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解决常规测井方法难以有效识别致密砾岩低电阻率油层的难题,利用玛湖凹陷油藏地质、岩石物理实验分析、测井、试油等资料,开展从宏观到微观的低电阻率油藏成因、主控因素及储盖融合的油层识别方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玛湖凹陷目的层沉积环境以扇三角洲前缘砂质碎屑流为主,储层分选差,黏土含量高,黏土类型主要为伊蒙混层,伊蒙混层具有很强的阳离子交换量。由于泥岩的欠压实性形成超压油藏,地层超压改善储层孔隙结构,发育微细裂缝,地层超压形成的微细裂缝会增强地层的导电能力。因此,黏土类型为伊蒙混层、黏土含量高、地层超压是形成研究区低电阻率油层的主要因素。基于储盖测井响应特征机理,提出储盖融合的超压物性指数、电阻率消减率识别致密砾岩低电阻率油层的新方法。研究成果为玛湖凹陷致密砾岩低电阻率油层的测井识别及勘探评价提供理论基础,该方法可应用于试油选层,助力油田高效勘探。  相似文献   

2.
川西平原地区浅层气钻井完井工艺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川西平原地区浅层气钻井完井工艺技术李德利(四川成都610081)一、浅气层地质概况川西平原地区浅层天然气钻井的地层层序是新生界的第四系地层(Q),其厚度一般在40~60m左右;岩性为植表土、土黄色粘土、胶结不好的砾石层及流砂层。第四系后,进入白垦系下...  相似文献   

3.
汪家屯-升平地区深层超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松辽盆地浅层被认为是存在超压的,因为青山口组和嫩一、二段地层稳定分布着几百米厚的区域性泥岩层。松辽盆地深层虽然没有稳定分布的较厚泥岩层,但从形成压力异常的地质条件看,深层要优于浅层。汪家屯--升平地区的实际计算表明,深层压力异常确实存在,并影响着本区天然气的分布。  相似文献   

4.
吐哈盆地鄯勒地区构造样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鄯勒地区的地震地质条件为:①侏罗系及其以上地层可以划分为上、下两大构造层,上构造层为喜山期构造层,下构造层为燕山期构造层,其中在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发育有薄煤层。上、下两大构造层以区域角度不整合接触;②三维地震资料表明,第三系及其以上地层沿第三系底的不整合面滑动特征明显,侏罗系沿煤系地层和泥岩层滑脱的特征更为明显,在剖面上存在较明显的滑脱断层。文中基于地震地质条件,应用测井资料和模型正演等手段,认为鄯勒地区浅层和侏罗系的构造样式为盖层滑脱型构造样式,西部可能形成相互叠加的背斜型油气藏,东部可能形成依附于第三系底面的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相似文献   

5.
针对水合物储集层流体抽取法开采过程中面临的出砂问题,提出了针对黏土质粉砂型水合物储集层的"防粗疏细"式防砂充填层砾石尺寸设计方法,并以中国南海神狐海域X站位为例进行了具体分析。以X站位为例,分析了水合物储集层地层砂基本特性,对地层砂粗、细组分进行划分,并分别计算了疏通细组分和阻挡粗组分所需的防砂充填层砾石尺寸范围,通过求解两者的交集来确定最佳砾石尺寸。研究表明,X站位水合物储集层为分选性、均匀性极差且黏土含量较高的粉砂质储集层,上、下部储集层防砂充填层最佳砾石尺寸设计结果分别为143~215μm和240~360μm。在现场施工无法严格满足分层防砂要求的情况下,为了兼顾上、下部储集层,在满足充填强度的前提下,推荐X站位防砂充填层砾石尺寸为215~360μm。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海上气田生产零污染的目标,在没有现成研究流程和模式的情况下,以浅层封存地质条件研究为基础、以回注层注入指数为桥梁、以地层破裂压力为约束,对A气田分别从浅层断裂系统、回注层位优选、回注层注入能力分析等方面开展生产水回注方案研究,结果表明,A气田浅层地层形态较为完整,断层发育较少,从三潭组至海底未见断层发育,气田生产水回注对断层影响较小,不存在断层溢流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渭河断裂带地热井钻井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及工程概况 1.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渭河断裂带属渭河地堑,呈“V”字型,为正断层。地壳微活动频繁,地热资源丰富。为了合理开采地热资源,已钻多口地热水井。第四系秦川群组(0~500 m)地层以黄土夹砾石、粘土、粗砂及粉砂质互层为主;三门峡组(500~680 m)地层以粘土、粉砂、砾砂、中砂、细砂互层为主。第三系张家坡  相似文献   

