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依据大量的钻孔地质资料研究,禹谟普查区的龙潭组划分为潮坪-泻湖及三角洲沉积环境。下部划分为潮坪-泻湖沉积相环境,主要组成为潮坪相、泻湖相、沼泽相和泥炭沼泽相,在该沉积环境中煤层连续性较差,且受海水的影响煤层硫分较高;上部划分为三角洲沉积相环境,主要组成为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和三角洲平原相,在该沉积环境中的煤层稳定性好、分叉少,且海水影响较少而硫分指标偏底。在勘查区内,沉积环境较理想的是分流河道、支流间湾和废弃河道、潮坪沉积相环境。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区野外实测剖面及钻孔岩芯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沉积相分析、沉积地球化学分析的基本理论及方法,对龙场井田晚二叠世含煤岩系的岩相类型、硫分特征、沉积特征进行了综合的探讨,得到了本区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的相关认识。结果表明,东吴运动控制了含煤岩系沉积基底的演化,为含煤岩系的沉积提供了基本的沉积格架。成煤期构造活动相对较为稳定,基底的沉降速率与泥炭或煤层的堆积速率较为平衡,形成了一定厚度的含煤岩系。沉积环境依次经历了潮坪-潟湖、三角洲平原、潟湖-潮坪沉积体系,最有利的聚煤环境为位于三角洲平原上的分流间湾及分流河道,其次为受海水影响较为强烈的潟湖、潮坪环境。  相似文献   

3.
刘洪霞 《西部探矿工程》2015,27(1):67-69,72
利用录井、测井及地震资料,对长岭凹陷正兰地区青山口组沉积相进行综合研究,确认其为三角洲相沉积,并可进一步划分为三角洲平原亚相(发育分流河道、决口扇、分流间湾等微相)和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河口坝、远砂坝等微相)。并分析了目的层青二段Ⅲ砂组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徐州孟庄地区2 -1#井、2-2#井,郑集地区3-2#井、3-4#井的岩芯进行观察描述和岩石薄片的镜下分析,得出徐州地区山西组的沉积环境特点.徐州地区山西组是华北地台在石炭—二叠纪陆表海向东南方向退出时形成的海陆过渡相,属于陆表海环境下的河控三角洲沉积,根据岩石组合特征分为上下两段.下段为水下沉积部分,由泻湖—前三角洲沉积亚相、三角洲前缘的远砂坝、河口坝、分流间湾和水下分流河道等微相组成.上段水上沉积部分,由三角洲平原的水上分流河道、天然堤、泛滥平原—沼泽等微相组成.  相似文献   

5.
为得出西湖凹陷南部古近纪花港组的聚煤规律,通过岩心和测井等资料,研究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研究区花港组分为上、下2段,研究区含煤地层主要发育曲流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3种沉积相。主要聚煤环境为曲流河下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湾沼泽、辫状河下三角洲平原越岸沉积沼泽和滨湖泥炭沼泽。花港组煤层厚度从研究区中部向四周逐渐减薄。  相似文献   

6.
利用重矿物组合、岩芯观察、测井资料及地震属性分析等研究方法,开展了松辽盆地三肇地区芳38区块扶余油层沉积物源方向、沉积旋回划分及平面沉积微相展布特征分析。研究表明:该区位于南北方向物源交汇处,以北部方向物源控制为主;在精细小层细分对比基础上,扶余油层组可划分为3个油层组17个小层35个时间单元;本区主要发育三角洲分流平原、前缘亚相沉积,分流平原亚相发育分流河道、溢岸砂、决口河道、分流间泥4种沉积微相,前缘亚相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水下分流间泥3种沉积微相。研究成果对该区致密油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岩性组合、测井曲线和沉积标志,研究了菏泽地区晚古生代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将研究区划分为四类沉积体系:潮坪沉积体系、障壁-泻湖沉积体系、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河流-湖泊复合沉积体系。该研究区经过水下三角洲平原、边缘三角洲潮汐平原、边缘三角洲沼泽平原、下三角洲平原、上三角洲平原五个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为了在四川省盐源地区寻找煤炭资源,得出该地区聚煤规律,以卫星遥感、实测地层剖面、钻探、测井及相关测试为主要手段,运用沉积学、煤田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了盐源地区龙潭组沉积环境及其演化、聚煤规律,在龙潭组识别出潮汐三角洲平原相及潮坪沉积相.研究结果表明:三角洲平原的泥炭沼泽及潮间泥炭坪为盐源地区较有利的聚煤环境;同时,根据研究区地层、构造、聚煤特征、煤层、地形地貌等条件,在小高山及盖祖-桃子含煤远景区圈定了3个重点含煤区——和坪子、中梁子、桃子重点含煤区,为该区下一步勘查工作提供了有利靶区,并为在四川西部二叠系的找煤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桌子山煤田含煤地层沉积特征与聚煤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井岩性、沉积构造、连井剖面分析等手段,对桌子山煤田聚煤期沉积环境类型、沉积演化过程及聚煤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桌子山煤田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由潮坪、三角洲、曲流河3种沉积相组成,可进一步识别出潮上坪、三角洲平原、河漫等8种沉积亚相及多种沉积微相;受海水进退影响,聚煤期本区经历了海相到陆相的沉积演化过程,可分为四个演化阶段;期间聚煤作用的强弱取决于沉积相带的时空配置,最有利的聚煤环境为太原组下段的潮上泥炭沼泽及山西组2段的岸后沼泽、三角洲平原。从沉积环境角度,建立和探讨了本区主要的聚煤模式:潮坪聚煤模式与曲流河、三角洲平原聚煤模式。  相似文献   

