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蕊 《电网技术》2017,(6):1748-1758
鉴于近年来光伏的迅速发展,以及分布式电源及微电网项目面临的成本及运营问题,建立基于不同分布式电源/微电网并网方式和不同商业运营模式的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模型,提出分布式发电/微电网项目的综合效益分析流程图,并进行实际工程的算例分析。该方法弥补了分布式发电经济性分析较为粗犷的缺点,考虑全寿命周期内项目的收益和成本,综合考虑复杂电价体系下采用不同运营主体的收益,以及初始投资、运行维护、投资回收期等成本因素对分布式发电项目经济性的影响,并优选出最优的运营模式。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分布式发电项目经济性评价中是有效的且准确的。结果表明采用由分布式发电商进行电源投资,由电网企业负责用户配电网或微电网的运行、维护和售电的运营模式是盈利水平最高的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2.
鉴于近年来光伏的迅速发展,以及分布式电源及微电网项目面临的成本及运营问题,建立基于不同分布式电源/微电网并网方式和不同商业运营模式的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模型,提出分布式发电/微电网项目的综合效益分析流程图,并进行实际工程的算例分析。该方法弥补了分布式发电经济性分析较为粗犷的缺点,考虑全寿命周期内项目的收益和成本,综合考虑复杂电价体系下采用不同运营主体的收益,以及初始投资、运行维护、投资回收期等成本因素对分布式发电项目经济性的影响,并优选出最优的运营模式。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分布式发电项目经济性评价中是有效的且准确的。结果表明采用由分布式发电商进行电源投资,由电网企业负责用户配电网或微电网的运行、维护和售电的运营模式是盈利水平最高的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不同运营模式的可行性和经济性问题,提高分布式光伏发电综合效益,研究了面向不同投资主体的分布式光伏运营策略。首先建立了分布式光伏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效益模型,然后选取用户和能源投资商两种典型的投资主体,分别建立了业主运营、委外运营和合作运营3种模式下的经济性评估模型,重点研究投资主体、用户和第三方运营公司等利益主体的经济效益,通过敏感性分析确定分布式光伏的最优运营策略,并给出了最低电价补贴。算例结果表明,分布式光伏在不同运营模式下均有较好的投资回报;能源投资商为投资主体时,分布式光伏整体效益更大,利益相关者更多,最低电价补贴更小。  相似文献   

4.
针对电网公司投资运营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典型模式进行了分析。依据现行能源与电力政策,系统总结和分析了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可行的商业运营模式及其收益来源,提出了"自发自用、余量上网"、"全额上网"、"市场化交易"等模式下预期成本和收益计算方法。以贵州省典型参数为例进行了量化分析,得到了分布式光伏发电在各种典型模式下的初始成本、年收益、静态投资回收期等,并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单位典型造价、项目所在地的光伏发电年利用小时数、光伏发电补贴、用户电价等对项目经济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光伏扶贫工程是有效促进贫困户增收和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选择一种恰当的光伏发电运营模式使得光伏发电收益最大化,对农户而言至关重要。针对此,在总结了目前国内光伏发电主要运营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的成本收益,比较了不同运营模式下分布式光伏并网的经济效益。该研究成果有助于解决光伏发电并网成本效益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以互联网推动分布式光伏系统发展为切入点,结合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和供需互动平台分析了节能服务公司运营分布式光伏系统的模式;建立了分布式光伏系统的成本收益数学模型;考虑负荷与电源时序性的匹配度,结合大数据分析,选取餐饮业为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应用市场,进行效益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充分考虑分布式光伏出力的时序性,并与可控负荷搭配,有利于激发其潜在市场;基于信息共享与大数据分析的能源互联网有利于分布式光伏系统商业化,促进能源投资与能源利用的有效性;进一步降低组件的衰减率是技术方面较为可行的保证分布式光伏系统收益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华东电力》2013,(2):302-306
