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潘杰 《江苏水利》2005,(9):44-48
(四)以水为师,升华治水哲学。水利文化作为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最初直接实践于治水事业,并逐步形成了人与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的辩证关系,形成了治水过程中的治水哲学理念,丰富、拓展着水文化的外延和内涵,形成了水利文化独有的特色和魅力,可以说,水利文化是根植于水文化土壤上的一朵奇葩,正因为这朵奇葩,使水文化久远地射出夺目的精神光辉。  相似文献   

2.
潘杰 《江苏水利》2005,(8):43-46
(二)以水为师——赋予人格魅力。水是有生命的。无论是飞流直下的激越,还是奔流到海的执着;无论是惊涛裂岸的横流,还是潺潺细涓的蜿蜒,它动的特性、灵的本质,使人们从水的慷慨哺育和无声的滋养中把它与生命的活力和心灵的感应联系在一起,给人以人格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以水为师"--萌生中国水文化的哲学启蒙(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杰 《江苏水利》2005,(7):46-48
一个民族的哲学是其文化系统的主导和核心.代表了该民族理论思维的最高水平:无论是世界文明的发展史.还是中国文明的发展进程都表明,任何一种文化都只有在哲学的高度上过滤和升华.才能奠定它的理论基石。中国的文化是从水文化开始的。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母体文化.而中国水文化最初的启蒙.又是以“哲学之水”开始的,这正是中国水文化形成和发展、水哲学启蒙与思辩的独特而久远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潘杰 《江苏水利》2006,(6):46-48
在中华大地源远流长的治水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水为魂的水利精神,这种精神力量的传承、发扬、光大,不断演绎着水文化的人文之魂。一、“大禹精神”的产生,树起中华民族治水精神的人文大旗中华民族的治水精神,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传承的,且这种内涵和传承是植根于“以水为魂”的水文化理念之中。水利精神可以上溯至大禹治水时期。约公元前的2200年前后,黄河流域发生了一场空前的大洪水,于是就有了大禹治水的生动传说,就有了传承至今的“大禹精神”,从实践层面留下了丰富的治水文化。在中国原始社会晚期治理洪…  相似文献   

5.
从宗教、习俗、禁忌和乡规民约等方面介绍了云南省纳西族、傣族和哈尼族等特有少数民族的水文化,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共生共存的自然观是云南少数民族水文化的基础,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水文化对当代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潘杰 《江苏水利》2006,(12):41-45
水是生命之源。水能养育生灵。水能滋润生命;同样,水又是文化之源,水能养育文化,水能滋润文化。  相似文献   

7.
金戈 《海河水利》2003,(2):57-60
无论是“五行”说的出现还是“中庸”思想的产生,在一定意义上说都是华夏民族治水实践和观念的反映。纵观我国古代哲学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水及人类治水活动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呈现一种双向互动关系。同时,水与中国哲学的许多特点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8.
“未来之水”———今年的“世界水日”给出这样的定义。“依法治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今年的“中国水周”提出这样的口号。内在的精神是一致的,只是,中国的口号更具体一些,把目标和途径一语概括。在3月22日之前,记者采访了我国著名生态作家徐刚先生。其实,给徐刚先生冠以“生态”的名分,是有些狭隘了,因为他不只是创作有关生态题材的作品。但他又确乎在近年写了一大批围绕生态环境的书,水的问题、树的问题、矿的问题、风沙问题、野生动物问题……仅在资讯链接水是什么?教科书上说:水,无色、透明、无溴。从化学…  相似文献   

9.
金戈 《海河水利》2003,(1):56-59
水,作为大自然中最普遍的物象和生命之源,孕育和滋养了中国古代哲学。“水,万物之本原”,在自然宇宙生成论中,水曾经被作为世界万物的“质料因”。“上善若水”,在老庄哲学中,水被看作是“几与道”。“智者乐水”,在儒家哲学中,水又被看作是事物变化和人类品德的象征。  相似文献   

10.
当前水文化工作机遇和挑战并存,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为水文化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同时也对水文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深度分析水文化建设现状和问题,立足治水实践,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提出了推动水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思路和举措.  相似文献   

11.
陈惺 《中国水利》2005,(16):37-38
"75·8"特大水灾已经过去30年了.人们至今对严重的灾情特别对板桥、石漫滩两水库垮坝造成的惨痛损失记忆犹新.牢牢记取这次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应该接受的教训,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水文化与现代水利的关系,并结合本单位水文化建设,提出了人水和谐是水文化的重要支撑,通过水文化建设促进了水利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3.
简介我区依法治水管水取得的成绩,指出原《水法》的不足及新《水法》对其的完善,对我区学习、贯彻实施新《水法》进行了部署,并就加强水利政策研究和立法,推动和保障水利改革与发展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4.
水利水电项目的经济评价与其他项目相比,具有项目繁多、情况复杂的特点,而且多数项目还具有社会公益性。如何合理而又现实可行地使用影子价格,是水利工程国民经济评价中需要认真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在实际工作运用中的体会从应用角度对影子价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研究水利工程与水文化融合发展,有利于丰富水工程的文化内涵,提升水工程的整体形象。以湖北省襄阳市三道河水利工程为例,分析了水利工程与水文化融合发展现状、特色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周小华 《中国水利》2009,(22):27-27
一、水文化创新的切入点 参与以水为轴心的各项思维创造活动是现代水文化的本质和特点。水文化首先是一种社会文化。水文化研究应该在现代文化的视野下扩展更为宽阔的领域,这就是站在人类宏观文化学的高度,从广博的现代社会生活中寻找水与文化的结合点;从以人为本的生活理念扩展现代水文化的阐释空间。从传统的单项思维中走出,  相似文献   

17.
基于水足迹理论的中国水资源压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在明晰中国蓝水足迹和灰水足迹空间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涵盖水量和水质的水资源压力指数计算方法,并对中国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压力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各省级行政区蓝水足迹差异显著,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农业部门蓝水足迹大于其他部门;灰水足迹排名前3的是河南、江苏和山东;宁夏、河北、山东和天津的水资源压力指数显著大于其他省级行政区,水资源压力指数分布与等级分布存在一定差异。节水技术应用、作物布局优化以及节水意识提高均有助于减小蓝水足迹;控制氮肥施用量,提高氮肥利用率有助于减小灰水足迹;实体及虚拟水资源进口有助于缓解区域水资源压力。  相似文献   

18.
水文化研究与水文化建设是近几年文化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整理统计分析,从水文化及相关概念的界定、水和中华文化的关系研究、区域性的水文化研究、民族文化与水文化、水文化的应用问题以及国际水文化研究动态等6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和今后应加强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大背景下,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愈加突出。悠久丰富的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出去亦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系统阐述了中华水文化走出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就出版社以现代出版为载体,积极推动中华水文化走出去的内容、形式以及渠道等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并就优先支持的现代水文化出版项目及相关政策措施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20.
针对南方地区水库水体化学稳定性差、低浊、季节性高锰等特性,导致出厂水中微量锰、铁极易在供水管网中沉积,并产生大面积黄水的现象,通过对绍兴市供水水库原水特征、制水工艺及供水管网黄水现象的研究,分析了黄水的表征与形成原因,提出了根据原水锰含量的变化规律,采用在水厂进行组合工艺氧化除锰及在管网进行科学冲洗排放的方式实施黄水综合治理,并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