10.
淮南煤田二叠纪含煤岩系含煤层30多层,其中主要可采煤层为1,6,8,11-2和13-1五个煤层。几年来,作者对该含煤岩系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沉积学研究,特别是突出砂体形态和垂直层序进行环境分析,认为1煤形成于水下三角洲平原环境;6,8煤属于湾充填的下三角洲平原环境;11-2和13-1煤则分别为树枝状分流河道及网状分流河道废弃充填的三角洲平原沉积。同时,阐述了不同成煤环境中煤层层数、厚度变化和煤质等一系列特征,指出网状分流河道废弃充填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的含煤性最好。  相似文献   

11.
在对沁水盆地郑庄井田3~#煤层形成背景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详细研究了3~#煤层的煤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井田内3~#煤层形成以后迅速被上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决口扇、溢岸沉积所替代,于分流间湾上发育泥岩沼泽、分布有限;3~#煤层为井田的主力煤层,且所处构造环境较为简单,水文地质条件较好;3~#煤为低硫、高热稳定性、特高热量值煤,定为无烟煤二号(WY2)和无烟煤三号(WY3)。该研究对于指导3~#煤的生产开采以及充分利用3#煤的经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综合利用民东地区扶余油层140口井的测井、录井资料,10口取芯井的岩芯资料,以及565个重矿物分析数据,系统分析了民东地区扶余油层的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经研究表明该区扶余油层沉积时期主要受南部沉积体系影响,该时期其它物源并未对民东地区产生影响,研究区内重矿物类型是以锆石—石榴子石为主的组合类型,是受长春—怀德沉积体系控制所形成的枝状河控型浅水三角洲。该体系以大量密集、窄带、连续的分流河道砂体为主,河道砂体为多砂层叠覆,具有三角洲水道不稳定分叉游荡的特点,砂体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展布,河道砂体延伸较远。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前缘2种亚相类型,整体受分流河道控制,并且分流河道具有三角洲平原水道不稳定分叉游荡的特点,水动力条件强,其中平原相分流河道砂体为储层有利砂体。平原相带发育有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废弃河道、决口扇等多种微相类型,过渡到前缘相带开始形成带状、环状分布的席状砂。平面上三角洲平原与前缘相带平缓相连,垂向上相序整体表现为水进过程,构成了河控型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3.
贺兰山-桌子山区太原组和山西组可划分为四个成因地层单元,总体是一套受波浪和潮汐改造的河流三角洲体系。其相构成主要包括水道充填(冲积分流水道、潮河混合水道、潮道、决口小型水道)、进积砂坝(指状河口砂坝、受波浪改造的河口砂坝、受潮汐改造的河口砂脊、边缘席状砂坝、决口充填)、细粒越岸泛滥和间水道细粒潮坪的砂泥互层、间湾和前三角洲泥岩、滨浅海碳酸盐岩以及泥炭沼泽沉积等。从晚石炭世到早二叠世,三角洲体系的沉积构成样式发生了明显变化,反映出早期受波浪作用较强、中期潮汐作用变得明显、晚期河流作用迅速增强的总体演化。同时指出,富煤部位主要分布于次级坳陷内,而且富煤带常发育于冲积三角洲平原和过渡带(太原组下部)或潮河混成三角洲平原沉积组合中(太原组上部和山西组底部)。  相似文献   

