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该洼陷形成机制,构造亚带划分及其分布规律。方法:通过构造地质学及区域应力场的研究来分析南-孟洼陷地质构造。结果:划分出3个构造亚带,找出了构造亚带的分布规律,明确了北东向断层的分块作用,据北北东向次级断层断面倾向的变化划分了6个区块。结论:在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以王楼、孟岗集为南界的洼陷北部是近期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2.
哥伦比亚油气地质与勘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哥伦比亚油气资源丰富,为南美第4大油气生产国,是南美地区值得重点关注的国家之一。该文以石油地质理论为指导,对哥伦比亚的油气地质特征和油气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勘探潜力。研究认为哥伦比亚具有构造复杂多变、盆地类型多、沉积地层发育齐全、烃源岩优越、储盖组合配置良好和圈闭类型丰富的特点,其油气分布集中,重油、常规油平面上分异明显,油气成藏受烃源岩、运移通道和储盖组合的控制;东部构造区、前陆盆地、第三系、构造圈闭、常规油气为未来勘探重点。研究结果能为哥伦比亚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4.
油气地质理论与勘探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值此《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杂志创刊30年之际,谨以一普通读者的身份,向贵刊表示衷心的祝贺!  相似文献   

5.
6.
下扬子区古生界油气地质条件及勘探选区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下扬子区发育海相上震旦统至上奥陶统烃源岩(大部分已进入过成熟干气阶段,经历过两期生油过程,仍有一定生烃能力)和上石炭统至二叠系烃源岩(其本处于生油晚期阶段);成岩后生作用大大改善了古生界碳酸盐岩及碎屑岩的储集性能和渗滤性;古生界露头区已发现背斜逾200个(许多面积大于40km2),预计覆盖区构造型及其它类型圈闭同样很多,具有优越的圈闭条件;广泛分布3套有效区域盖层(下志留统高家边组,上二叠统龙潭组,上白垩统浦口组),以浦口组盖层最重要。下扬子区上震旦统至二叠系的油气显示(油、气和固体沥青)多达424处,多赋存于洞、缝,反映该区经历过广泛的成油过程。印支期至燕山期的构造运动对古生界原生油气藏改造相当严重,但构造相对稳定的区块仍有勘探远景,综合分析认为,泰州—泰兴、南通—无锡、句容—南陵、射阳—大丰和无为—望江地区最有勘探前景。图3表2参4(王孝陵摘)  相似文献   

7.
<正> 众所周知。石油天然气勘探充满了风险。为了将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提高勘探成功率以获得最大效益起见,勘探工作者一方面极端重视对勘探对象反复地深入地持久地开展地质研究,另一方面又极其强调采用多种不断改进的技术手段(物探、钻井、录井、测井、测试等)来强化勘探实践。因而,勘探活动是一个不断深化的研究过程和实践过程。翻开中国石油的勘探史,对地质家们认为某个有勘探远景的盆地(或地区),坚持锲而不舍的地质研究和不惜几上几下的勘探实践(伴随技术手段的进步),终获突破的事例并不鲜见。如吐哈油田和陕北大气  相似文献   

8.
包裹体研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年来,流体包裹体已成为油气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包裹体中的油气组分研究已广泛地运用于油气勘探中,为研究油气藏的油气源、油气的成藏期,成藏期次,注入演化史。油气运移和地质的构造运动等提供了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手段,并解决了油藏地球化学中遇到的新问题。在国外一些新的油气田的发现中包裹体起到了不可估量和无法替代的作用。本利用包裹体的均一湿度和包裹体中的油气组分研究了石西油田油气藏的成藏期,期次,油气源及注入演化史并详细地叙述了包裹体在油气勘探中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盆地构造分析与油气勘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发景  汪新文 《勘探家》1996,1(1):25-28
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及保存与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和改造密切相关,因此在油气区域勘探中必须对盆地进行整体的动态分析;盆地构造分析主要包括含油气盆地分类,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演化与地球动力学,盆地形成,演化及改造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11.
松辽盆地安达地区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波 《石油实验地质》2011,33(2):165-170
综合应用地质、钻井、地震和地球化学资料,系统分析了安达地区构造演化、烃源岩、沉积、储盖组合、油水关系及油藏类型和油气成藏特征,研究了本区的石油地质特征,认为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具有较好的生、排烃能力;分流河道砂体储层物性好,为油气聚集提供较好的储集空间;良好的储盖组合有利于油气的聚集与保存;油源断裂为油气的运移提供了重要的通道;青山口组一段泥岩超压为油气的运移提供了动力。研究区总体呈下水、上油的油水分布特征,以断层—岩性和岩性—构造油藏为主。区内扶余油层油气成藏受成熟烃源岩、青山口组一段超压、优势运移通道和储集条件控制。根据上述认识明确了研究区下一步的勘探方向,有效地指导了该区的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12.
三江盆地石油地质条件与勘探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江盆地作为我国东部中生界唯一的海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盆地,受早白垩世末构造运动的强烈改造,其原型盆地与现今残留盆地存在较大差异,有机质热演化已达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发育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和第三系三套烃源岩,油气源较丰富;多期构造运动和火山活动,形成的两组断裂以及不整合面,为油气运移提供良好的通道和运移动力;圈闭类型较多,定型早,与油气生排烃期形成良好的匹配关系;存在西部、东部两类不同成藏组合的勘探领域,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3.
著名区域地质和石油地质学家关士聪院士,在长达60多年的地质活动中,为中国地质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区域地质方面主要体现在:首次确立了西秦岭地区存在陇南龙山运动;建立了桌子山地区的奥陶纪地层系统。石油地质方面主要体现在:促进了华北盆地新生界油气突破;主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地质图集》;首倡中国陆相白垩系三分,为白垩纪沉积分型及油气的选型和选区指明了方向;倡导并推动了包括煤成气在内的天然气的科技攻关及普查勘探工作;参与和制定了二轮石油普查的总体部署,在其指导下,鄂尔多斯、川西北、南海珠江口、东海陆架,塔北等重要含油气区先后取得重大进展。关士聪院士立足于实践,善于理论总结,在《中国海相陆相和海洋油气地质》一书中,建立了由两个相组、6个相区和16个相带组成的中国古海域沉积环境综合模式,精辟地展望了海相找油前景。针对中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都为板内盆地的特点,建立了有别于前人的中国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分类原则,指导了中国陆相油气的勘探。  相似文献   