8.
南翼山浅层Ⅰ Ⅱ油层组基本上为一报废的难采老油田,由于地质情况复杂,油藏埋藏浅,地层能量低,产层具有薄、多、散、杂等特点,在目前正规开发的情况下,很难获得经济效益.为了使该油藏重新焕发青春,一方面加强基础地质研究,另一方面引进新的经营机制和开采工艺,目前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为其它难采油田的二次开发提供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中国含油气盆地砂泥岩黏土矿物的组合类型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通过对国内15个含油气盆地10余万块砂,泥岩样品黏土X射线衍射分析资料和地质特征的分析,将我国含油气盆地的黏土矿物组合划分为两大类共12种,分别代表不同的沉积和成岩环境,常见黏土矿物组合类型中,组合1~5分别代表早成岩A、B及晚成岩A、B、C等5种不同的成岩环境,组合6常见于高渗透储集层或煤系地层,组合7多见于生油凹陷中的低渗透储集层;特殊黏土矿物组合类型中,组合8反映膨润土夹层,组合9层映造山带深部地层不断剥蚀的快速堆积环境,组合10反映基性火山岩物源,组合11反映快速剥蚀堆积或富钾的沉积环境,组合12反映于旱富镁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0.
超深层地质体伴随高压、高温、高应力聚集的高强度能量,易变形失稳,导致重大灾害事故风险高。深地钻探中特殊地质因素研究对于工程实践意义重大。以塔里木盆地为例,通过对钻探过程全层系地质因素进行系统梳理,特别是将非目的层当作目的层精细研究,分析了影响超深层油气钻探工程地质因素的产生背景和赋存环境,进一步从“沉积建造作用、构造改造作用,沉积—构造耦合作用”揭示钻探工程与地质因素之间的内在交互关联性,并着重论述了特殊地质因素研究与描述方法。结果表明:(1)相比中浅层油气藏,超深井钻探95%的进尺均在非目的层,非目的层钻探直接影响勘探开发进程;(2)相比中浅层油气藏,地表状况、复杂岩性、地质行迹、地层流体及超深层极高的温压场均是超深井钻探面临的巨大挑战;(3)系统科学地分析超深层钻探工程的特殊地质因素,提高对油气藏认识的全面性和对井控安全风险的评估,有利于风险防范和井位部署;(4)全地层特殊地质分析进一步构建了地质与钻井工程之间的桥梁,推动了地质工程一体化从理念走向实践。  相似文献   

11.
钱塘江口地区冰后期沉积特征与生物气聚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钱塘江口冰后期底界面是末次冰期低海面时形成的区域不整合面。冰后期沉积可划分为初、早、中、晚4期,对应接受4期沉积。初期为河床砂砾沉积,早期为河漫滩粘土和砂质粘土沉积,中期为淤泥质粘土沉积,晚期为粉砂、湖沼粘土和粉粘土沉积。沉积相主要有河床相、河漫滩相、浅海相、河口湾相、湖沼相、滨海相和陆相坡积洪积风化红土等7种类型,它们的分布与古河谷的形成演化和海平面的变化密切相关。河漫滩相和浅海相砂质透镜体为超浅层生物气最有利和较有利的储集带。  相似文献   

