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东营凹陷纯西地区辉绿岩岩体的相带识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东营凹陷西南部纯化油田辉绿岩岩体的岩性,电性及地震等特征,该岩体分带明显,可划分为中心相,边缘相,边外相,岩体电性特征分为渐变型、台阶式渐变型、上部进跃渐变型、中部凹陷型等4种类型,岩体地震相可划分为破碎地震相、粘连地城相、串层位地城相,眼状地震相等4种类型。该火成岩主体与其边-外变质储集带是一个统一的复合体。对该岩体的储集能力进行了分析,提出边-外变质储集带是侵入岩中线油的新领域。图6参7。  相似文献   

2.
利用东营凹陷丰富的油田水分析测试数据,统计和分析了地层水的化学组成特征及变化规律,并结合区域沉积和构造演化背景,对油田水的成因类型进行了划分。水化学特征分析表明,东营凹陷地层水以CaCl2型为主,仅明化镇组主要是NaHCO3型,水矿化度随深度呈阶梯式增加;常量化学组分的阴离子以Cl-含量最高,阳离子含量以Na++K+含量最高,钠氯系数、变质系数、脱硫酸系数和碳酸盐平衡系数等总体随深度规律性变化,但同一深度分布范围较宽,反映出相同深度上地层水的物理化学作用存在一定差异性。将东营凹陷油田水划分为沉积-埋藏水、溶滤-渗入水、溶滤-渗入水与沉积-埋藏水的混合水3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东营凹陷的沙四上亚段和沙三中下亚段烃源岩主要分布在超压封闭系统内,大多不与储集层直接接触。本文根据岩心和薄片观察,明确了东营凹陷存在裂缝输导体系。东营凹陷的泥岩裂缝受构造应力和异常压力控制,在二者的耦合区,易于形成裂缝和微裂缝。根据泥岩裂缝的主控因素和形成条件,建立了裂缝输导体系输导能力量化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对岩性圈闭含油性进行钻前定量预测。该成果对于陆相断陷盆地的岩性油藏勘探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泥岩裂缝油气藏在中外含油气盆地中均有发现,并且泥岩裂缝作为一种隐蔽输导体系,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从东营凹陷裂缝的特征成因出发,按照裂缝与岩层层面的空间关系,分为垂向裂缝、斜向裂缝和水平裂缝,东营凹陷泥岩裂缝主要是与岩浆活动有关的裂缝和垂向差异载荷裂缝。与岩浆活动有关的裂缝主要分布在东营凹陷南部缓坡的上倾方向和西部隆起区,同时垂向差异载荷对东营凹陷第三纪以来的裂缝活动有重要影响,裂缝的发育为油气在烃源岩中运移和聚集提供了有利的运移通道和储集空间。在裂缝中,油气运移阻力较低,在压差或浮力驱动下向上或上倾方向运移,即东营凹陷泥岩裂缝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构造高点、鼻状构造轴部附近或断裂带附近。  相似文献   

5.
邸晓君 《断块油气田》2010,17(2):142-145
以东营凹陷油田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油田水纵向和横向上的变化,研究了其油气聚集指向性..结果表明,深层油田水矿化度高值区与成熟烃源岩层展布一致,这与深部烃源岩层长期水岩作用及临近的膏盐层有关:中浅层由于大气淡水作用及水岩交换时间短,油田水矿化度一般较低。受流体并常高压驱动,深部烃源岩层排出的高矿化度含烃流体发生离心运移,垂向上沿油源断层向上运移,在中浅层圈闭聚集成藏的同时,使储层油田水矿化度增高,中浅层油田水矿化度高值区与断裂带、砂体及鼻状构造带展布相吻合,也与已探明的油气藏分布相一致。因此,油田水矿化度低值区中的高值带是油气运聚的有利区带,对于中高勘探程度的舍油气盆地.追踪油田水高矿化度展布带是预测油气藏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东营凹陷梁家楼油田成藏模式再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前人研究认为,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梁家楼油田是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泥岩生成的烃类直接排入其上紧邻的浊积砂砾岩形成的自生自储型油藏,然而东营凹陷烃源岩研究的最新成果并不支持上述结论。油源对比、油藏水化学特征、油藏压力等资料均表明,梁家楼油田南部区块油藏的油气主要源自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多属超压油藏,油藏水以氯化钙型为主,为烃类首先沿沙河街组四段岩性疏导体系侧向运移再经断层垂向运移形成的下生上储型或自生自储型油藏;而中、北部区块源自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属常压油藏,油藏水以碳酸氢钠型为主,为烃类沿油源断层直接垂向运移形成的下生上储型油藏。上述认识启示勘探人员对东营凹陷的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烃源岩进行重新评价,并重新认识近洼陷中心其他类似油藏的成藏模式和成藏过程。  相似文献   

