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些年食品中重金属超标引发很多问题, 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传统重金属检测方法有原子吸收光谱法, 原子荧光光谱法和X射线荧光光谱法等, 其具有检测灵敏度高, 选择性好, 检测方法成熟等优点, 但是也存在着检测仪器昂贵, 前处理复杂, 检测所需时间长, 不易携带, 不能满足快速、简单、现场测定的实际需要等不足。科研工作者一直在不断探索能够快速, 灵敏, 高效的检测重金属的技术。适配体具有特异性强, 灵敏度高, 稳定性好等优点, 已经成为一种新型识别分子, 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中重金属的检测。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适配体在镉、汞、铅、砷等重金属检测领域的研究, 并对核酸技术在重金属检测方面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重金属是食品和环境中的一类剧毒污染物,易引起食源性疾病,对人体造成不可逆损伤。传统的检测方法耗时长、成本高,因此迫切需要开发食品中重金属的快速检测技术。基于纳米材料的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具有快速、高灵敏度、特异性强等优点,在重金属快速检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总结了金属纳米材料(如金纳米粒子)、金属氧化物(Fe3O4纳米颗粒)、碳纳米材料(如碳纳米管、石墨烯)等材料的性质,并对基于纳米材料的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在重金属(主要是Pb2+、Hg2+、As3+、Cd2+)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重金属检测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3.
将纳米材料独特的光学、电子和催化性能应用于适配体传感器中可大幅提高重金属检测的灵敏度并扩大选择性,是重金属检测领域的热点之一.该文综述了Pb2+、Hg2+、Cd2+等重金属离子的适配体序列,总结了多种结合纳米材料的适配体传感器在重金属检测中的技术应用及优缺点,并对适配体传感器在重金属检测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核酸适配体技术作为成熟的检测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检测流程的简洁性.近年来,相关政府部门以及检测机构基于食品检测的要求,尝试将核酸适配体技术融入到食品重金属的检测中,旨在通过技术资源的整合,实现食品重金属种类以及含量的科学测定,为食品安全风险的防范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核酸适配体技术在食品重金属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食品中重金属超标对人们健康构成了威胁,所以对食品中重金属检测技术的开发成为了重要研究内容。虽然传统的检测技术对重金属进行了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的检测,但是仍需要一种简单、快速、有效、成本低廉的方法用于食品安全领域的快速检测。核酸适配体为一段单链DNA或者RNA序列,是经体外筛选技术筛选出的能特异结合蛋白质或其他小分子物质的寡聚核苷酸片段。核酸适配体具有靶分子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稳定性好等特点,因而被广泛用于食品安全检测领域。本文综述近年来核酸适配体技术对食品中Hg2+、As3+、Pb2+的检测,并对核酸适体技术在食品重金属检测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马婧怡  田冰  王鑫  陶晓奇 《食品与机械》2021,37(12):188-196
综述了动物性食品中卡那霉素适配体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概述了比色法、荧光法、电化学法、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法等检测方法的试验原理,总结分析了不同方法中所使用的适配体序列及不同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并对卡那霉素适配体检测方法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也逐渐重视起来。核酸适配体是利用指数富集的配基系统进化技术体外筛选得到的单链DNA或RNA片段,能特异性地结合目标分子。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检测成本低等优点,已经广泛地应用于食品中蛋白质、霉菌毒素等方面的检测。本文主要综述了核酸适配体技术检测食品中霉菌毒素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真菌毒素是真菌在饲料或食品中生长所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通过食物链可在人和动物体内不断蓄积,且较难通过代谢排除,给人体和畜牧业构成了较大威胁。因此,真菌毒素的监测成为了预防真菌毒素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随着纳米材料科学的飞速发展和研究人员在真菌毒素检测方面的不断深入研究,基于纳米材料的适配体生物传感在真菌毒素检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适配体与纳米材料联用检测技术更加快捷、方法更加简单、成本更加低廉。因此,本文归纳了近几年有关真菌毒素快速检测方面的文献,分析总结了以纳米材料为基础的适配体生物传感器用于真菌毒素的快速检测研究,以及有关食品安全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期望对真菌毒素检测的相关研究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9.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18):254-262
氯霉素是一种禁用于食品动物的广谱抗生素,建立对其残留的快速检测尤为重要;核酸适配体作为新型生物识别元件,稳定性好且易合成,结合核酸适配体对氯霉素进行残留检测是继传统抗体检测之后又一新的突破方向,因此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在此综述了近5年基于核酸适配体检测动物性食品中氯霉素残留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比色分析法、荧光分析法、化学发光分析法、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检测法以及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法等,发现当前适配体在氯霉素残留检测领域缺乏系统深入研究,相关检测应用难以同时兼顾简单快速和灵敏准确的检测需求,特此比较和讨论不同分析方法,并分析其优缺点及发展趋势,以期为动物性食品中氯霉素残留的高效监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农药的广泛使用所引发的食品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愈发严峻.传统的检测方法普遍需要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以及专业技术人员,这极大地限制了这些检测方法在资源有限区域的推广使用.因此发展用户友好、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变得十分重要.基于纳米材料的光学适配体传感器可以实现上述农药残留检测的要求,已被公认为农药...  相似文献   