14.
根据海外油气勘探的特点,从"两个步骤、五个条件、两个层次"探讨海外油气勘探地质风险评价分析的方法。以油气成藏的五个必要地质条件为分析对象,在初始评价阶段,基于"资料丰富程度、资料品质、地质认识程度"三个方面对区带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存在性风险概率进行分析;在后期详细评价研究阶段,充分考虑影响油气成藏过程发生的各项地质条件的次级因素,对研究对象开展多因素综合性地质风险概率分析。  相似文献   

15.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PRMB) covers an area of approximately 20×104 km2. However, oil-gas fields detected in this area thus far are highly concentrated and controlled predominantly by second-order structural belts, the seven largest of which aggregate proved oil reserves of 7.7×108 m3, accounting for 86% of the total discovered reserve in the basin. These second-order structures have one common phenomenon: oil is contained in all traps present in them. In other words, they are all belt-wide petroliferous reservoirs. Research has identified eight types of second-order structural belts under two categories in the eastern PRMB. Their petroliferous properties are subject to three typical constraints: petroliferous properties of subsags hosting these structural belts, locations of these belts in the petroleum system, and availability of traps prior to the hydrocarbon expulsion and migration.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oil reservoirs in these belts are characterized by subsag–belt integration and "three-in-one". The former indicates that sags and the second-order structural belts within the supply range of the sags constitute the basic unit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 and are therefore inseparable. The latter indicates that a belt-wide petroliferous second-order structural belt always contains three important elements: hydrocarbon richness, effective pathway and pre-existing traps.  相似文献   

16.
三湖拗陷是一个以第四系和上第三系狮子沟组为主的叠合拗陷,地质结构简单,成藏条件复杂。微弱的升降运动,构成了以薄互层为主、大面积展布的滨浅湖相沉积和自生自储式的生储盖组合。该拗陷是一个以岩性圈闭为主的含油气拗陷,周边水系发育,有利于水溶生物气聚集成藏。在对该区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突出岩性、突出区域、突出第四系、突出北斜坡"的勘探思路。在继续开展低幅度构造勘探的同时,重点加强岩性目标的研究与勘探;在关注重点区带的同时,必须强调区域勘探;在第四系与上第三系狮子沟组两套勘探层系上,突出第四系;在勘探区域上,重点突出北斜坡。  相似文献   

17.
纯梁油区油气分布特征分析表明,油气平面上分布于正向构造带,纵向上集中在沙四段、沙三段和沙一段,其石油地质储量占全区探明储量的83.3%,油气富集层位及埋深呈现由北向南、由东往西依次抬高的趋势。该区的构造、油气源、生储配置与盖层、地层不整合等是油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该研究成果应用于纯化油田外围的滚动勘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缅甸D区块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缅甸D区块位于伊洛瓦底盆地中西部,主要勘探层系始新统发育东、西两大三角洲沉积体系,沉积相以三角洲平原〖KG-*4〗-前三角洲亚相以及浅海相为主,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始新世的统一沉降期、渐新世—中新世的差异沉降期和上新世以后的逆冲推覆期3个阶段,形成了南北走向、东西分带的“四隆二凹一斜坡” 的构造格局。烃源岩以塔本组的灰色泥岩和煤系泥岩以及朗欣组的暗色泥岩为主,有机质丰度高,具有非常好的生烃能力。蓬当组、塔本组和提林组3套储〖KG-*4〗-盖组合保证了区域油气的有效聚集和保存。圈闭类型有断层控制的背斜圈闭和砂岩透镜体圈闭两种。烃源岩热演化研究表明,区域生烃时间、运移方向、储盖组合、圈闭形成等成藏条件配置关系合理,D区块油气有利富集区主要集中在3个构造带上,分别是Patolon背斜带、Mahudaung背斜带和Thingadon复向斜带。  相似文献   

19.
试论松辽盆地深层油气藏分布与形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 ,松辽盆地在下白垩统及以下层系发现并探明九个深层油气田。盆地背部大庆油区有三个气田 ,盆地南部吉林油区有四个气田、两个油田。该盆地深层以气藏为主 ,油藏为辅 ,盆地北部为气藏 ,南部为油藏。油气藏这种分布现象的出现 ,是盆地深层断陷发育多套新的有利于生气的腐殖型烃源岩 ,在高地温的作用下 ,当达到高成熟或过成熟的生烃阶段时 ,其生成和聚集的烃类气体则以热解气和裂解气为主 ,石油为辅。文中还论述了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及天然气藏的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