7.
泥岩裂缝气藏属于非常规油气藏类型,其形成需具备特殊的地质条件。通过东营凹陷利津洼陷沉积特征和天然气成藏条件的分析认为:利津洼陷沙四下亚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生烃潜力大;受构造活动影响,盐间富含钙质、白云质的泥质岩类中裂缝非常发育,可以成为天然气的良好储集层;广泛发育的膏盐岩不仅促进了裂缝的形成,还对盐下天然气藏起到封盖作用。利津洼陷沙四下亚段油气资源丰富,成藏条件较为优越,是近期重要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8.
东营凹陷新立村油田稠油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营凹陷东部的新立村油田具有正常原油与稠油相伴生的分布特点, 稠油多分布于距油源较远的构造高部位, 与正常原油呈半环状分布。综合流体性质、原油族组成、地球化学特征等分析, 认为该区稠油油藏的后期保存条件较好, 微生物降解作用轻微, 具有半咸水-咸水湖相烃源岩生成的低熟油特征; 稠油多属于原生稠油, 低成熟度及长距离运移是导致原油稠化的主要因素。稠变的原油降低了对断层侧向封堵性的要求, 利于成藏; 此外, 稠油作为一种封堵类型, 为该区后续油气的成藏起到了重要的封堵作用。  相似文献   

9.
东营凹陷乐安油田不整合结构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方兴 《中国石油勘探》2008,13(3):18-22,8,9
东营凹陷乐安油田不整合具有3层结构:不整合面之上的岩石、风化粘土层、半风化岩石。根据风化壳(岩层)的发育程度,以及风化壳(岩层)中风化粘土层存在与否及其发育规模,将乐安油田不整合结构分为Ⅰ1型、Ⅰ2型、Ⅱ型3种类型。分析了不整合结构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在风化粘土层,硬壳发育的地区,其上、下地层油气运聚相对独立。在风化粘土层、硬壳不发育的地区,古近系半风化淋滤渗透层可与上覆新近系渗透层在许多部位对接,使前古近系顶部形成油气上窜天窗,半风化岩石物性得到明显改善。在风化粘土层、硬壳之上易于形成地层超覆油气藏;在风化粘土层、硬壳之下易于形成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和潜山油气藏。  相似文献   

10.
车镇凹陷富台油田古生界潜山裂缝评价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根据车镇凹隐富台油田古生界潜山的岩心资料,结合FMI成像测井解释成果,研究了裂缝的规律、产状、发育期次、充填及其孔渗特征。在此基础上,划分了裂缝类型,总结了裂缝的平面展布规律;预测了古、今地应力方向及有效裂缝优势方位。  相似文献   

