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TN-C-S系统在我国应用广泛,但由于固有剩余电流大,无法区分负荷投切和故障引起的剩余电流变化,漏电总保和中保无法投运,存在安全隐患。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剩余电流和不平衡电流突变量之比的漏电故障保护方法。首先,分析剩余电流回路,剩余电流和不平衡电流突变量之比在单相接地故障发生时刻突变,在负荷投切时不变。其次,基于中性线阻抗和接地阻抗不会发生突变的特征,计算故障电流突变量幅值,以故障电流突变量幅值越限作为故障判别依据,实现漏电故障检测。仿真及试验证明,所提方法可有效区分负荷投切和漏电故障,实现大幅值固有剩余电流下的漏电故障检测,在单支路和多支路系统中的检测灵敏度分别为70、150 mA,满足TN-C-S系统多级漏电保护的灵敏度要求。  相似文献   

2.
针对低压配电网TN-C-S接地系统固有剩余电流大,台区总保护和中级保护无法投运,线路漏电故障缺乏保护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剩余电流-不平衡电流突变向量之比和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机的漏电故障二级判别方法。首先,推导了TN-C-S接地系统漏电故障前后,剩余电流-不平衡电流突变比与零线阻抗、接地阻抗之比的关系,提出以突变比幅值为判据的故障一级判别方法。然后,以剩余电流、不平衡电流突变量的基波、3次谐波作为特征量,利用粒子群优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对判定结果进行二级判别,实现故障的可靠识别。最后,实际测试结果表明,在固有剩余电流幅值高于故障电流的情况下,所提方法的总识别率可达80%以上。所提方法计算量较小、成本低,使TN-C-S系统总保护和中级保护可靠投运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
随着低压配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漏电故障及其保护问题日益突出。传统漏电保护方法需要多级配合,且灵敏度低、易误动,在分析低压配电线路单相漏电故障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幅值差动原理的低压配电网剩余电流保护方法,给出了该方法的实现流程并分析了其适应性。该方法适用于TT系统和TN-S系统,依托配电物联网平台实现,可以排除下游线路对地不平衡电容电流在正常运行时对剩余电流的影响,保护灵敏度高;不需要多级保护配合,动作速度快、可靠性高;不需要精确对时,实施方便。利用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我国低压配电网漏电保护运行效果较差,特别是TN-C系统尚无合适漏电保护方法的问题,分析了不同接地方式下低压系统中单相漏电故障及负荷波动电气量变化特征,提出一种基于负荷电流闭锁的低压配电网漏电保护方法。该方法分别以剩余电流变化量越限和负荷电流变化量越限作为保护启动及闭锁条件,实现漏电故障与负荷波动的有效辨识,进而在两种工况下分别开放、闭锁保护,减少误动。所提方法可以克服分布电容电流和负荷波动的影响,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可靠性,适用于包含TN-C系统在内的不同低压系统。仿真及实验录波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现有低压配电网剩余电流分析等值电路与计算方法未考虑TN-C、TN-C-S系统,难以满足区分接地故障和负荷投切等需求。为此,提出一种适用于多种接地型式低压配电网的建模计算方法。针对不同接地型式的回路方程,提出一种4阶相模变换矩阵,得到独立的1模、2模和存在耦合的0模、N线模,将0模与N线模的互阻抗进行调整和转移,得到剩余电流模网络;根据接地故障和负荷投切的边界条件,建立了剩余电流分析等值电路,并推导出电气量的计算公式。仿真及试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适用性强、计算精度高,为研究接地故障保护技术提供了理论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6.
