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保证初至层析静校正处理质量,对初至拾取质量进行监控,并根据统计学原理,在共炮点域、共检波点域、共炮检距域对初至拾取误差进行衰减,提高初至拾取质量,提高层析反演结果的精度。  相似文献   

2.
浅层折射波勘探中初至自动拾取新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波初至拾取是地震勘探中广泛应用的基础技术,尤其在浅层折射波勘探和层析成像中初至时间拾取精度直接影响地下地层结构的反演结果。由于初至时间对应的并不总是能量比最大值(可能是次极值),以往的滑动时窗能量比法仅根据前后两个滑动时窗能量比的最大值判断初至时间,造成对低信噪比数据的拾取效果不理想,而对高信噪比数据则难以检测能量较弱的折射波。基于此,本文提出多时窗能量比初至拾取算法,该算法在实现过程中结合应用自动质量控制技术,满足了浅层折射波勘探的初至拾取精度要求,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将该方法应用于准噶尔盆地中部M区地震勘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基于地震时窗属性特征拾取初至方法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复杂地区初至拾取的精度和效率,对基于地震道时窗属性特征拾取初至的能量比法、振幅比法、瞬时强度比法和曲线长度比法进行了对比研究,着重分析了4种方法的拾取精度。研究结果表明:4种方法都能准确、有效地拾取初至,能量比法和瞬时强度比法拾取精度明显高于振幅比法和曲线长度比法;通过变换滑动时窗长度和加入稳定因子,4种方法都能更准确、更有效地拾取初至。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低信噪比地震资料初至自动拾取的精度,提出了一种联合应用曲波变换与希尔伯特变换进行初至拾取的方法。首先采用基于Wrapping的快速离散曲波变换算法对检波点静校正和线性动校正后的炮域数据进行曲波变换,然后根据随机噪声和有效初至信号的曲波系数在不同尺度不同方向上的分布差异,设置合适的阈值对曲波系数进行"去噪"处理,最后将处理后的曲波系数进行反变换,获得压制随机噪声后的地震记录。利用希尔伯特变换计算各地震道的瞬时振幅,然后利用改进的瞬时强度比公式逐道计算给定的时窗内各采样点的瞬时强度比,最后根据瞬时强度比极大值确定单炮的初至时间。理论数据和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对于低信噪比地震资料,利用曲波变换法进行去噪后,数据的信噪比得到了提高。结合具有一定抗噪能力的改进型瞬时强度比初至拾取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自动拾取初至的精度,减少人工修改错误初至的工作量,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如今中国境内可控震源勘探作业大多采用扫描信号与地震仪器接收信号进行互相关方式获取共炮点道集数据,这一过程通常在野外地震仪器系统上通过硬件完成。对于互相关单炮记录,相关噪声的存在降低了初至波的信噪比,需对单炮记录进行最小相位化处理后拾取初至时间;采用扫描信号或地面力信号对振动记录做反褶积处理,能改善初至波信噪比,使初至起跳更加干脆,从而可提高初至时间拾取精度和静校正精度。在低信噪比地区,宜采用人机交互方式拾取初至,通过改变显示方式等改善初至起跳效果,以提高初至拾取精度和静校正精度。  相似文献   

6.
刘志成 《石油物探》2007,46(5):521-530
地震记录的初至自动拾取一直是复杂地形和表层条件下地震勘探工作的一个难题。为此,提出了初至智能拾取技术,模拟人机交互初至半自动拾取过程进行初至拾取。首先通过改进Coppens的滑动时窗能量比方法进行"好初至波"拾取;然后通过模拟人工辅助线的"架桥"技术获得可用初至波;再采用波峰(谷)相位域追踪技术获得初至波峰点,进一步采用炸药震源初至波起跳点的相位域估算技术获得初至波起跳点。在南方复杂地区,采用自主研发的Hunter初至智能拾取软件对靶区地震资料进行了初至拾取,并与OMEGA商业软件初至自动拾取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初至智能拾取方法及软件不仅能够实现高精度、高命中率的智能化初至拾取,而且能够提供初至时间、初至波周期和初至波品质等更多的信息;在复杂地区低信噪比地震资料中更能体现Hunter初至智能拾取软件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地震记录具有大量的折射初至信息,分析在共炮点域和共检波点域的地面覆盖次数,不同类型的三维地震勘探的观测系统具有不同的地面覆盖次数。覆盖次数也反映了该点拾取的初至时间的大小、分布范围及拾取的次数。覆盖次数越高,则该点拾取的折射层的初至时间(浅层、深层的折射层)道数多,有利折射静校正的分层和速度分析的精度和统计效应,使获取的折射静校正的降速层V1和高速层V2更加准确,更加接近和符合低降速层的地层变化规律。通过三种观测系统的比较,如果影响地震采集质量的主要因素为静校正问题,少不了初至折射静校正的分析。因为它具有成本低的特点。通过炮点、检波点地面覆盖次数分析,在地震勘探设计时,宽方位观测系统具有较高的役盖次数,应当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8.
水力压裂改造中微地震事件具有能量弱、信噪比变化大、干扰源复杂等特点,对微地震信号进行快速精确的初至拾取是微地震实时监测、指导压裂生产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微地震事件时窗能量比法拾取精度低、不同信噪比事件适应性差的特点。首先应用能量比法粗略拾取初至位置。然后应用最小二乘曲线拟合法拟合理论曲线,在拟合曲线定义的前、后时窗范围内二次优化拾取初至。通过实际数据测试,并与能量比法对比,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基于最小二乘曲线拟合的微地震初至优化拾取方法能较快速、准确地拾取不同波形特征、不同信噪比的微地震事件初至,有效提高微地震实时定位的准确性与效率。  相似文献   