11.
纯化薄互层低渗透油田开发层系的划分与组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纯化油田为薄互层低渗透油藏,含油小层多,层间渗透率差异大,储量丰度低,早期采用一套层系开发,层间干扰严重、各小层动用不均衡、储量损失大等矛盾造成开发效果差。为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对油田开发层系的技术政策进行研究,确定了油田开发层系划分方案。同一层系内的层间渗透率级差中部地区不宜大于5,边部地区不宜大于3,应尽可能单采3~5个主力小层,射开厚度必须控制在6m左右,单井控制储量一般应大于10×104t,隔层要具有分层卡封的可行性。根据研究结果,在C2块、C23块等5个单元实施,增加可采储量117.8×104t,提高采收率5.2%,表明低渗透薄互层油藏合理划分开发层系可有效改善油藏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胜坨油田主体油藏精细油源对比,指出该区存在2种来源3种特征的原油。在对不同类型原油分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地球化学分析,对油气运移通道提出了新的认识。研究结果表明,油气主要由3条油源断层先从烃源岩发育层位垂向运移至胜利村及坨庄背斜核部的储层,再沿砂层横向运移并聚集成藏;流体包裹体测试数据表明,该区存在3次油气充注成藏时期,分别为28-24.6,14~4和3-2Ma,证实了东营凹陷不同类型油藏多期成藏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3.
纯化油田沙四下亚段水淹层测井响应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淹层识别技术已成为油田开发调整方案的重要方法。针对纯化油田古近系沙河街组沙四下亚段储层薄、物性差、非均质性强、注入水类型复杂等特点,按照不同的水淹类型总结出水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提出了利用自然电位、感应电导率、4m底部梯度电阻率等测井资料进行水淹层识别的方法和利用高频感应测井划分薄层及进行水淹层识别的方法。该方法可以按照不同的水淹类型得出其测井响应特征,提高了水淹层评价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裂缝的测井识别技术一直是油藏工作者研究的重点,目前应用一些新技术可以有效地识别解决,但是受资料数量限制,无法规模应用.在对大量现场测井、录井、生产动态资料、油藏监测资料分析研究基础上,重点对裂缝在电阻率测井、声波测井、地层倾角测井等的测井响应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通过选择反映裂缝特征敏感性的测井参数,应用图版法、判别分析法、神经网络法对裂缝进行定量识别研究,并以图版法为例进行说明.根据测井响应特征研究和图版交会法所确定的标准,对现场实际数据进行判别分析,确定了适合的测井识别方法.裂缝测井识别方法的研究,对今后储层改造方案和注水开发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酒西坳陷青西油田下白垩统储集层裂缝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酒西坳陷青西油田下白垩统储集层为裂缝性致密储集层,裂缝以构造斜交缝、层间缝为主,存在北东-南西向和北西-南东向两组方位,以北东-南西向为主。宏观裂缝宽度为0.5~2.0mm,发育程度普遍较高,主要分布在下白垩统下沟组中下部,微裂缝对连通宏观裂缝及溶蚀孔洞起良好的作用,使致密储集层中形成缝-洞网络。有效裂缝主要形成于喜马拉雅期,裂缝最发育地区是青西油田的南部和东部。由于裂缝的形成、发育时期与下白垩统烃源岩的主排烃时期相匹配,裂缝成为油气良好的储集空间和有效的运移通道。图3参12  相似文献   

16.
针对富台潜山油藏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裂缝网络单元划分技术研究。综合利用地质、地震、钻井等多种学科理论,在建立潜山地层格架的基础上,以流动单元理论为指导,运用流体性质变化、初期产能特征、注采动态、干扰试井和示踪剂监测等方法进行井间连通性分析,最终,垂向上将研究区以冶里一亮甲山组上部隔层为界划分为两个裂缝网络单元,平面上共划分了7个裂缝网络单元。该技术预测结果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7.
孙星  潘良云  闫群  赵建儒  魏军  方晨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1,(Z1):139-143,163,174
本文从岩心和测井资料出发,研究酒泉盆地青西油田裂缝的类型和微观特征,通过区域构造背景和断裂特征分析,研究裂缝分布规律及与构造的关系,进而应用地震属性分析,结合钻井和测井资料对裂缝进行预测,得出以下认识:①下白垩统下沟组块状砂砾岩和泥质白云岩为典型的特低孔、低渗储层,裂缝为最主要的油气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各种类型构造裂缝均有发育,但高角度裂缝和斜交缝对油气富集最为有效;②断层控制了裂缝的发育方向,裂缝发育带展布方向和断裂发育带展布方向基本一致,主要为北北东向和北西西向;③构造转折部位和断层交会带为构造应力集中的部位,裂缝发育;④裂缝的发育程度控制了油气的富集程度,北北东向调节断层产生的裂缝带是油气富集带。结合裂缝预测结果,在青西油田部署的L104井获得64m3/d的高产工业油流。  相似文献   

18.
十屋油田营城组储层裂缝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古构造应力场二维数值模拟,对十屋油田营城组储层岩体的破裂程度进行预测,计算出研究区岩体的破裂接近程度,确定了岩体破裂程度与裂缝发育的关系以及裂缝的发育级别,对裂缝的产状和分布作出较为精细地预测和描述。研究表明,十屋油田营城组储层裂缝主要发育在断层部位及其附近地区;储层在两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共形成了2期4组裂缝;裂缝主要发育方位为北东向和近南北向。  相似文献   

19.
塔河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具有埋藏深,上覆地层压力高的特点,地层裂缝在此条件下容易发生闭合.结合岩石裂缝临界闭合流体压力的计算得出托甫台区块裂缝闭合临界流体压力为37~42 MPa,通过生产数据及生产现象对比,得出区块裂缝闭合现象真实存在.结合碳酸盐岩油藏实际,得出影响裂缝闭合的主要因素有油藏埋深、裂缝倾角、裂缝走向与最大主应力夹角.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减小生产压差、注水等保压开采措施能够一定程度减缓裂缝闭合速度,酸化措施能够重新刻蚀裂缝使油井重新获得一定导流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