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模糊逻辑推理方法,设计了基于Takagi-Sugeno模糊逻辑方式的设定值在线自修正系统,研制开发了基于规则学习算法的自学习模糊控制器,并应用于中试。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模糊逻辑系统可在水质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及时调整透光率脉动混凝投药控制系统的设定值。调节混凝剂投加量,从而保证了沉淀出水水质稳定、合格。  相似文献   

2.
总结了透光率脉动检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将透光率脉动检测技术的应用和研究分成三大类;透光率脉动检测技术的理论研究、透光率脉动传感器的研究和透光率脉动检测技术的应用;指出混凝投药自动控制是透光率脉动检测技术最有意义的应用领域,同时指出了该项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透光率脉动检测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透光率脉动检测技术李星杨艳玲李圭白(哈尔滨建筑大学)1引言随着水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水质标准的逐步提高,相应的检测方法和检测技术也不断更新和发展。浊度是水处理领域中重要的检测指标之一。多数浊度测定仪器都用可见光作为光源,能够有效检测由胶体粒径范围的颗...  相似文献   

4.
混凝加药过程中一般以GT值为参数进行控制,由于GT值范围过宽,难以实际应用。目前,各种混凝控制新技术应运而生,本文将对此作简单介绍,重点是流动电流与透光率脉动絮凝投药自控技术,以反映该领域最近发展。  相似文献   

5.
高浓度悬浊液架桥絮凝分形体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85kg/m^3的黄河泥沙水进行了高浓度悬浊液架桥絮凝沉降试验,考察了架桥絮凝分形体的形态学特性,并用电镜观察了絮体构造。结果表明,絮体结构及其形成过程具有分形特征;参数“分维D”可用于定量表征分形絮凝体的形态学特性:①絮体生长机制以DLCA与RLCA模式为主,其生长模式从快速混合阶段的分枝状DLCA结构逐步向慢速絮凝阶段的密实RLCA构型演变;②粒径分布在3个区域,其曲线形状类似广义的正态分布,“分维”能定量确定絮体密实性与沉降特性达最佳时的粒径范围;③分形结构的不断演变引起絮体内部渗透性显著不同,分形絮体自由沉降规律不能用Stokes定律进行合理解释;④在一定粒径范围内,絮体有效质量密度与Stokes粒径存在双对数线性关系,絮体的孔隙率是影响其密实性的主要原因;⑤对相同含沙量的泥沙水絮凝时,Al2(SO4)3形成的无机混凝剂絮体结构与高分子架桥絮体分形结构相比,具有絮体粒径小、结构脆弱,能承受的剪切强度G值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采用现场试验的方法对透光率脉动絮凝投药自控系统的动态模型进行了辨识以建立其数学模型,并对所求传递函数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为系统控制器的设计和现场控制参数的整定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涡旋混凝低脉动沉淀技术用于水厂改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概述1.1水厂改造的紧迫性水资源匮乏、分布不均,原水污染严重,构成了我国给水处理的基本背景。据统计[1],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108座城市严重缺水,日均缺水1600×104m3。按建设部规划[2],“八五”期间平均每年供水量...  相似文献   

8.
混凝过程广泛用于给水和废水处理工艺的固液分离过程中。主要介绍了检测混凝过程的各种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特点进行了简单的评价。同时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混凝检测技术——透光率脉动技术的原理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9.
10.
混凝絮体破碎再絮凝及污泥回流除浊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硫酸铝为混凝剂、聚丙烯酰胺(PAM)为助凝剂,考察了不同混凝剂投量下絮体破碎再絮凝的出水浊度变化以及污泥回流量对除浊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混凝剂投量为5、7.5mg/L时,可使再絮凝浊度低于初始絮凝浊度,在此混凝剂投量下,回流一定量的污泥可进一步优化再絮凝效果,而PAM的加入会产生一定的胶体保护作用;当混凝剂投量10 mg/L时,再絮凝浊度高于初始絮凝浊度,在此情况下回流污泥会使再絮凝浊度进一步升高,投加PAM可在一定条件下逆转这种恶化倾向。  相似文献   

11.
水处理反应中亚微观扩散是起决定作用的动力学因素.由于混凝剂的水解产物扩散速度慢,高浊期水中胶体颗粒数量多,未等混凝剂水解产物在邻近扩散,就被接近它的胶体颗粒接触与捕捉.按传统工艺建造的水厂,在特大高浊时都需大幅度降低其处理能力,以保证出水水质,造成药剂的严重浪费和出水的PH值过低.  相似文献   

12.
浆体封闭脉动灌浆是松软地层防渗加固的有效手段,但封孔浆体的止浆机制尚不明确。基于工程断裂力学以及宾汉姆流体同心环状劈裂流动模型,对脉动灌浆封孔浆体的止浆机制进行了定性分析,并基于能量守恒,推导出了脉动灌浆封孔浆体止浆的控制方程。分析了脉动灌浆封孔浆体的止浆能力与浆液流变性能、封孔浆体性能以及脉动频率的关系,封孔浆体的承载极限灌浆压力随浆液塑性黏度和屈服应力的增大而增大,随封孔浆体塑性强度的增大呈线性增加,随脉动持续时间的增加而减小,随脉动间隔时间的增大而增大,随封孔高度的增加不断增大。利用自制室内试验装置,验证了脉动灌浆封孔浆体的止浆机制。在南水北调中线河南鹤壁段引水渠边坡防渗工程中,针对松软地质条件,采用封孔浆体止浆技术对边坡工程进行了自下而上分段脉动灌浆,灌后抽水试验表明地层渗透系数达到10-5~10-6cm/s,对比传统灌浆工艺节省20%工作量。  相似文献   

13.
基于分形理论的混凝控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依据分形理论,针对混凝过程中原水水质、水量的变化,考察了絮凝体分形维数与混凝剂投量和沉后水浊度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证实,分形维数的变化能够很好地反映絮凝程度及混凝处理效果,从而为建立以分形维数作为主控特征参数的混凝投药系统提供了依据,并通过大量的基础试验为分形维数模型控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污泥回流比对絮体破碎再絮凝及沉后水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铁盐污泥回流处理低浊、微污染原水,研究了不同污泥回流比对絮体破碎再絮凝特性和沉后水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污泥回流工艺相比,回流2%~10%的污泥可使絮体的絮凝指数(FI值)大幅提高,但不同回流比条件下的FI值差别不显著;污泥回流使絮体的抗破碎能力有所提高,但破碎后絮体的再絮凝能力明显下降;絮体的成长速率和强度因子随着回流比的增大而逐渐提高,而恢复因子却逐渐降低。另外,回流2%~8%的铁盐污泥能够显著提高对浊度和有机物的去除率,且浊度去除率与絮体恢复因子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