9.
利用能量比法拾取地震初至的一种改进方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介绍了能量比法拾取地震道初至的一种改进方法,即利用时窗滚动来计算能量比值,并从比值特征中判断初至。在以前的计算中是把要计算的地震道划分成许多个时窗,然后逐个求能量比值。由于各道初至的到达有先有后,如果静态地划分时窗,有可能初至到达前后时窗的能量比值并不是最大的,也就是说这时的拾取结果是错误的。但是通过时窗滚动可以多次计算初至前后时窗内的能量比值,经比较得出最佳比值。改进的方法能快速准确地拾取地震道的初至,并且可以提高拾取的精度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给出了几种用于初至拾取的地震时窗属性特征的算法。经过试算、比较和分析,指出地震分形特征初至拾取的不足;提出地震道时窗内能量比属性特征检测地震初至时间的新方法。该方法能快速和准确拾取初至的起跳时间、抗噪声能力强。合成地震记录试验表明,当随机噪声达75%时,仍能准确拾取初至时间。实际地震资料试算显示,其正确率达90%左右。  相似文献   

11.
在静校正和层析成像等地震数据处理中,准确并快速地拾取初至是随后速度结构成像和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的前提。手动拾取方法难以适用于海量地震数据处理,且存在人为误差。对于低信噪比地震数据,相关法、能量比值法(STA/LTA)、分形维法等常规自动拾取方法需不断调整参数以达到设定拾取精度,导致稳定性变差。为此,提出一种基于超虚干涉(SVI)约束的模糊C均值(FCM)聚类地震初至自动拾取方法。FCM聚类分析是一种非监督的机器学习方法,仅依赖数据本身进行分类,可更灵活、方便地应用于实际地震初至拾取;对于低信噪比数据,须预先利用SVI法加强远炮检距等弱初至信号的能量,提高地震数据的信噪比,以实现地震初至的准确、稳定拾取。理论模型数据和实际地震资料测试结果进一步表明了该方法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12.
共散射点成像及其在低信噪比三维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地震旅行时的双平方根方程,采用叠前克体育运动人积分偏移原理,将地震道按产生的散射,在给定的偏移距范围内抽成道集,称为共散射点道集。然后对该道集进行速度分析、动校正和叠加,得到偏移地震剖面,邓共散射点成像。文中给出的实例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模型初至地表一致性静校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新疆沙漠地区近地表速度随沙丘厚度增加给地震资料处理造成的困难,提出一种模型初至地表一致性静校正方法。此法不采用传统的初至折射静校正的概念,而是充分利用全部初至波(包含直达波、反射波和多层折射波的初至信息),因而提高了计算静校正的精度。模型初至是利用指数形式拟合各炮拾取的初至时的平均值取得的,因此所确定的模型初至曲线平滑掉了各种干扰和地表变化的影响,仅包含近地表的地层厚度和速度与炮检距的变化。由于此法采用了拟合计算方式,从而增强了自动拾取初至的能力,它是一种有效而实用的大静校正量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三分量采集或高密度单点采集中,每个地震道只用一个检波器接收,背景干扰非常严重,应用传统的去噪方法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压制。本文探讨了一种点接收地震数据压制背景噪声的新方法,处理过程分为两步,首先根据背景干扰在初至前的能量分布特征进行干扰道的判别,然后根据干扰道与正常道在频率域的不同特征,利用正常道的振幅谱包络内插出干扰道的振幅谱包络,再对干扰道频谱进行约束,压制背景散射和异常道的能量,提高资料的叠加品质。由于频率域的干扰波压制是针对干扰道进行,而且压制的是有效波的非主频段,因此具有振幅保真的特点。该方法在实际数字检波器试验资料处理中已得到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15.
地震采集数据的质量是后续处理、解释的基础和保障,其影响因素较多,其中炮点位置偏移是重要一项。在地震数据现场采集过程中,由于地形及人员疏忽等原因,易导致炮点实际施工位置偏离当初设计,对后续动校正、同相叠加等产生不利影响,甚至造成连续产生废炮等现场施工事故。通过深入探讨最小炮检距道性质,提出一种实时检测炮点位置偏移及校正方法,通过对比由理论初至确定的与由实际初至、道集能量确定的最小炮检距道的一致性,快速检测、判定炮点位置是否偏移,并根据计算的偏移量,自动进行校正。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自动、快速监控炮点偏移,完全满足现今高效地震采集条件下现场实时监控采集质量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一种实现初至波自动拾取的方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潘树林  高磊  邹强  周熙襄 《石油物探》2005,45(2):163-166
根据初至波特点,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提出了应用边缘检测和边缘追踪技术进行初至波自动拾取的方法。该方法的实现过程为:①对地震记录做单道归一化处理;②将地震记录转化为灰度图;③应用边缘检测方法确定初至波的位置;④采用中值滤波处理消除异常点干扰;⑤利用边缘追踪算法拾取初至波。实例表明,应用边缘检测和边缘追踪技术进行初至波自动拾取快速有效。  相似文献   

17.
给地震仪辅助道增加数字验证时断信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地震仪器采集的各种数据中,验证时断信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它与钟时断信号的时差的量值描述了整个采集系统的同步性,是地震记录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依据。文章介绍一种能在地震记录辅助道上用BOD形式显示验证时断信号与钟时断信号的时差量值的装置,并阐述了它的硬件、软件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18.
叠加法静校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叠加法静校正方法,是采用叠加原理,充分利用地震数据中的折射波信息、反射波信息以及目前使用的较强的地震数据交互处理系统,分别求取炮点和检波点的相对静校正值,以消除不同波长静校正对地震数据的影响,提高地震数据处理分辨率。就该方法的原理、实现过程以及运用效果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