14.
在对渤海湾盆地内各坳陷区上百口钻井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岩芯、测录井及地震等资料,探讨了渤海湾盆地石炭—二叠系含煤岩系沉积环境,建立了含煤岩系沉积模式,揭示了含煤岩系的残余地层展布规律。渤海湾盆地石炭—二叠系含煤岩系主要发育在太原组及山西组,岩石类型包括煤岩及暗色泥岩(包括炭质泥岩)。其中,太原组含煤岩系沉积环境以陆表海堡岛沉积体系下泥炭坪为特征,沉积物泥炭的显微组分以腐殖组为主,普遍富硫,且矿物质含量较高,成煤后以镜质组为特点,壳质组相对丰富;山西组由于受物源区碎屑物质供给能力增强及大规模海退的影响,各类泥炭坪等主要成煤环境随时间推移由北向南发展,并逐渐被浅水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聚煤环境取代,该类泥炭沼泽形成煤层厚度较大,但受分流河道冲刷作用,因此横向厚度变化较大,结构复杂,硫含量一般较低,灰分含量高。根据华北晚古生代含煤岩系及成煤环境的特点,可将其划分为堡后泥炭坪、潮坪泥炭坪、潟湖泥炭坪、潮汐三角洲泥炭坪及浅水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5种模式类型,它们各具不同的沉积岩相组合及成煤特点,多种成煤模式可同时共存且相互演化。通过研究认为,渤海湾盆地石炭—二叠系含煤岩系残留厚度较大,分布广泛,但受中新生代构造断裂影响,部分地区遭受剥蚀。通过对渤海湾盆地石炭—二叠系含煤岩系有机质丰度等烃源岩指标的分析,结合不同类型的测井曲线,估算了渤海湾盆地石炭—二叠系有效煤系烃源岩的厚度。其中渤海湾盆地石炭—二叠系有效煤系烃源岩在黄骅坳陷南部、冀中坳陷的苏桥—文安地区分布较厚,有效煤系烃源岩厚度在150~200 m,最厚可达250 m以上;临清坳陷及东濮坳陷中东部有效煤系烃源岩厚度普遍在50~100 m;济阳坳陷有效煤系烃源岩呈零星分布,在各次级凹陷中均有小面积累厚较大的煤系烃源岩发育。  相似文献   

15.
为了加深对桩海地区馆陶组上段沉积相的认识,根据测井资料、地震剖面资料、等时地层切片资料等,通过古地貌及砂岩百分含量等值线图,分析馆陶组上段物源供应特征和沉积特征,对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进行刻画,并对储层有利区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存在来自西南和东南两个方向的物源;馆陶组上段早期发育了三角洲相,三角洲平原不发育,三角洲前缘较发育,以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和支流间湾等微相为主;有利区位于发育河口砂坝和水下分流河道的中部和南部区域。  相似文献   

16.
南部物源区位于南堡凹陷南部缓坡带,是重要的潜在油气勘探区。通过对岩芯、测井和录井资料的分析,认为南堡凹陷南部物源区东营组整体发育一套辫状河三角洲相、湖泊相和深水浊积相沉积组合,可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湾、河口坝、远砂坝、深湖—半深湖泥等沉积微相。沉积相在空间上的展布受控于物源供给、古地貌和同沉积断裂。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呈裙带状连片展布,面积最广,深水浊积扇分布范围相对局限,仅发育在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前方局部深水区。  相似文献   

17.
平顶山矿区综采面顶板稳定性的沉积模式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葛道凯  杨起 《煤炭学报》1994,19(2):170-181
本文讨论平顶山矿区综采工作面顶板的沉积特征、稳定性及二者关系。研究表明,煤层顶板的沉积环境控制综采工作面顶板的整体稳定性及其展布规律,构造条件等因素影响顶板稳定性的局部变化。在三角洲平原沉积构成的顶板中,分流河道砂岩是稳定性最好的顶板类型,属稳定顶板;厚层分流间湾泥岩顶板的稳定性次之,为中等稳定类型;越岸砂泥互层顶板和薄层分流间湾泥岩-分流河道砂岩顶板相对较差,前者属不稳定顶板,后者以不稳定至极不稳定为特征。在碎屑障壁海岸沉积构成的顶板中,厚层泻湖泥岩顶板相对较好,属中等稳定类型,泻湖泥岩-小型潮道砂体混合顶板的稳定性较差,以不稳定至极不稳定为特征。  相似文献   

18.
《煤炭技术》2016,(8):106-108
通过大量钻井岩心观察、野外地质剖面测量、矿区煤田地质调查及室内样品测试分析,结合大量区域及前人研究成果,对重庆永川地区二叠系龙潭组聚煤环境进行研究。龙潭时期主要沉积环境为局限海湾中的潮坪亚相(龙潭早期)和泻湖亚相(龙潭晚期)。在潮坪亚相中,潮上泥炭沼泽和潮间泥炭坪是主要的聚煤环境。煤层形成的厚度往往决定于泥炭的沉积速率和海平面变化速率,后者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平衡时,厚度往往较大,同时层位稳定,连片性好。潮间泥炭坪中的煤层随海平面的变化,具明显的迁移性,煤层发育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9.
郑曦  王文恒 《煤炭技术》2015,34(4):113-114
宣威组是川南地区二叠系主要的含煤地层,通过对成煤时期沉积环境的分析,划分了河流冲积平原、泻湖潮坪、碳酸盐台地3种沉积环境。其中泻湖潮坪是最有利的聚煤环境,有障壁海岸的潮上泥炭沼泽和潮间泥炭坪是煤层聚集的最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太原组-山西组煤层发育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伟伟  杨辰雨 《煤炭技术》2014,33(12):104-105
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太原组-山西组含煤地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钻井岩芯观察及测井曲线识别性,分析煤层的发育特征及环境对煤层的控制作用。太原组T1小层顶部和山西组S1-3小层顶部煤层发育好,厚度大,连片性好,具工业开采价值。潮坪-泻湖中的泥炭沼泽和三角洲平原洼地中的泥炭沼泽都是聚煤的有利场所,其中潮坪-泻湖中的泥炭沼泽是煤层发育的最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