光伏—燃气三联供联合微网不仅能够拓展能源梯级利用的范围,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而且能够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利用,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运用技术经济的财务分析方法,分析了光伏—燃气三联供联合微网的独立运营和并网运营两种模式的特点,分别提出了电价测算的综合模型,结合具体的算例展示了模型的应用,证实了在充分考虑分布式发电环境成本与效益的前提下,独立运营模式较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节能减排技术发展、降低用户的用电成本,实现利益的合理分配,为光伏和燃气三联供项目的推广复制提供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考虑不同补贴方式的分布式光伏运维模式决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我国分布式光伏的不同补贴政策,首先建立分布式光伏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效益模型,然后对比不同典型运维模式的特点,通过净现值、内部收益率和动态投资回收期3个指标对不同补贴方式下采用不同运维模式时的分布式光伏经济效益进行量化。最后通过某案例计算,对比分析了运维公司盈利率和自用电量比例对分布式光伏用户效益的影响,为光伏用户选择合适的补贴方式和运维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孙建梅  陈璐 《中国电力》2018,51(3):88-93
为供应低碳可靠的电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发展具有显著意义。结合核证减排单位收入因子,改进度电成本模型,并对度电成本的影响因素作敏感性分析;分析了包括贷款行为等激励机制对项目经济效益的影响;基于独立发电商和配电公司角度,通过实例全面分析了典型运营模式下的并网发电效益。结果表明,分布式光伏发电给配电公司同时带来负向收益和正向收益,自发自用模式能为独立投资商带来更高收益;发电量的变化对度电成本影响最大,在考虑核证减排单位(CERs)收入后,有效光照小时数和光伏组件衰减率对平准化电力成本(LCOE)的影响在增大;碳排放效益对项目的经济效益有一定的影响,碳交易市场的完善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将推动光伏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黄碧斌  李琼慧  高菲 《电力建设》2015,36(10):82-87
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持续出台支持政策,分布式光伏发电快速发展,局部地区渗透率较高,对电网提出了改造需求,自身也面临限电风险。针对高渗透率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带来的电网改造成本、降低损耗、延缓电网投资等成本效益,提出一种计及电网改造的高渗透率分布式光伏接入的综合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基于典型规划场景的年度8 760 h分析结果,对高渗透率分布式光伏接入进行优化规划研究,研究结论可为实现高渗透率分布式光伏科学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结合湖南省太阳能资源条件和光伏发电发展现状,提出分布式光伏发电经济性分析模型。基于国家最新的电价补贴政策、湖南省一般工商业用电价格及结构,对省内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按自发自用比例100%、80%和50%这3种模式进行投资效益测算。同时,为带动光伏产业发展、调整能源结构,参照周边省份相关经验,对湖南省分布式光伏发电补贴方案进行研究,建议在国家政策基础上,出台省内电价支持政策,并对补贴效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首先描述了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战略意义,介绍了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并网模式以及光伏电池类型,构建了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成本收益数学模型,以居民架设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为例,计算并比较了不同并网模式、不同光伏电池材质的成本收益。最后,分析并提出了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各风险因素和应对措施,对广大客户投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区域分布式光伏运行监控系统设计方案,采用信息采集层、通讯网络层以及主站层3层结构,集成分布式光伏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电能质量监测、保护及故障信息管理、电能量计量、区域分布式光伏功率预测、分布式光伏发电控制、分布式光伏发电效益分析等高级应用软件模块,实现对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实时监控和运营。  相似文献   

14.