12.
莺歌海盆地中深层天然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莺歌海盆地浅层天然气勘探及研究程度相对较高,目前绝大部分探井及所发现的天然气储量主要集中于浅层,但剩余好的勘探目标不多;该盆地中深层探井较少,研究程度非常低,发现并落实的天然气地质储量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文章通过对该地区浅层与中深层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类比与评价,明确提出中深层优于浅层,中深层是寻找大中型气田的主要场所,莺歌海盆地中深层天然气将成为日后勘探新目标。  相似文献   

13.
浅水三角洲薄砂层是重要的岩性油气藏勘探新领域,但砂体薄、横向变化快,沉积结构特征难以识别,制约了该类沉积体的勘探开发。以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凸起芳草湖地区为例,通过地质-地球物理综合分析,深化地震沉积学分析技术。采用"准层序组内高低频旋回波形分离技术""、去除地层切片干涉效应技术"和"地质体与沉积背景属性融合技术"等3项技术,开展了浅水三角洲地震沉积学特征研究,并总结了浅水曲流河三角洲沉积模式。研究表明:(1)白垩系清水河组一段发育多个四级层序,反映湖平面周期性变化;(2)下切水道、扇状砂体广泛发育;(3)白垩系清水河一段浅水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3套储盖组合,是潜力较大的勘探层系。浅水三角洲薄砂层地震沉积特征识别技术的应用,助推了风险井位上钻,并取得较好的勘探效果,为该区增储上产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对其他类似地区的薄砂层识别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针对渤中探区Q构造新近系近十年探索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借鉴周边成熟油田浅层岩性勘探的思路,以地质认识为指导,以精细构造解释和岩性圈闭刻画为核心,综合运用地层切片、地震属性分析、90度相移及低幅度构造变速成图等多项地球物理技术,对新近系明下段浅水三角洲岩性圈闭进行精细识别与刻画。结果表明:地层切片结合地震属性技术有效识别砂体平面展布特征,90度相移技术辅助完成砂体精细刻画,低幅度构造变速成图技术真实反映砂体构造特征。通过多项地球物理技术的应用,相继发现了Qa、Qb/c及Qd等一系列浅层岩性含油气构造,掀起了渤海海域浅层岩性勘探的热潮,同时也对相似地质背景探区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逐渐深入和不断发展,浅层地质灾害成为深水钻井作业中面临的一大难题。深水井海底淤泥强度低、欠压实,地层不稳定,地层破裂压力梯度与地层空隙压力梯度之间窗口窄,当量循环密度控制困难,存在浅层气、天然气水合物及浅水流等浅层地质灾害风险。浅层地质灾害源体积小,难以预测;层位浅,灾害常突然出现;压力高,易发生井喷等事故,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对浅层地质灾害的预测就显得尤为重要。分析发现,地震波速度对浅层灾害的预测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速度场技术结合了横向分辨率较高的地震资料和纵向分辨率较高的井资料,为速度的准确求取奠定了基础,也为浅层地质灾害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为此,阐述了深水浅层地质灾害与地震波速度之间的关系,重点分析了速度场建立的方法及步骤,并对荔湾深水气田LW3-1-1井区所建立的速度场进行分析,预测了井区浅层地质灾害存在的可能性,这对后续钻井作业服务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针对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及周缘侏罗系三工河组的勘探一直没有获得重大突破,原因在于对有利储层分布规律的认识薄弱,制约了该区的勘探进程。综合岩心、测井和地震等资料,恢复研究区三工河组二段沉积前古地貌,系统分析深水沉积的地质特征,并总结古地貌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盆1井西凹陷中心区域侏罗系三工河组发育厚层块状砂岩,储层内部存在呈漂浮状的泥砾和泥质撕裂屑,多见顶/底突变接触,为典型的深水砂质碎屑流沉积;三工河组二段沉积前盆1井西凹陷及周缘发育水下低隆起、水下沟谷、斜坡和深水凹陷4类古地貌单元。斜坡区存在两级坡折带,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明显;两级坡折带将研究区分为浅水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和浅湖-半深湖3个相带,砂质碎屑流发育于M17—QS1井向西的浅湖-半深湖沉积相带。钻井已证实砂质碎屑流型储层的物性较好,在油气源、匹配条件良好的情况下,能够形成较大规模的油气藏,是盆1井西凹陷"下凹"勘探前景最好的领域。  相似文献   