考虑相角特征的无死区新型触/漏电保护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现有基于剩余电流保护技术的漏电保护器存在保护死区的不足,基于正常剩余电流与触/漏电故障电流之间的相位关系,提出电流分离技术,将触/漏电电流从总剩余电流中分离出来。提出了一种新型无死区漏电保护原理,基于DSP对其实施方案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数字仿真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与现有基于剩余电流幅值和幅值变化量的漏电保护技术进行的对比结果证明,能有效消除保护死区,极大地提高保护装置动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针对低压配电系统TN-C-S接线方式下,传统剩余电流保护装置存在灵敏度低、监测盲区范围大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Hausdorff距离的漏电流故障监测方法.依托低压配电自动化系统,采用边缘计算的智能分布式代理模式实现漏电流监测.通过分析变压器出口至分支线间发生单相接地引起的漏电流故障时,故障点两侧剩余电流波形差异度特征,引入Hausdorff距离算法,其距离值表征相邻终端间剩余电流的差异程度,利用故障统一判据确定故障所在区段,其识别能力不受多种原因造成的下游正常剩余电流影响,并提高了监测灵敏度.仿真试验验证了该保护方案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漏电信号的识别技术及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剩余电流型的漏电保护技术基础上,对TN电网系统中的故障漏电的特征进行研究,提出基于剩余电流变化量法的漏电保护理论,根据剩余电流变化量的特征识别漏电电流。研究了突变漏电和缓变漏电特征的数学表示方法,建立剩余电流、突变漏电、缓变漏电的保护体系,提高了漏电保护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传统剩余电流保护的工作原理,提出了鉴幅鉴相式剩余电流保护方法。分别对缓变剩余电流和突变剩余电流的幅值与相位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剩余电流保护判据。鉴幅鉴相式剩余电流保护方法能较准确反映剩余电流幅值与相位信息。  相似文献   

10.
消除漏电保护死区的新技术及其试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消除漏电保护死区,提出基于剩余电流变化量法的漏电保护新技术.该技术是通过采用连续移动变化量法和窗口移动变化量法,实现突变漏电电流、持续缓变漏电电流的识别与检测.根据剩余电流、突变漏电电流、持续缓变漏电电流进行漏电综合保护,可以减少漏电保护拒动作.为检验新的漏电保护技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提出了相应的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11.
提出一种适用于变电站集中式直流采样“变电站微机保护及监控系统”的双功能电流变送器,该变送器用于提供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时和故障时电流量的数据采集;将正常电流的测量和故障电流的测量集于一体。该变送器主要特点是电路简单可靠、测量范围宽、响应速度快、精度高,既满足正常电流测量精度的要求,又满足故障时电流测量的灵敏度和快速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电网短路电流的特点,结合10kV配网特点,介绍了根据电网短路容量校核及选择电流互感器额定动稳定电流和短时热稳定电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电力系统短路限流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短路电流限制技术是电力系统故障保护的一个研究热点。介绍了短路限流技术的应用现状,论述了故障电流限制器(fault current limiter,FCL)的应用要求、优点和实现方案,并对限流器在电网中实际应用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固态限流器作为一种新型限流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空间矢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计算和分离负载电流中的有功、无功、谐波电流的新方法以及由此构成的检测电路。经过计算机仿真及在有源滤波装置上试验,得到了令人十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电力有源滤波器控制回路补偿参考电流的一种检测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提出了一种电力有源滤波器控制回路补偿参考电流的检测方法。该方法所用乘法器少,电路实现简单,适用于单相、三相有源滤波器补偿参考电流的检测。仿真和实验结果证明了这种检测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IEC60598—1:2008《灯具第1部分:一般要求与试验》中新增了保护争体电流和接触电流的测试要求,对其中的测试方法及要求进行分析,明确了试验条件、仪器设备、操作方法及限值的选取方法,可以为使用标准的相关企业、质检机构及设备制造商提供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几种不同类型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研究与比较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介绍并分析比较了IEC6 0 0 4 4 8《电子式电流互感器》中定义的 3种不同类型电子式电流互感器 (即光学电流互感器、低功耗电流互感器及空芯电流互感器 )的基本原理、性能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为避免广域电流差动保护受电容电流影响而误动的情况发生,通过对传统电流差动保护进行改进,提出一种不受电容电流影响的广域电流差动保护算法。利用微分方程计算出各线路上的电容电流,采用修正的差动电流对暂态和稳态电容电流进行有效补偿,即在传统差动电流基础上减去计算出的电容电流以使电流差动保护不再受电容电流的影响。利用PSCAD仿真实验将改进的广域电流差动保护与传统原理的电流差动保护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保护不受电容电流影响,外部故障时可靠不动作,验证了此保护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金属消雷器在云南的运行取得了良好的实效。为探索消雷机理用体积电荷雷云进行了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消散电流对雷云净起电电流的削减将减缓雷云电压的上升速度并减低雷云电压数值,从而实现消雷。雷云参数及其与消雷器的相对位置对消雷效果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王凤杰 《高压电器》2005,41(4):313-314,320
简要阐述了变压器差动保护的工作原理,分析了差动保护中不平衡电流产生的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