分布式光伏接入有利于降低配电网负荷峰值,提高配电网运营效益,但由于其出力不确定性特点,导致其削峰效益难以准确评估。本文通过分析光伏出力的波动性和时序性,建立了基于净空模型的光伏出力时序模型,同时考虑负荷和光伏出力的不确定性,提出了置信削峰度指标来衡量光伏接入对配电网负荷峰值的影响,基于此,结合节点边际容量成本概念,提出了计及不确定性的含分布式光伏配电网削峰效益概率评估方法。以南方某地区配电网实际中压馈线为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在考虑光伏出力不确定性的同时,能够准确评估光伏以不同位置和不同电压等级接入配电网的削峰效益,对分布式光伏的选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赵淑敏  陈俊 《电工技术》2022,(16):42-45
目前储能成本高,新能源配套建设储能后其成本收益将如何变化成为了关注焦点.建立了一套全寿命周期成本-收益模型,对用户侧分布式屋顶光伏以及光伏+储能的投资效益进行对比分析,并从一般工商业着手,分析其投资效益,对当前光伏+储能项目投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前,用户侧分布式光伏呈现出分散建设与无序接入的低端量化扩张态势,难以满足电网低碳转型下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深度开发与可持续发展需求。文中探索分布式光伏集群一体化开发与运营模式,提出集群开发用户侧分布式光伏资源博弈策略。首先,构建以集群运营商为主体的分布式光伏集群开发与运营模式;其次,针对用户自建光伏或出租场地两种开发模式,提出用户光伏开发行为预测方法;然后,揭示集群运营商与用户在光伏开发资源分配上的博弈关系,构建分布式光伏资源主从博弈双层优化模型。最后,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对于引导用户侧分布式光伏有序理性开发与合理高效配置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分布式光伏发电运营过程中,会因设备故障、仪表测量误差、用户个人行为等干扰因素导致运营系统采集异常数据,因此需要对异常数据进行排查,有助于保障光伏发电用户数据库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识别存在运营问题的分布式光伏用户。基于上述原因,本文针对分布式光伏系统的特殊性,提出一种光伏发电运营系统异常数据排查技术,结合温度、辐射量、纬度、时令等环境因素,采用中心复合设计方法,通过有限的数据量建立较为精确的发电量数学模型,采用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对采集到的发电量进行修正,从而排查和消除异常数据。该方法能够实现发电数据的预测,能够快速、可靠地排查异常数据,文中给出了排查原理和具体的实现过程,最后通过实验结果证明了所提出技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的能源转型进入关键时期,分布式光伏在配电网的大规模应用已成为重要趋势.然而在光伏功率过剩时可能引起配电网过电压、逆潮流等问题,威胁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传统配电网调压方法如有载调压、定点无功补偿、大规模弃光等,存在调压性能有限、经济性差、光伏利用率低等缺陷,不再适用于含大量分布式光伏的配电网.因而本文充分发掘分布式光伏的调控潜力,从单机调控与多机协调两方面优化配网台区潮流,从而在提升光伏发电利用率的同时,实现对配电网过电压平抑.文章在配电网电压灵敏度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对分布式光伏系统运行的多种模态进行划分,在优化了传统的光伏无功控制方案基础上,进一步加入了有功功率削减模式,实现单机光伏系统对连接点电压的控制与优化;同时考虑单机调控能力受限时,依据灵敏度排序进行分布式光伏间的协调优化,通过单机与多点多机两个层面的协调优化与综合调控的配电网台区的电压优化控制.经验证,本文所提的分布式光伏系统优化协调算法,能够提高电压调节的效率,并且有效减少分布式光伏系统的弃光率.  相似文献   

19.
在能源互联网背景下对分布式发电系统的运营模式进行分析,基于传统统购统销运营模式提出了面向能源互联网的分布式发电系统聚合服务商运营模式,分析了聚合服务商运营模式参与的2种主要辅助服务类型,并提出了相应的预期成本及收益计算方法。以某工业园区为例进行数值分析,得到分布式能源系统在2种模式下的成本及收益,并就其关键参数,包括上网电价、光伏补贴电价、辅助服务价格、出力分配系数等,采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其对静态投资回收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光伏系统的利用率,需要研究家庭和企业用户的分布式光伏及储能电池混合系统的最优运营模式。以居民用户和企业用户为对象,分别建立了用户无光伏发电、光伏电力全部出售给电网、自发自用余电上网以及光储系统下自发自用余电上网这4种运营模式下用户的成本效益模型,分析了不同运营模式下系统的经济性。结果表明:在无储能的光伏发电系统中,光伏系统的装机容量越高,用户的净利润越高,并且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是收益最高的用电模式。在有储能的光伏发电系统中,考察了6种储能电池在分布式光伏/储能电池系统中的经济性,发现对于居民用户,采用储能系统消纳光伏电力的经济性较低;而对于企业用户,储能系统的经济性较前者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随着储能电池成本的降低,企业用户配置光伏储能电池系统会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其中水钠电池的经济性最高。研究成果可为家庭和企业用户光伏发电系统运营模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