17.
南黄海盆地发育厚度大、分布广的中生代—古生代海相地层,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对象,然而受地质条件复杂、地震采集环境恶劣等因素的影响,地震成像品质不佳的问题突出,制约了该区油气勘探的进程。为了破解上述技术难题,通过开展科研攻关,形成了南黄海盆地中生界—古生界地震资料采集、处理与综合解释等3项关键技术系列。研究结果表明:①通过立体地震资料采集、 广角反射地震信号提取、广角反射波成像处理、地震综合解释等技术以及海上试验应用,获得了该盆地中部隆起和北部坳陷海相下构造层的有效反射和成像,满足了地质科学研究和地震成像的要求;②取得了对南黄海盆地海相下构造层分布、构造特征等的一系列重要新认识,为该盆地海相地层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及勘探指明了方向;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CSDP-2科学钻探井位,在海相中生界—古生界中钻遇厚度较大的烃源岩和多套储层油气显示,证实了该项技术的可靠性。结论认为,该项地震勘探关键技术可以为南黄海盆地海相地层的油气勘探提供技术支撑,应用前景广阔,并由此坚定了在该盆地进行海相油气勘探的信心。  相似文献   

18.
渤海湾盆地新层系新领域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回顾渤海湾盆地新层系新领域勘探简况,分析了新层系新领域的石油地质条件。指出新层系新领域油气资源丰富,论证了圈闭、沉积、储层的特点及油气聚集规律。下第三系深层圈闭类型多、勘探领域广、储集层存在异常孔隙和次生孔隙发育带;海相碳酸盐岩可以生油得到证实,有的地区可以形成好的储集层;用低成熟油理论作指导寻找浅层油气资源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较好的石油地质条件,使渤海湾盆地继续加强勘探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渤海湾盆地新层系新领域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回顾渤海湾盆地新层系新领域勘探简况,分析了新层系新领域的石油地质条件.指出新层系新领域油气资源丰富,论证了圈闭、沉积、储层的特点及油气聚集规律.下第三系深层圈闭类型多、勘探领域广、储集层存在异常孔隙和次生孔隙发育带;海相碳酸盐岩可以生油得到证实,有的地区可以形成好的储集层;用低成熟油理论作指导寻找浅层油气资源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较好的石油地质条件,使渤海湾盆地继续加强勘探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准南西段构造样式及逆冲推覆构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准噶尔盆地南缘油气勘探的潜力是巨大的,但构造复杂、勘探难度大,因而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的构造分析理论来研究该盆地南缘西段山前冲断带的复杂构造变形,有助于建立更为合理的构造解释方案,降低油气勘探的风险。为此,依据断层相关褶皱分析理论确定了该盆地南缘西段山前冲断带2种逆冲推覆构造样式,进而得出以下认识:①该盆地南缘3套构造滑脱层(中下侏罗统煤系地层、白垩系吐谷鲁群泥岩层、古近系安集海河组泥岩层)控制了南缘逆冲推覆断裂的发育特征,逆冲推覆断裂发育的层位及特征对南缘区域构造展布特征及局部构造样式都起到了明显的控制作用;②该盆地南缘山前冲断带发育2种逆冲推覆构造模式,即后翼冲断-前翼深层楔形逆冲及浅层的断层传播褶皱、后翼反冲-前翼深层断层转折褶皱及浅层的断层传播褶皱;③该盆地南缘背斜构造是多种构造样式叠加的复合背斜,南缘下组合构造圈闭与中上组合相比构造相对宽缓,勘探领域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