因此需要从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标的物、重构土地权能,建立配套措施三方面来构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为寻找有效的专用性合约治理方案,减少合约过程中的租金耗散,提高合约效率,对“敲竹杠”治理的抵押措施进行研究.通过数理推导详细分析抵押模型对减少准租金挤占的传导机制.并根据450份合约数据,运用Probit回归,对抵押措施在现实中的应用进行检验.结果为抵押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敲竹杠”机会主义行为,以每单位约2.46的力度减少准租金挤占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13.
物上代位性是物权的重要特征,抵押权作为支配标的物“交换价值”的担保物权,当然也有物上代位性。本文在比较分析世界各国所规定的抵押权物上代位的范围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抵押权物上代位的范围及其合理性,以期能对完善我国民法典中抵押权物上代位范围的立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期房按揭是房地产交易中的一种融资购房方式。本文从理论层面指出其实质不是房地产抵押而是权利质押,揭示期房按揭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立法和司法建议。  相似文献   

15.
抵押期限为抵押制度的重要内容,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论均较大,在借鉴国外立法例中亦存在不少断章取义之处。从各国抵押期限制度比较分析,抵押期限应该是消灭时效、取得时效、除斥期间和失权期间的综合,方能在债权人和抵押人之间达成利益平衡。建议对我国的抵押期限制度从多个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国外立法或是国内立法都明确限定,适用合同法定解除权不是绝对自由的,只有在一方当事人违约达到根本违约的程度时,另一方才有权适用合同法定解除权.合同法定解除权之正确、合理适用,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根本违约的程度.在我国,如何认定根本违约,应严格以我国合同法中各种具体违约形态下根本违约的程度作为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17.
动产抵押法律制度的缺陷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产抵押制度作为传统的担保物权制度在理论上的完美与社会现实需要冲突的产物,因其天生的难以逾越的理论缺陷,备受学者质疑。而其公示方法的选择、抵押物范围的选择、公示效力的选择是其关键所在。本文试图通过对其缺陷的分析,以解决其理论上的障碍。  相似文献   

18.
按揭自香港引入以来,已为购房者普遍接受,然而由于内地按揭起步不久,缺乏经验,没有进行明确的法律界定,导致实务中认识、操作不一,纠纷颇多。从香港与内地接揭比较,按揭与其他担保制度比较,对该制度作出分析。进而对实务中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当前,在我国立法界尚不接受物权行为理论的情况下,有着重大民法实践价值的区分原则能否被最终采纳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我国法学界仍有相当部分的学者对区分原则采排斥态度,加之我国理论界自从 20世纪 90年代展开物权行为理论的探讨以来,对抽象原则涉及较多,而有关区分原则的探讨相对较少.为此,对区分原则进行探讨,并结合民法实践的现实状况说明我国物权法应当采纳这一原则,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