11.
因重金属超标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对百姓健康具有潜在危害。开发食品重金属快速检测技术,是防止重金属超标的食品流入市场行之有效的手段。但由于食品中重金属快速检测技术受限于目标物限量低和快速前处理后样品基质的干扰严重等因素,检测准确性和稳定性均难以保障。吸附材料对重金属具有较好的富集作用,同时可有效去除食品基质干扰,为食品重金属快速检测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在分析总结吸附材料在食品中重金属的检测应用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不同种类的吸附材料的吸附性能、检出限等优劣势作了详细的论述,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建立药食同源性食品中的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的残留量测定方法,为相关品种的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的测定、标准完善及风险评估提供依据。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药食同源性食品中铅、镉、砷、汞、铜的含量。结果表明,5种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53,回收率为82.25%~115.13%,重复性良好。参照《中国药典》枸杞、黄芪等药食同源性食物的重金属及有害元素限量标准,17种73批药食同源性食物五种重金属元素含量测定的合格率为98.90%,其中镉存在超标现象,合格率为94.52%。本文采用的ICP-MS法适用于药食同源食品中的多种元素同时测定。实验显示少数个别品种的个别元素污染严重,建议重视此方面的控制,完善相关检测方法和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部分市售儿童小食品重金属污染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栾娜  张莹 《食品科学》2006,27(10):473-476
为了解北京市中小学周边食品店中出售的儿童小食品中重金属污染情况,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31种儿童小食品中的Cu、Zn、Pb、Cd、Cr的含量。结果显示,儿童小食品中对人体有害的铅、镉检出率分别为95%和60%~75%,除镉、铬的合格率分别为75%~87.5%和75%~100%,其他元素合格率均为100%。其中镉污染较重,大于1/2标准值及超标的样品比例占45%~75%,儿童小食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重金属的污染,除镉元素外,大部分元素含量在国家标准值内,以低于1/2国家标准值为多。这些小食品受镉、铅、铬污染虽不严重,但普遍存在。镉污染较铅、铬污染相对严重,应给予一定重视。  相似文献   

14.
作为最具毒性的重金属之一,银在食品和环境中的污染对人体健康会造成严重危害。该研究基于稀土铽离子(Tb3+)能够结合单链DNA发出特征荧光的原理,利用Ag+能与胞嘧啶(C)结合形成C-Ag+-C结构以组成双链DNA的特性,构建了一种特异性识别Ag+的非标记核酸适配体荧光传感器。该传感器通过Tb3+对单双链DNA结构变化灵敏的特征荧光响应,能够实现对Ag+的高灵敏和快速的定量检测。该方法对Ag+的检测限为391.50 nmol/L,满足国家对于饮用水中Ag+限量检测的要求(0.05 mg/L,即 463.50 nmol/L)。该方法的回收率测定结果在93.02%~102.72%范围内,其相对标准差范围为1.27%~7.14%,证明了它的应用有效性;相较于其他的分子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无需进行化学标记以降低成本,且操作简便,检测响应速度快等优点,为临场快速检测重金属银污染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食品中重金属含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原子吸收光谱近年来被广泛用于食品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该方法与传统化学分析方法相比具有灵敏度更高、测定结果更准确等优点。本文综述使用原子吸收法测定蔬菜、粮食、海产品和饮品中的铅(Pb)、镉(Cd)、铬(Cr)、汞(Hg)和砷(As)等重金属元素的研究进展。对使用火焰原子吸收(FAAS)、石墨炉原子吸收(GFAAS)和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HGAAS)等方法测定不同元素的准确性、灵敏度和回收率等进行评述,并对原子吸收法在食品重金属检测中的应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林鋆 《中国纤检》2012,(14):60-62
本文采用带八级杆碰撞反应池系统(Octopole Reaction System)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建立了一套完整、快速检测纺织品中可萃取重金属元素的半定量方法。对样品进行半定量分析和加标回收试验,结果表明:该套方法可以有效地消除干扰,实现对纺织品中多种可萃取重金属的快速检测,测定结果与实际标准溶液的偏差在10%以内,加标回收率为86.2%~104.2%。  相似文献   

17.
The bioaccumulation of heavy metals in food tubers (carrots, onions, and potatoes) as a result of polluted irrigation water has been studied in this review paper. Given that heavy metals can cause a considerable oxidative stress, the impact of these metals to the physiology of the plants has also been assessed. The consumption of vegetables cross‐contaminated with heavy metals carries a considerable risk for humans (especially for children and pregnant women) and these dietary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while 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has been urged to look into this matter of concern.  相似文献   

18.
在Linde F(K)沸石制备过程中引入双特征官能团长链有机物对沸石微观结构进行重构,限制其生长尺寸,合成纳米硅铝酸盐沸石晶体,旨在提高其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利用XRD、SEM、TEM、XPS等现代分析手段对对合成材料进行表征,研究其对水中重金属的吸附机制.结果表明,合成材料尺寸为200~500 nm,液相比表面积为2...  相似文献   

19.
4 种太湖水产品体内重金属富集特征及食用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文  邵柳逸  连宾 《食品科学》2018,39(2):310-314
为研究太湖水产品重金属污染现状和食用安全性,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人工饲养和野生放养的4?种太湖水产品的头部、肌肉和内脏中Pb、Cd、Cu、Zn?4?种重金属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同种重金属在4?种水产品体内不同部位中的分布不同,除野生鲫鱼(Carassius auratus)外,4?种重金属在头部和内脏含量较高,在肌肉中含量较低;不同水产品同一部位重金属含量由高到低大致趋势为Zn>Cu>Pb>Cd。此外,人工饲养和野生放养太湖水产品肌肉组织重金属污染程度不同,野生放养水产品的肌肉组织污染程度较高;同种重金属在不同种类水产品肌肉组织中含量存在差异,其中人工饲养和野生放养条件下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对Cu的富集能力最强,野生放养条件下鲫鱼对Zn的富集能力最强。太湖水产品肌肉组织重金属污染大多属于未污染到微污染级别,个别属于严重污染级别,主要污染因子为Pb和Z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